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秋游孤山

发布时间:2025-10-09 15:43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杨观达

中秋时节,秋意正浓。用完中餐,我背起行囊,独自一人前往孤山,就此开启期待已久的文史之旅。

车辆在北山路口停下,下车往南便看到西泠桥,桥的右边有一座“慕才亭”,亭内是一座香冢,墓碑上清晰地刻着“钱塘苏小小之墓”。环绕亭子的十二根石柱上,分别刻有沈鹏等十二位书法家题写的楹联。

离开墓亭,穿过西泠桥,前面右侧一幢建筑映入眼帘。这原来是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的豪华别墅,现在改造成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内分为玺印厅、篆刻艺术厅等九大主题区域,展出了上千件印章文物和篆刻相关工具。

出博物馆,向西行走二十几步,便看到一座高大的雕像矗立在树林之中,仔细瞻仰了雕像的面容,方知那是我敬仰的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雕像下方是墓茔,正面立着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刻着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墓碑背面则立有吴芝瑛撰写、徐自华书写的墓志铭原石。

怀着崇高的敬意向鉴湖女侠深深鞠了三个躬,然后转身向西,返回孤山路。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遮挡了西边刺眼的阳光,迎面吹来的湖风拂在脸上,瞬间洗去了旅途的疲倦。大约走了五十多米,眼前突然一亮,前面的梧桐树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湖水,远处是绿树葱茏的群山。紧接着,一辆粉红色的观光车从左边拐了进来,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啊!这就是传说中的西湖最美转角!

极目远眺,浩渺的西湖尽收眼底,尽情呼吸着那湿润且清新的空气,内心不禁感到心旷神怡。转角处向东行进三十米,便来到了俞曲园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旧居俞楼改建而成,俞楼向来享有“西湖第一楼”的盛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学者、文学家、经学家以及古文字学家。俞樾与温州的学术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其一,俞樾与温州朴学代表人物孙衣言、孙锵鸣交往甚笃。他和孙衣言同为曾国藩的门生;而孙锵鸣则是他科举考试时的老师。俞樾曾为孙锵鸣70岁寿辰题写“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的寿联,其中“宰相两门生”指的就是李鸿章和沈葆桢。俞樾还是东瓯三先生之一宋恕的学术导师。他大力倡导朴学研究,与温州本土学者孙诒让在学术理念上高度一致,共同推动了晚清学术的转型。俞樾的杭州弟子吴承志(1844—1917)是清末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曾担任平阳县学训导,在平阳度过了33年的宝贵时光。

离开俞曲园纪念馆,继续向东前行20米,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草地,上面种满了梅花,梅园中间有一条蜿蜒的小道。沿着小道往里走了40多米后,看到一座倚坐在岩石上的雕像。他戴着一副宽边眼镜,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可我一时竟想不起这是近代历史上的哪位大师。无奈,我只好转身,朝着前面山边的亭子走去,走了十来米,发现了一块路标指示牌,这才知道那座雕像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教育家潘天寿。

指示牌往里有一座亭子,横匾上写着“六一泉”。再看亭前,有一口长方形泉池,面积有两个多平方米,池壁由青石砌就,泉水清澈透亮,里面饲养着各色小金鱼。

从远处看这座石亭,它就像镶嵌在岩石上,尽管它有些缺柱少棱,隐约中却有维纳斯那种残缺的美。我不禁疑惑,这明明该叫“六一亭”,怎么落款成了“六一泉”呢?于是便拿起手机搜索答案,原来这里蕴含着一段苏轼与欧阳修之间那师生情谊的动人往事。

1071年,苏轼赴任杭州通判,他专门到欧阳修家辞别。老师对苏轼说,在西湖的孤山有个叫惠勤的和尚,诗情画意都很不错,你可前去拜访。苏轼到任第三天,就在孤山找到了惠勤,两人果然情投意合,成了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起在西湖上泛舟,用诗歌相互应和。谁知就在次年,欧阳修离世,两人便在孤山痛哭一场。

