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状元塔与明代状元林大钦 // 罗福初
发布时间:2025-11-18 10:46 浏览量:1
永定状元塔与明代状元林大钦
罗福初
永定西陂状元塔,也叫“印星台”、“天后宫”,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此塔被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誉为“文物精华,古建瑰宝”。这个塔式古建筑有何特殊?与状元有何关系,状元是谁?我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状元塔”,造型奇特,是全国罕见的。独树一帜的塔式古建筑物,是塔和宫殿构成的建筑。它建在永定河流经西陂的河坝中间。此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7层塔式结构,高40米,为楼阁式。一、二、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四层以上为八角形,四、五层为砖木结构;六、七层也是八角形,同样是砖木结构,只是中间加用大圆杉木为轴心,数十根方木条支托着向八方辐射成年轮状,牢固结实,典雅端庄。塔顶置葫芦,采用江西景德镇特别制造的圆缸垒成,分别红、黄、兰、白、青诸种颜色,光彩夺目。每层塔飞檐彩绘。塔的底部是一座宫殿,主殿长14·5米、宽12米、高6·5米;殿内设 “天后圣母”,有“金
童”、 “ 玉女”、“千里眼”、“顺风耳”等陪神;殿前左厢设财神王爷,右厢设土地神位,均为木雕菩萨。塔的二层殿安放“关圣帝君”;三层殿安放“文星帝君”;四层殿安放“魁星神爷”;五层殿安放“仓颉先师”神主牌。各层都有木梯可供上下。六层以下各层中间有四根圆木柱从底层直接塔顶,以加固塔的重心。
“状元塔”的主殿外侧,左右及后边建8房1厅围护塔身,能上塔的二、三层走廊,可环观四周景色。
“状元塔”的东、西、南面,距塔基四米,围绕着塔,另建有房舍36间,东西两侧有两个客厅,南面中间是“登云馆”,为科举时代会文讲学的场所。
“状元塔”主殿前面有回廊,有台阶,中间有天井。再前面“四点金”的大厅堂。厅的门口有一联:
圆海徽天(横额)
杰构倚层霄,凤舞龙飞,八面窗棂烟雨外;
晴岚收四野,溪声树色,千家楼阁画图中。
“状元塔”的大门厅,建有一座永久性的戏台,两侧是演员宿舍和化妆室。戏台前面是一大天井,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有回廊,回廊上面有看台,也叫酒楼,即观众在看台上边看戏边喝酒而称谓酒楼。
“状元塔”的大门用青冈石作门框,高2·6米,宽2米。门墙上面,精雕细刻龙凤虎豹,花鸟虫鱼。门顶双龙戏珠,门前立有两头巨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状元塔”的建筑结构及其艺术成就,是国内的天后宫中所罕见的。它的壁画、雕塑、石刻、造型,从山水风光、花卉鸟兽以及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无不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妈祖文化的实迹,而且在建筑学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戏台屏风上彩画的仕女图,古朴风流,与戏台规制均为难得的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
因此,2006年5月25日,永定西陂“状元塔”这个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永定西陂“状元塔”与明代状元林大钦有密切关系。西陂林姓族人一直流传林大钦被林贲山收留和支持他读书的故事。
林大钦原籍广东潮州府潮安县金石镇人,生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12岁时,父染疫身亡,母亲带着林大钦流浪他乡,行乞度日,沿着韩江上游,来到客家永定县高陂乡黄田村。不幸母亲又体弱多病而亡,剩下林大钦单身一人,孤苦伶仃,遂被黄田村一姓卢的农民收留,为他放鸭,早出晚归,小心翼翼。一个隆冬的黄昏,寒风呼啸,苦雨凄风,林大钦衣单裤破,披着蓑衣,戴着破斗笠,浑身发抖,站在河边放鸭。恰好西陂村有一位客家人林贲山路过见状,十分同情,便向林大钦发话:
“小孩子,天冷下雨,冻得够呛,快回家穿衣服吧!”
林大钦答道:“我是替人家放鸭的,天未黑,哪能回
家?”
“听你口音,好像是外地人?”
“我是潮州人。”
“为什么到这里?”
“因父死,讨饭到此,故为卢家放鸭。”
“你姓名叫什么?”
