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子“”明初四杰”高启的10首绝美诗词, 句句富有哲理
发布时间:2025-07-15 02:46 浏览量:1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01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元末明初)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时,思潮起伏,有感而作。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一统、天下太平的向往。前八句描写了从台上眺望时所见景色;次四句承上叙述怀古之情;接着八句是说从三国到六朝以这个地方为舞台发生了多次战乱;最后四句赞颂新朝并以祈愿和平作结。全诗笔力雄健,音韵铿锵,舒卷自如,气势纵横。
02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赏
元末明初,群雄并起,天下纷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这种现实,促使高启写下一系列反映社会动荡,渴望天下安定的感乱诗,这首《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正是其中一首。
03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高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赏
这首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当时高启被招到新王朝的首都南京参与修《元史》。这一年,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友左司郎中沈某从行,高启作此诗送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言“别”和新王朝官员赴任的气象。颔联写目的地的形势和人民见到汉族士大大的喜悦心情。颈联概括友人行程,遥想友人从容愉悦的心情。尾联推知友人定有思召和怀念朝廷之怠。全诗开合有度,流转自然,不仅表达了送别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国家和平、统一的气象。
04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初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以字行,浙江省青田县人,祖籍陕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朱元璋多称刘基:“吾之子房也。”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的诗文创作涵盖历史叙事、民生关怀、个人抒怀等多个维度。其元末作品如《卖马词》等深刻反映战乱下百姓疾苦,入明后《犁眉公集》则转向对个人命运的沉郁喟叹。散文领域尤擅寓言体,《郁离子》以辛辣笔触揭露社会矛盾,开创了哲理与文学交融的新范式。
清代汪端评其诗“沉郁顿挫追步少陵”,特别推崇《覆瓿集》中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认为其延续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
605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赏析:
诗人颠覆伤春传统,在暮春废墟中发现新生机。"雨过春色"道破时间本质的流动性,落花与菜畦的意象转换,完成从园林美学到生命哲学的升维。蝶群涌向菜畦的细节,暗示着繁华落尽后方见本真的生存智慧。
06
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赏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远道去拜访友,翻山过河,春风拂面,路途处处是含笑的春花,以及将见到友人的兴奋按耐不住便写下这首诗。
《寻胡隐君》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记的是诗人去朋友家时,一路上见到、看到的美丽迷人的景色,流水、鲜花、春风、小路,一幅江南春景图,让人应接不暇,抒发了诗人轻快悠闲的心情。全诗词语重复却又显简洁,看似浅显却又洋溢潇洒,充满生活气息。
07
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1370年,高启客居京师金陵,恰逢清明时节,不禁思念起家乡,便与翰林同官唱和玩乐,写下了这首诗。
08
《清明节》
高启 明代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一首诗词是诗人送友人回乡后,看到当时乡间的景象,而此写下的这一首诗。他的友人满身的衣服都沾满了血泪还有尘土,在战乱结束之后,回到故乡还是会感到比较的悲哀。
如今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百姓安居乐业,日子也是非常的幸福美好。我们也要懂得心怀感恩,感恩当下的一切风调雨顺,日子可以平平安安,在清明节假日里,大家都可以去度过这个特别而非常有意义的节日,为自己先人祭扫,以表自己的一份心意。
时光流逝总是非常快的,不知不觉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也是我们思念先人的节日,可以为祖先祭祀,扫墓,以表我们内心的一份思念之情。
09
《梅花九首》其一
明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10
《正月十六日夜至京师观灯》
明 高启
天街争唱落梅歌,绛阙珠灯万树罗。
莫笑游人来看晚,春风还似昨宵多。
在京城的街道上,人们争相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宫殿的门阙上挂满了用珠玉装饰的彩灯,街边所有的树上也都张挂着五光十色的纱灯。
不要嘲笑那些来得稍晚的游人,因为此时的春风仍然像昨晚那样温暖而和煦,美景并未因他们的迟到而有所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