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民间故事:尖山卓笔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5-07-31 00:02  浏览量:1

文县尖山卓笔位于文县县城以北三十多公里处的尖山乡境内。苍茫天地间,一孤峰突起,险峻如削,卓然笔立,故名“尖山卓笔”。数十公里外便可眺望其雄姿,为著名的文县八景之一。更奇者,峰前两座笔架山拱卫左右,山脚平丘卧作砚台,崖间清泉淌成墨溪,四野云霞铺展如素笺——这天地设就的文房四宝,已在此静候千年。

尖山卓笔,坐落在松柏翠竹覆盖的丛山之中,巨石嶙峋,刀劈斧削,苍松古藤,盘根错节。峰峦高愈千仞,巍然耸立,揽云聚雾,裹雷挟电。卓笔山前,有两座小山,山顶形如“山”字,酷似笔架;其右有一平丘,形似砚台。浩浩蓝天,舒纸铺绢;山泉为墨,源源流淌,“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汇于此处,天工造化可谓绝妙之极。

春夏之交,山花烂漫,山鸟鸣唱,景色幽艳,令人陶醉。深秋季节,天高云淡,卓笔山红枫吐丹,霞飘虹飞。卓笔山下有一石洞,深约百余米,名曰“仙人洞”。洞内处处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情趣盎然。卓笔山前,有溪流涓涓,清洌甘甜,如无弦之琴,日夜歌唱不息。

卓笔山南麓,有一山径小道,直通峰颠。攀嶙峋怪石,拽葛藤荆蔓,登至峰顶,举目远眺,群山腾细浪,众岭走泥丸,阡陌麦苗秀,农舍炊烟起,山川景色尽收眼底。

尖山卓笔曾留下不少传说。传说古时候,曾有凤凰在峰巅振羽长鸣,故有“尖山卓笔凤来鸣”之佳话。还有一传说是:清朝初年,文县出了一个京官何道台,奉圣旨去江南监考,以其高深的学问,出了一些疑难试题,不少江南才子落榜,遂告御状。皇帝为调查何道台,于是钦派一孙姓地方官任文县知县,其上任后遍访文县山川,发现文县的龙脉风水在尖山,且卓笔峰顶直冲九宵并且还在升高,更有凤凰在此展羽鸣唱,遂知此地将出很多达官显贵。孙知县请来众多石匠,在山顶开凿石磨,以压穴脉。从此,卓笔山不再升高,凤凰展翅飞离。

清康熙年间,文县才子何宗韩高中进士,官拜江南学政。科考时他出题艰深,江南才子纷纷落第。有举子愤而告御状,称北地考官蓄意刁难。康熙帝暗遣孙姓密使赴文县查访,嘱其:“若见文脉昌盛之象,则何卿无罪;若见文气衰微,即拿问治罪。”

孙使者踏遍文县山水,终至尖山脚下。但见卓笔峰顶金云缭绕,时有五彩祥鸟绕飞鸣唱,老农言此乃凤凰来仪。是夜他宿于山寺,忽梦巨笔凌空书写,墨迹化作星河倾泻。惊醒后急召乡绅问询,方知此地童生中举者十年间增了三倍。“了不得!”孙使者冒雨登山,见卓笔峰竟在云雾中隐隐攀升。随行风水师大惊:“此乃文脉勃发,不出十年,当出宰辅之才!”使者想起江南举子的状纸,冷汗涔涔:若再出几个何道台,江南仕林岂不颜面尽失?数日后,百名石匠被征调上山。铁凿叮当声惊走凤凰,七星巨磨压上峰顶那日,山泉骤涸七日。待最后一枚石楔嵌入岩缝,卓笔峰传来地脉闷响,从此再未长高半寸。

而今攀援卓笔峰,仍可见当年石磨残骸。山腰“仙人洞”内钟乳垂珠,传说是凤凰泣泪所凝。山泉复涌后,滋味竟带墨香,书生常取水煎茶以求文思。最奇是秋深时节,满山枫叶如朱砂浸染,恰似天地铺开赤色长卷,待那支凝固的巨笔再度挥毫。

磨盘可镇山岳,却镇不住人间翰墨。自孙使者回京复命后,文县反又出了三位翰林。今人立在山巅眺望,但见梯田如格,村舍如字,一支巨笔虽锁于天地,万家灯火早写就了不朽文章。关注我,下期带你揭秘更多文县趣味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