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不为人知的七律,颔联富有哲理,结尾意在言外
发布时间:2025-07-16 15:01 浏览量:1
寻常过客,只识春江浩荡、鸥鹭掠影,却不解云水间的深意禅机。肉眼总被浮光掠影迷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万物过眼不过尘埃。但若问池鱼可知泉脉通向沧海?游鳞只道藻荇轻摇;再问林鸟可见尘世沧桑之变?倦羽但思暖巢风静。
陆游曾叹绝知此事要躬行,庸常所见终是镜花水月,未抵天道幽微的门扉。古贤也常言圣人观物以无妄,世外高人的眼眸能穿透烟云万象,如见秋叶藏于春蕊之中。这般洞见不是玄虚神通,而是以小明大、以近论远的慧根。下面一起读诗:
观物
元 · 袁桷
黄河不信从天下,济水那知有伏流。
自古乾坤合神化,空将简牍费冥搜。
张华博物身终死,邹衍谈天舌竟休。
我亦从今销绮语,春风碧眼玩沙鸥。
袁桷(jué),元初经史学家、文学家。才子勤学好问,入仕后累迁侍讲学士。他熟悉掌故,精于史学,朝廷制策等多出其手,一生著述颇丰,亦有不少传世佳篇。
作为宋亡后仕元的馆阁重臣,袁桷平生以宏赡学识为世人推重,其诗文字句之间,常隐现着江南遗民精神的暗脉。这首诗不落俗套,耐人咀嚼,堪为元代诗坛的佳作。
袁桷出身浙东望族,自幼饱读经史,入仕后为国史院编修,终日埋首简牍,却在中年后屡遭官场浮沉。这位生于南宋末年、仕于元廷的学者,曾参与编修《辽史》、《金史》和《宋史》,阅历丰富,学问高深。
开篇提出质问,发语新奇,立刻就能吸引大家的阅读兴趣。诗人不相信黄河是从天上奔涌而来,又怀疑济水是否为地下潜行的水流?李白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水经注》中也曾明确记载过济水伏流的地理特征。
可是诗人并未人云亦云,他指出文学上的夸张表现,不能作为黄河源头的证据;同时他又发现元代时的济水早已不是地下暗流,而且很多区域也已断流。如此严谨的治学方式,值得后世称赞。
“自古乾坤合神化,空将简牍费冥搜”,颔联富有哲理。自古以来天地万物的运行,本是自然神妙的演化,世人却费尽心思地在典籍中苦苦求索,最后不过是徒劳无功。
才子深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往往被既有的文本与学说束缚,以至于遇到问题时不去独立思考,反而在古籍中搜寻解决方案。
袁桷修史时曾遍览三朝典籍,非常了解冥搜之苦。那些浩如烟海的记载,看似在穷究天地,却可能沦为文字的囚徒。一个“空”字,用得极妙,既是徒劳之谓,也为后文埋下线索。
颈联通过具体事例阐述观点,西晋才子张华博通万物,他的《博物志》号称穷究物理,可是他在八王之乱中,最终也难免一死;战国时的辨士邹衍善谈天地大道,终究也会停止言说。
袁桷亦如张华通晓万物,却身处异族治下;他更堪比邹衍谈天论地,却陷入无处倾诉的悲戚境遇。作者以此揭示了智慧在无情命运前的脆弱,并委婉地奉劝世人应该抱朴守拙。
结尾富有言外之意,诗人说自己从今往后要放弃华丽虚浮的言辞,并以澄澈的心境,在春风中静观沙鸥自在浮游。作者毕生文字宏富,著书等身,此刻竟要主动放弃笔墨和言谈,这是对语言无力的沉痛感知。
元代不为人知的七律,颔联富有哲理,结尾意在言外。正如钱钟书所言:销绮语者,非仅搁笔,实乃精神之自我流放。明末才女柳如是也有诗句可相参证:纵有华章千万卷,难书孤愤一寸深。袁桷不仅是在割舍一支笔,更是在异族统治的天地间,为崇高气节保留最后的栖身之所。
- 上一篇:墨痕浸荔香:文徵明《荔枝叹》笔锋里的千年叹息
- 下一篇:(完)古风故事:状元小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