1089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出任知州一职。他又一次前往孤山去拜访惠勤,可惜惠勤也已离世,只见到了惠勤的弟子二仲,二仲的房间里挂着惠勤和欧阳修的画像,苏轼看到后,不禁感慨不已。二仲对苏轼说,此地有一眼泉水,在几个月前突然开始汩汩地涌出,很是奇特,便请苏轼写一篇文章以作纪念。由于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苏轼便写了《六一泉铭井序》,还题上了“六一泉”的名号,并且留下一首诗: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苏轼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告别“六一泉”,沿着另一条小道继续前行,两旁依旧是一片梅园,转弯处,一块“西泠红梅碑”矗立在路旁,怪不得孤山岛曾经被称为梅屿,原来是这里梅花多的缘故。

走出梅园,向东前进40米,发现有许多游客正在拍照。抬头一看,原来是西泠印社的入口。西泠印社是所有金石篆刻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圣地。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不愧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1913年,在建社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西泠印社正式确定了名称,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大会修撰启文、订立盟约,广泛招募社员。吴昌硕在诗、书、画、印领域广泛汲取各家精华,自成一家,其艺术成就和声望犹如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引得众多印学和书画爱好者接踵而至。时光流逝,接着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以及饶宗颐等艺术大师相继担任社长。西泠印社自此声名远扬,逐渐成为海内外印学研究的核心阵地。

西泠印社占地6000平方米,里面明清古建筑星罗棋布。亭台楼阁顺着山势高低错落,秩序井然;朱红色的柱子宛如岁月留下的印记,勾勒出历史的模样;飞檐翘角轻盈灵动,尽显江南园林的秀丽之美。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漫步,碑廊、月洞门、小莲池、柏堂、仰贤亭、汉三老石室等一一呈现在眼前,印泉、潜泉、文泉、闲泉也让游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它们似乎在娓娓道来西泠印社过去的故事。

华严经塔为密檐式塔,高度达20余米,呈八角形,一共十一级。第一级镌刻着《华严经》,第二级和第三级镌刻着《金刚经》,往上八级以及塔顶部分都雕刻有佛像,底座周围的刻像精美且栩栩如生。它安静地伫立着,经受着风雨的考验,见证着西泠印社的兴衰历程,也象征着印社传承印学、守护文化的坚定意志。

西泠印社门口的东边是闻名遐迩的百年餐饮名店楼外楼,许多食客都会慕名前来享受美味的西湖醋鱼。继续东行110米,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大院门口挂着三块牌匾,分别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图书馆旧址”和“浙江图书馆孤山馆社”,它们分别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见大门紧闭,保护措施十分严密。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应该怎么进去参观呢?

看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这几个字,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前辈杨悌先生。杨悌1951年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史遗稿。1965年,他的夫人伍鸣凤担心这些遗稿可能会丢失,便将它们转交给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妥善保存。时光匆匆,三十多年过去了,杨悌先生的女婿叶永烈夫妇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谷辉之主任以及徐永明先生的热心帮助下,将所有遗稿进行了影印,并带回了家。之后,经过精心的编辑和校勘,这些遗稿整理成《通鉴事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东边有一座古建筑,它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以及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据说在1924年,俞平伯带着夫人许宝驯搬入此处居住。在这段居住时光里,俞平伯创作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佳作,而许宝驯也曾在这里亲眼见证了雷峰塔的倒塌。如今,这座故居作为纪念场所,陈列着《春在堂全书》等文献资料,依旧保留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

继续往东行走70米,便抵达了中山公园,它的前身是清行宫御花园遗址。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被赋予了现在的名字。公园大门口,一对古朴且透着沧桑感的明代石狮子静静伫立着。迈进大门,只见柿子树上挂满了青柿子,地上也有一些被风吹落的红柿子,呈现出“柿柿红火”的独特景观。

继续往里走,在正对着大门的石壁上,“孤山”二字赫然在目。这两个字色泽朱红,字体规整,相传是宋代之人所题。值得注意的是,“孤”字少了一点,据说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说法是,孤山景色虽美,但常常被自诩为孤家寡人的皇帝独自占有,因此有了“孤山不孤寡人孤”的说法;另一种说法则源自西湖三绝——“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从这个角度看,“孤”字少了一点也是顺理成章的。

