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途经一座废宅,悲慨地写下七律,开篇引人遐思,结尾以景结情
发布时间:2025-07-17 16:10 浏览量:1
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却在诗人笔下化作精妙文字。文人墨客们看见落叶而伤秋,眺望归鸿而怀远,当自然物象与生命体验邂逅,山水便成了寄托情感的载体。
诗仙以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自喻孤高,诗圣借感时花溅泪的春景宣泄忧思,诗人为何总将目光投向庭前梧桐、陌上烟柳?或因草木有荣枯,恰似人世有浮沉;星月有圆缺,恍若命运有轮回。
北宋一位诗人从外地返回京城,当孤舟系于寒江,残雪覆于荒城,纷繁的物象里早已隐藏了作者千回百转的思绪。下面一起读诗,张耒途经一座废宅,悲慨地写下七律,开篇引人遐思,结尾以景结情。
京师废宅
北宋 · 张耒
当道朱门白昼扃,高堂歌吹久无声。
古窗积雨昏残画,朽树经阴长寄生。
门下老人时洒扫,旧时来客叹平生。
艳姬骄马知何处,独有庭花春正荣。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中最贴近市井民生的一位,这位出身寒微、却官至起居舍人的才子,一生历经宋仁宗至宋徽宗五朝。他亲眼目睹了熙宁变法的激荡、元祐政权的反复,乃至靖康之变以前的王朝衰落,可谓阅历丰富。
张耒曾为苏轼幕府的文学侍从,后来由于新旧党争而被贬为黄州通判,诗人晚年又无奈地漂泊于陈州,其坎坷经历恰如一面明镜,反射出无数北宋才子宦海沉浮的悲戚命运。这首诗创作于宋徽宗初年,当时他刚从贬谪之地返回汴京。
首两句点题,介绍那些豪宅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引人遐思,“当道朱门白昼扃,高堂歌吹久无声。” 曾经临街的朱漆大门,如今即使在白昼也被紧锁;高堂上的歌舞笙箫,早已沉寂了许久。
作者途经前朝宅邸,看见一派荒凉景象,立刻想到曾几何时,这里曾是雕梁画栋、门庭若市,多少人趋之若鹜,多少人又巴结不上。
这类场景其实对他而言并非偶然,在北宋早期的元祐党争中,很多官员相继被贬,昔日京城中的权贵府邸,常因主人失势而逐渐变得荒废。
张耒笔下的“废宅”绝非孤例,以寇准家族为例,这位宋真宗朝代的权相,曾经出入禁闼、声威甚盛,其府邸的亭台花木也是甲于京师。但是寇准晚年由于遭到丁谓的构陷而被贬雷州,寇准的家人也因家道中落流寓他乡,从而让其宅第荒圮,唯余破壁。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谓举不胜举。
“古窗积雨昏残画,朽树经阴长寄生”,这两句进一步描述废宅的景象。古旧的窗棂因久积雨水,让残败的壁画变得昏蒙;朽坏的树干在背阴处,滋生出攀附的寄生藤蔓。“昏、长”二字,化静为动,衰败与生机交织。作者以生动的笔墨,展现出古宅的荒寂氛围,景物中透着时光侵蚀的沧桑。
北宋的一些废宅的产生还源于制度性变迁,宋仁宗朝代之后,官宦家族的平均兴盛时期不超过三代,骤贵骤贫成为常态。比如王安石担任宰相时,其弟王安国、其子王雱均为一时才俊,但随着新法被废,王安石在金陵的故居渐成荒墟。陆游就曾在其《入蜀记》中记载:过半山园,见荆公旧宅已为民居,蓬蒿满庭。
颈联抒写作者的感慨,曾经为这座豪宅守门的老仆偶尔前来洒扫庭院,诗人作为昔日的访客,路过此处不禁感叹平生。“时洒扫”表达出一种留恋不舍,同时也透出物是人非的怅惘;“叹平生” 暗含沧桑沉淀,“老、旧”叠加时光痕迹,似在诉说旧日风华随尘土落定,唯余岁月静流与人生况味。
“艳姬骄马知何处,独有庭花春正荣”,结尾以景结情。当年的艳美歌姬与骄矜骏马,如今早已不知去向;唯有庭院中的繁花,依旧在春日里尽情绽放。
读到这里,大家似乎可以发觉,张耒的这首诗就像一幅旧画,笔墨细腻,色调沉郁。诗人仿佛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想让废墟说话。
全诗围绕废宅这个主题,作者首先采用朱门昼扃、歌吹无声进行对比,然后又以“残画、朽树”等衰败意象,刻画出一种荒凉的景象。
结尾以庭花的生机,反衬人事的凋零,暗含对世事无常、荣华易逝的深沉感慨,尽显宋诗以景写情、以乐衬哀的韵味。
- 上一篇:最高级的报复:对伤害过你的人,做这一件事就够了
- 下一篇:完 古风故事:永绥吉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