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妾娇嗔
发布时间:2025-07-22 12:00 浏览量:1
开封府有个绸缎商姓赵名德发,五十岁上纳了个小妾,姓苏名莲,年方十八,原是城南戏班的花旦,一双眼睛水汪汪的,说话时尾音总带着点颤,像是黄莺在枝头叫。
赵家正房王氏,比赵德发还大两岁,生得身宽体胖,平日里掌管中馈,对下人们说一不二,唯独对这个新来的苏莲,面上带着笑,眼底却藏着针。
苏莲进府那天,王氏亲自领着她看住处,是后院的西厢房,院里种着棵石榴树,正开得红火。"妹妹以后就在这儿住下,"王氏摸着腕上的翡翠镯子,"前院人多眼杂,这里清净。"
苏莲福了福身,鬓边的珠花颤巍巍的:"多谢姐姐费心,奴家什么都不懂,还要姐姐多教导。"
赵德发乐得合不拢嘴,忙让丫鬟摆酒:"你们姐妹和睦,我就放心了。"他给苏莲夹了块红烧肉,目光总在她领口打转——那领口绣着只粉蝶,随着她低头的动作,仿佛要飞起来似的。
头一个月,苏莲倒也安分。每日天不亮就起来给王氏请安,然后回房做针线,绣的帕子、荷包,都透着股戏文里的娇俏。赵德发隔三差五来西厢房,每次都被她挽着胳膊,听她唱两段《西厢记》,那"碧云天,黄花地"的调子,被她唱得缠绵悱恻,听得老赵骨头都酥了。
这天傍晚,苏莲正在院里喂画眉,忽听墙头上"咚"的一声,掉下来个小泥块,正砸在她脚边。抬头一看,墙那边探出个脑袋,是对门布庄的少东家,姓李名春舫,生得眉清目秀,手里还攥着个弹弓。
"苏姑娘这画眉养得真好。"李春舫冲她挤眼睛,"我娘前日还说,赵家新纳的姨奶奶,比戏台上的嫦娥还俊。"
苏莲红了脸,转身要回屋,却被他叫住:"姑娘且慢,我这儿有样好东西。"他从墙头递过来个小纸包,"这是杭州来的香粉,比府里的细滑,你拿去试试。"
纸包刚碰到苏莲的手,就听见王氏的声音从前院传来:"苏妹妹在哪呢?快来帮我看看这匹云锦。"
苏莲慌忙把纸包塞进袖中,拍了拍裙角的灰:"姐姐来了,奴家在喂鸟呢。"
王氏走进院,眼睛在石榴树上扫了一圈:"刚才听见有男人说话,是哪家的小厮这么没规矩?"
"许是街上的叫卖声吧。"苏莲低下头,指尖掐着帕子,"姐姐说的云锦在哪?"
王氏盯着她看了半晌,才转身往外走:"在我屋里呢,跟我来。"走到门口,又回头瞥了眼墙头,那里的石榴花枝断了一根,还挂着片青叶子。
打那以后,李春舫总找机会跟苏莲碰面。有时借着买绸缎的由头,在赵家门口徘徊;有时让丫鬟送些新奇的果子,说是"赵老爷托买的"。苏莲也不推辞,收了东西,总会回赠个亲手绣的香囊,上面绣着并蒂莲,针脚细密得很。
赵德发忙着去洛阳进货,走前给苏莲留了串金镯子,叮嘱她:"好生在家待着,别惹你姐姐生气。"苏莲拉着他的袖子,眼圈红红的:"老爷路上小心,奴家等你回来。"
他走后的第五天夜里,苏莲刚卸了钗环,就听见窗棂被轻轻敲了三下。她走到窗边,借着月光一看,李春舫正蹲在石榴树下,手里举着个灯笼,照着手里的戏本。
"苏姑娘,"他压低声音,"那日你说《牡丹亭》的唱词忘了,我给你带来了。"
苏莲的心怦怦直跳,回头看了眼院门口,王氏房里的灯早就灭了。她轻轻推开窗户:"夜深了,公子快回吧,让人看见不好。"
"我就想再听你唱段'游园惊梦'。"李春舫往前凑了凑,灯笼的光映在他脸上,带着股少年人的痴气,"就一段,唱完我就走。"
苏莲咬着唇,终是抵不过那眼神,轻轻唱了起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的声音又轻又软,像羽毛搔在人心尖上,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李春舫突然伸手,抓住了她垂在窗边的手。
那手心里全是汗,烫得苏莲猛地缩回手,却被他顺势拽了一把,身子一倾,差点跌出窗外。李春舫眼疾手快,伸手揽住她的腰,隔着窗棂,竟把个吻印在了她额头上。
"哐当"一声,苏莲的银镯子掉在地上,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她慌忙关了窗户,背靠着门板喘气,心口像揣了只兔子,却又甜丝丝的,像含了颗蜜饯。
第二天一早,王氏就打发丫鬟来叫苏莲。她进了上房,见王氏正翻着本账册,桌上摆着个香囊——正是她送给李春舫的那个,只是上面的并蒂莲被扯掉了半朵。
"妹妹这手艺真好,"王氏抬起头,眼睛眯成条缝,"只是这香囊怎么会落在对门李公子手里?昨儿个他娘来串门,还拿着问是不是我府里的物件。"
苏莲的脸"唰"地白了,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姐姐饶命,奴家...奴家只是觉得那公子懂戏文,才送了个香囊,别的什么都没有!"