石壁两侧皆有护栏石阶,呈之字形,扶栏而上,登山腰平台,凭栏南望,湖光山色皆收于眼底。侧目向东,鹫香亭遗址旁别致的八角亭居于崖石上。南面的亭额悬有一匾,上书“万菊亭”,竟是张伯驹所题,这位富家子弟把旷世收藏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还有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李白的《上阳台帖》、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等,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贵文物。

万菊亭东侧陡峭的山崖下,藏着一个小峡谷,这是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和曲桥共同构成的园中园。沿着石阶往下走到园中,曲桥蜿蜒曲折,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左边有一个小潭,潭中心立着假山,置身于此,仿佛来到了深山的谷底。这里的溪、潭、花、树、亭、桥等布局错落有致,别具一番韵味。右边有一条溪流,名叫“贮月泉”,它是“行宫八景”之一,松树和石头相互依偎,相映成趣。走过曲桥,就能看到一座题有“西湖天下景”的四角亭。“西湖天下景”这个名字是根据苏轼的诗句来命名的,亭子上一副楹联特别引人注目: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除了这些景点,公园里还保留着头宫门、垂花门遗址以及楠木寝宫遗址等历史遗迹。园内还留存着绿云径假山、四照亭等亭台楼阁,在山后,乾隆题写的“政在养民”诗碑以及中山纪念林清晰可见。

迈出公园大门,一抬眼,便看到正对面矗立着一座庄重肃穆的石牌坊,牌坊中间镌刻着“光华复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座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为了庆祝文澜阁竣工而建造的。后来,因战乱的缘故,牌坊遭受了损毁,到了清末,它被列为御花园遗址,这座牌坊与雷峰塔隔湖遥遥相望。在牌坊的旁边,设有手划船码头,游客能够自己划船前往三潭印月。所以,它也是西湖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中山公园东行40米,就能看到一座老门台,上面写着“文澜阁”三个字。打算进去参观一番,却被保安拦了下来。保安很有礼貌地对我说:“文澜阁属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馆区,您现在站的这个位置是出口,入口得再往东走50米,而且需要凭身份证才能进去参观。”我觉得孤山风景区所有的场所都免费供游客参观游览,这一点特别值得称赞。要是能在文澜阁门前放置一个出口标志,那对游客来说可能会更贴心。

抵达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的门口,眼前一片开阔,门口前停放着几辆1314公交车。我刷完身份证走进馆内,里面几座建筑物映入眼帘。考虑到时间因素,决定只参观文澜阁。在入口处,查看了指示导图,得知孤山馆区以历史艺术类为主打,其亮点在于清代文澜阁建筑群以及鎏金银阿育王塔等文物。该馆区由古代陶瓷、雷峰塔文物、南宋官窑、画家常书鸿和黄宾虹艺术陈列、宋元明清漆器艺术以及文澜阁展区共同组成。

该博物馆借助“十大镇馆之宝”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将史前文明、青铜玉器等馆藏文物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还开创性地实现了青瓷美学和甜品工艺的跨界结合。同时,它长期举办龙泉宝剑精品展等专题展览,形成了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模式。

文澜阁位于雷峰塔文物展区的左侧,它是清代乾隆年间为了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是全国七大藏书阁之一。其占地总面积大约为3150平方米,建筑布局丰富,涵盖门厅、厢房、门厅前的庭院、门厅后的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与长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绪御碑亭以及藏书楼主楼。藏书楼主体建筑借鉴了浙江宁波天一阁的形式,采用重檐歇山式设计,是一座结构为六开间的楼房。从外观上看是两层,中间设有夹层,实际是三层楼房。楼内整齐地摆放着暗红色的书柜,柜门上装有铜锁,柜子里存放的应该就是珍贵的乾隆版《四库全书》。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同时也具备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质。因此,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澜阁南面靠近湖边的位置就是西湖游船售票亭。在孤山风景区中,坐船游西湖和三潭印月的游客数量较少,他们可能是被孤山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打动,从而遗忘了西湖其他自然景观的迷人之处。

一路向东前行100米,依次路过西泠书画院和湖天一碧。之后再继续往东走100米,便到了梅鹤轩,我在星茶季买了一杯奶茶,然后来到梅鹤轩休息停留十五分钟,休整一下自己的体能。

