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逐句精讲45:“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发布时间:2025-07-23 15:56  浏览量:1

1、句子意思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的意思是:迫使梁鸿这样的贤士流落到海滨偏远之地,难道是因为缺少圣明的时代吗?

2、字词释义

• 窜:此处并非“流放”的主动行为,而是“被迫隐匿、流亡”,强调梁鸿因遭迫害而不得不逃离的被动处境,暗含对当权者的隐晦批判。

• 梁鸿:东汉著名隐士、高士,以品德高洁、敢于直谏著称,因作《五噫歌》触怒朝廷而被迫逃亡。

• 海曲:指海滨偏僻之地(今山东日照一带),与“庙堂”“京城”相对,象征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暗喻贤才被排挤后的失意处境。

• 岂乏:“岂”为反问词,“乏”意为“缺少”,“岂乏”构成强烈反诘,字面是“难道缺少”,实则否定“时代不明”的借口,凸显“明时”与“弃贤”的矛盾。

• 明时: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时代,此处特指汉章帝时期(东汉相对稳定的阶段),但王勃借“明时”的标签,反讽盛世下的人才困境。

3、典故解析

梁鸿的典故是理解此句的核心,其生平与遭遇可概括为三部分:

• 早年:节操的坚守

梁鸿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却嗜学不倦,曾以养猪维持生计。一次因看书入神,不慎引发火灾,烧毁自家及邻舍财产。他主动以猪赔偿,不足则甘愿为邻户打工抵债,直至债务还清才离开。其“失火赔偿”的举动,坚守了“一诺千金”的节操,传为美谈。

• 婚姻:美满的婚姻

梁鸿的品德吸引了富家女孟光的青睐。孟光30岁未嫁,拒绝众多求婚者,直言“非梁鸿不嫁”。婚后,孟光初以盛装相见,梁鸿却沉默不语,许久后才说“我求的是能共守清贫的伴侣,而非注重妆容之人”。孟光随即换上布衣,与他共赴隐居生活。此后,孟光每次送饭都将食案举至眉际,以示对丈夫的敬重,“举案齐眉”的典故便源于此,展现了二人精神契合的美满婚姻。

• 遭逐:讽谏的代价

梁鸿隐居霸陵时,因名声渐起而迁居。途经洛阳,见宫殿奢华与百姓疾苦形成强烈对比,愤而作《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诗中以五个“噫”字抒发对统治者奢靡、百姓劳苦的痛心,触怒汉章帝,被下令追捕。梁鸿被迫携孟光逃往齐鲁海滨,隐姓埋名,以舂米为生,直至终老。

4、内容赏析

王勃写下此句时,正值仕途受挫之际。他年少成名,却因《檄英王鸡文》触怒唐高宗而被罢官,后又遭贬斥,一生困顿。梁鸿“因文获罪”的遭遇,与王勃“因文失志”的经历契合,因此这句既是对梁鸿的同情,更是对自身命运的哀叹——贤才在“明时”反而失意,实为时代的悲哀。

“岂乏明时”以反问打破表面的“盛世”幻象。汉章帝时期被视为东汉的“明时”,却容不下一首批判现实的诗歌;王勃所处的初唐,虽号称“贞观之治”后的盛世,却容不下一篇戏文。反问的语气如重锤,击碎了“圣明时代必容贤才”的谎言,揭露了封建王朝“爱才”表象下的专制本质。

“海曲”作为地理意象,不仅是梁鸿的流亡之地,更象征着贤才被“边缘化”的命运——他们远离政治中心,空有才华却无从施展,如同被抛入荒芜海滨的孤舟。这种象征让抽象的“怀才不遇”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

5、内容拓展

此句与《滕王阁序》中“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形成工整对仗。贾谊是西汉才子,被汉文帝(公认的“圣主”)贬至长沙;梁鸿是东汉高士,被汉章帝(号称“明主”)逼至海曲。两句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圣主”“明时”从来难容直士,人才的命运往往不取决于时代是否清明,而取决于权力是否宽容。

“窜梁鸿于海曲”一句,则常被用于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如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都与王勃此句的精神内核相通,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才与遇”的深刻反思。

6、内容总结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以梁鸿的典故为核心,讲述了东汉高士因直谏而流亡的故事,也寄寓了王勃对自身及历代贤才命运的感慨。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坚守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