"哦?"王氏放下账册,拿起香囊闻了闻,"这香囊上的脂粉味,倒是跟妹妹用的一样呢。"她往苏莲跟前凑了凑,"听说昨儿夜里,妹妹房里有响动?"
苏莲的眼泪掉了下来,哭得肩膀一抽一抽的:"奴家夜里做了噩梦,不小心打翻了茶杯..."
正说着,赵德发的贴身小厮气喘吁吁跑了进来:"夫人,姨奶奶,老爷回来了,就在门口呢!"
王氏的脸色变了变,忙扶起苏莲:"妹妹快起来,看你这模样,别让老爷担心。"她替苏莲擦了擦眼泪,指甲却故意在她手背上掐了一下。
赵德发进府时,手里还提着个礼盒,是给苏莲买的苏州胭脂。见了苏莲眼睛红红的,忙问:"怎么了这是?"
王氏抢先笑道:"还不是想你想的?妹妹这几日茶饭不思,我说让她歇歇,她偏要等你回来。"
苏莲低下头,不敢看赵德发的眼睛,只攥着帕子的手在发抖。李春舫送的戏本还藏在枕头下,那上面有她昨夜不小心蹭上的胭脂印。
赵德发果然信了王氏的话,笑着把苏莲揽进怀里:"傻丫头,我这不是回来了?"他往苏莲房里去时,王氏跟在后面,冲丫鬟使了个眼色,那丫鬟点点头,悄悄往后院去了。
进了西厢房,苏莲刚要给赵德发倒茶,就听见院门口吵了起来。原来是王氏让家丁把李春舫捆了来,推推搡搡进了院。
"老爷你看!"王氏指着李春舫,"这小子半夜在府外鬼鬼祟祟,定是想偷东西!"
李春舫被捆着,嘴里还在喊:"苏姑娘,我给你带了新的戏本!"
赵德发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指着苏莲骂道:"好你个贱人!竟敢背着我勾三搭四!"
苏莲吓得瘫在地上,只顾着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个苍老的声音:"德发住手!"众人回头一看,是赵德发的老娘,由丫鬟扶着,颤巍巍进了院。
"娘你怎么来了?"赵德发愣住了。
老夫人没理他,走到李春舫跟前,仔细看了看他的眉眼,突然老泪纵横:"我的儿啊!你终于回来了!"
这下轮到众人傻眼了。老夫人摸着李春舫的脸,哽咽道:"这是我早年间跟人跑了的儿子,当年他才三岁,我找了十五年啊!"
李春舫也懵了,半晌才颤声问:"您...您说什么?我娘早病死了,就给我留了个玉坠..."他从怀里掏出个玉坠,上面刻着个"赵"字。
老夫人一把抢过玉坠,哭得更凶了:"这就是我给你的!当年你爹嫌我生不出儿子,把我们娘俩赶了出去,我不得已才..."
赵德发站在原地,像被雷劈了似的,半天说不出话。王氏的脸白得像纸,腿一软就坐在了地上。
原来,老夫人早就知道李春舫是自己的亲儿子,只是怕赵德发不依,一直没敢认。这次赵德发去洛阳,她偷偷找李春舫相认,没想到闹出这出戏。
事情弄明白后,赵德发把王氏送到了乡下庄子,中馈交给了苏莲。老夫人留李春舫住了下来,教他打理绸缎生意,倒也像模像样。
苏莲依旧住西厢房,只是院里的石榴树旁,又种了棵海棠。有时李春舫来送账本,两人会站在花树下说几句话,说的是生意,眼神却像戏文里的才子佳人,藏着说不尽的情意。
赵德发看在眼里,却只是捋着胡子笑。他年纪大了,懒得计较那些儿女情长,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强。
那年秋天,海棠开得正好,苏莲绣了幅"花好月圆"图,挂在堂屋里。老夫人看着图,又看看院里说笑的苏莲和李春舫,突然叹了口气:"都是命啊。"
这正是:痴心错付本无意,血脉相连自有因。莫道闺阁多恩怨,转头都是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