《滕王阁序》逐句精讲36:“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
发布时间:2025-07-14 15:49 浏览量:1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字面意思是,王勃回望长安,落日余晖下的长安城显得如此之悲壮。而眺望前方,前方的会稽郡云雾弥漫,给人以迷茫惆怅的感觉。
字词释义:
“望”:极目远眺;
“指”:遥相指点。
长安:今西安,唐朝的帝都,在西北方向;
吴会;泛指江浙地区,古吴郡与会稽郡,或指苏州,在东南方向
“日下”:字面意思是太阳之下,指长安位于日落的方向的西北,也暗含“京城”、“天子脚下”的尊贵意味,给人以高远、辉煌、中心之感。
“云间”描绘江南水乡缥缈空灵的特点,给人以遥远、迷蒙、仙境般的印象。
典故解析:
长安日下: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很小的时候,有客人前来拜访他的父亲晋元帝。当晋元帝询问了北方的情况之后,不禁潸然泪下。因为西晋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所覆灭,之后晋元帝来到建康,在王导等人的支持下做了皇帝。他非常关注北方的局面,听到北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非常地悲伤,流下了眼泪。
当时明帝只是一位几岁的孩子,听得似懂非懂。看着孩子好奇的表情,元帝问:"你觉得太阳离我们远,还是长安离我们远呢?"几岁的孩子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抽象有难度。没想到晋明帝不假思索地就回答:"当然是长安离我们近,太阳离我们远。"
对于这一答案,晋元帝非常高兴,也有点诧异,就问:你为什么这样讲?
晋明帝说:"我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有人听说有人从太阳来,自然而然长安更近,太阳更远!"
晋元帝看到太子如此聪慧,特别高兴。因为西晋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选了一位弱智儿童晋惠帝做皇帝。"何不食肉糜?"就是这位弱智皇帝的杰作,现在自己的孩子如此的聪颖,东晋的江山能够在他的手中传递下去的可能性很大。
晋元帝非常高兴,他决定向群臣们炫耀一下自己孩子。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晋元帝就将他们父子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遍,听着群臣的恭维,大为受用。
当时他想和孩子当着大臣们的面再重现昨天的对话。
他又问晋明帝:"太阳远还是长安更远呢?"
没想到明帝改口说:"长安更远,太阳近。"
元帝大为惊奇:"你昨天可不是这样说的,你为什么说长安更远,太阳更近呢?"没想到这个孩子,他只用八个字,让所有的人,包括皇帝,大臣们一下都流下眼泪。他说:"举头望日,不见长安。"当我们抬头就可以看到太阳,太阳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再也看不到长安。
他这一句话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因为皇帝和大臣都有切肤的失国之痛,丢掉了北方,一路辗转才好不容易道南方建了国。对于亡国之痛刻骨铭心的君臣来说,长安是再也回不去故都,于是大家感伤之余都嚎啕大哭起来。
云间:
云间一词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西晋时期,才子荀隐与陆云同时拜访名士张华。张华提议,二人以独特方式做自我介绍。陆云率先拱手说“云间陆士龙”,以“云间”点明自己是吴郡人,荀隐则回应“日下荀鸣鹤”,借“日下”指代京城,表明自己是洛阳人。
二人巧用籍贯对仗,彰显才情,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相会故事。
内容赏析:
王勃登临滕王阁,“望长安于日下”,长安是政治中心,是士子实现抱负的圣地。“望长安”蕴含着作者对功名、对朝廷、对施展才华的殷切向往。然而,“于日下”的遥远与辉煌,又暗示着距离、回望长安城的方向,想象此时的长安城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无比壮美。此时他的心情陷入深深的悲凉之中。王勃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在长安的辉煌岁月,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指吴会于云间”,前方道路云雾弥漫,恰如此时王勃的心情。26岁的他对将来的人生之路非常迷茫。吴会虽是东南富庶之地,对王勃却是陌生的远方。对于来自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王勃,“望长安”流露的是对故乡及过往的思念。“指吴会”则是未来迷茫、缥缈的感受,“云间”则强化了人生道路的迷茫感。
内容总结:
王勃借用两个典故,将个人境遇与历史感慨结合:“望长安”既是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是对现实中远离朝廷、前途未卜的惆怅;“指吴会”则暗示眼前前路如“云间”般迷蒙,暗含怀才不遇的失落。
王勃将个人的漂泊之叹、对理想的迷茫,与家国之痛相连,使情感从个人层面升华为更普遍的人生感慨,展现了王勃用典精准、寄意深远的写作功力,”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遂成为思虑深沉的不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