“我叫林大钦。”
林贲山看他穿着破衣,身材枯瘦,但眉清目秀,语流利,便说:“原来同宗,小小年纪,落难到此!我愿收养你,你愿意吗?”“伯伯好心,我很感谢。但要向卢姓东家说明清楚。”林贲山便带他到卢家, 和卢家人说明情况,卢家见大财主要收留他,也就同 林大钦状元意了。林贲山将林大钦带到西陂村。从此,林贲山认林大钦义子。
林大钦开始为林家放牛,暖衣足食,义父母视他如亲生,对他关心备至。
原来,林贲山有个儿子叫子昭,在私塾读书。林大钦放牛之暇,特别是晚上,能给子昭辅导功课,讲得条理清楚,头头是道。林贲山了解到林大钦曾读过书,文理通达,还能写一手好字,便决定让他与子昭一同读书,以求深造。
明嘉靖九年(1530)林大钦与林子昭到汀州府参加府试,均考上秀才。林大钦于明嘉靖十年(1531)考取举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春,林大钦抵京城参加会试,得中贡士,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中了状元。
传说林大钦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来西陂村看望义父,林贲山率众乡亲远迎,林大钦下轿参拜说:
“只有子拜父,哪有父拜子!”
林贲山说:“吾儿衣锦还乡,今日又是‘立春’佳节,双喜临门,哪有不拜之理。”
“那就大家一齐‘迎春’。待我奏知圣上,旨准每逢正月‘立春’日举行‘迎春’ 盛会”。后来,西陂的迎春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在状元塔里的门厅左侧房里,还放着一头纸糊的大水牛,嘴里在吃稻草,四个蹄子装着活轮,可以牵着走,作为“迎春”盛会之用。
就在林大钦这一次回西陂村时,林贲山与西陂父老商定建一座七层宝塔与宫殿混合结构的“印星台”,也叫“状元塔”。
这就是“状元塔”来历的传说。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林大钦(1512—1545),字敬夫,号东莆;明代状元。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人。林大钦小名大茂,小时候因深得启蒙老师叶蓁的赏识而更名大钦。他从小家境贫寒,但十分勤奋好学。十周岁时,随父进城,在坊间的书店里发现苏洵的《嘉佑集》(苏洵所著的《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编成《嘉佑集》),即爱不释手,求父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熟读了苏轼、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的笔法,得以博通子史百家。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病亡,给他的家庭带来极大的不幸。孤儿寡母的,不要说他继续求学深造,就是吃饭都成问题。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在潮州经商的福建永定县西陂村商人林贲山,得知潮阳才子林大钦贫寒无依,怜惜之心油然而生,在生活上关心他和经济上支持他读书,并认林大钦为义子,还勉励他发奋读书、金榜题名。据《民国版永定县志·惇行传》记载:“林贲山,西陂人。性慈祥,经商潮州时,有潮阳人林大钦者,贫寒无依,贲山怜而资助之,勉成其学。”
他不负义父的重托,1531年(明嘉靖十年),参加潮州府府试,文章出手不凡,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巡按御史(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
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再参加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大廷者凡三百余人”。“(林大钦)先生年(方)二十二(岁)对大廷,咄嗟(大声说)数千言,风飚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摘下状元的桂冠。(《潮汕地区唯一文科状元——林大钦》)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林大钦因母亲不适应京城的气候,又深感臣海叵测,且为宰相严嵩等嫉忌排挤,遂告假奉母回乡侍养。
林大钦在告假奉母回乡途中,道经汀州长汀、上杭,到永定县高陂乡西陂村完成三大愿望:一、立春时节看望义父林贲山,出现状元与义父和众乡亲一起参拜迎春的壮观场面,后来西陂每年就有立春“迎春” 的风俗习惯;二、林大钦和义父及众乡亲商定建造“状元塔”的事宜,也就有全国罕见的独树一帜的塔式建筑物;三、送《状元匾额》,了表心意,以感谢义父的培养之恩。并将《状元匾额》挂在西陂林氏宗祠。据《民国版永定县志·惇行传》记载:“大钦登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廷对擢第一人,告养回籍,道经上杭,赴西陂,造庐拜谒,执义子礼。今西陂林氏祠,尚有状元匾云。”
本文转自《土楼春秋》
作者简介
罗福初,笔名闽山碧,永定区金砂乡人。福建作家协会会员,闽西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金砂之光——丹心铁血写春秋》、《金砂之光——丹心铁血写春秋》修订版、《土楼春秋——悠悠青史话永定》、《客家骄子》、《地灵人杰竞风流》、《赤竹风云录》、《(金砂半铺里豫章郡)罗氏族谱》等书,还参与编写《永定客家礼俗》一书。其中《金砂之光——丹心铁血写春秋》一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金砂之光》《土楼春秋》被《中国评论》杂志评为“两岸共同品牌”。
* * * * * *
- 上一篇:从飞将到守护神:李广射虎画像砖解读
- 下一篇:安远三鲜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