梅鹤轩的正对面是“白苏二公祠”,它是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大文豪的纪念馆。馆内环境清幽,中厅门额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英爽颉颃”,两侧挂着一副对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杭州。”厅中央悬挂着一幅明代西湖的全景图,图的上方悬挂着“山水功臣”的匾额。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展示着白居易和苏轼的诗句名篇。东厢房则展示着苏轼的年表和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所取得的功绩;西厢房里陈列着白居易的年表以及他勤政恤民的事迹。第三进展示的是“白居易生平图谱”以及“白居易守杭事迹图”。唐穆宗(822-824)期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职期间,他大力推动疏浚西湖、重修六井等水利工程的开展,有效解决了灌溉和饮水方面的问题,被人们尊称为“西湖第一功臣”。此外,他还留下了不少的经典诗作: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白苏二公祠”出来,路过月波亭,行走不到70米的路程,就来到了西湖著名的景点平湖秋月。这里三面环水,御碑亭、水面平台、四面厅、八角亭等景观沿着湖边依次排开。伸出水面的观景平台视野十分开阔,堪称是西子湖畔赏月的首选之地。

要讲平湖秋月的由来,得从明朝的绍兴才子徐渭讲起。一年中秋,徐渭在孤山望湖亭赏月,亭内聚集了许多文人雅士。大家看到徐渭气度超群,便请他绘画并吟诗。徐渭盛情难却,于是拿起笔,绘制了一幅平湖秋月图,并且在画上题写了一首藏头诗: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这首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平湖秋月”。文人们惊叹不已,纷纷称赞其才华。徐渭朝大家淡淡一笑,踏着月色离去。后来他还留下另一首《孤山玩月》:

湖水淡秋空,练色澄初静。倚棹激中流,幽然适吾性。

举酒忽见月,光与波相映。西子拂淡妆,遥岚挂孤镜。

座客本玉姿,照耀几筵莹。暇时吐高怀,四座尽倾听。

却言处士疏,徒抱梅花咏。如以径寸鱼,蹄涔即成泳。

论久兴弥洽,返棹堤逾迥。自顾纵清谈,何嫌麾尘柄。

时间到了1699年,清朝康熙皇帝巡游至西湖时,被眼前这绝美的景致深深打动,不禁发出感叹,随后亲笔题下“平湖秋月”四个字,还指定临湖水院作为该景观的正式所在地。如今,在御书楼的入口处,悬挂着由康熙御题的“平湖秋月”匾额;御碑亭内矗立着一块石碑,碑身的正反两面都刻有康熙帝御书的“平湖秋月”四个字,这块石碑采用太湖石材质,通高2.79米,宽0.90米。2013年5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为西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平湖秋月处在孤山岛的最东边,孤山路的南面是外湖,北面是里湖,往东便是那绵延的白堤。我沿着湖滨绕行,向北行进120米,眼前是一片宽阔的草坪,草坪上有一座鲁迅先生的铜像。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塑像有三米高,他穿着长衫,双手交叠置于膝前,呈架腿而坐的姿态,神情悠然自在,仿佛在尽情地欣赏周围的景色,形象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鲁迅先生比较少见的拿着香烟的塑像。

从鲁迅铜像处往山边前行120米,便抵达了“范公亭”,我停下脚步细细观赏。亭子的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慕子陵和靖之高节”,下联为“贻百世千秋以美文”。起初,我误以为这里的范公是越国大夫范蠡,可仔细一想,从未听闻他有千古流传的奇文。如此看来,这位范公大概就是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先生。范先生一生秉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信念,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抛诸脑后,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做人的最高境界,这种精神品格实在值得后人敬仰。

离开“范公亭”后,沿着山间小道向北走去,道路两旁种满梅花,继续行走80米,一座木质亭子映入眼帘,亭子上方题写着“净因亭”。此亭应该是纪念林净因而建的,说起缘由,还有一段故事:

元朝时,有个叫龙山德见的日本年轻和尚,来到宁波天童山参禅修行,一修就是45年。期间,他收下了当地一名俗家弟子,也就是林净因。1349年,年近七十的龙山德见乘坐往返于日本博多的元朝船只返回日本,林净因跟随他一同前往。龙山德见回到日本后,成为了京都建仁寺的第35代住持,林净因则在建仁寺的斋堂担任厨师。为了改善僧侣们的饮食,林净因借鉴中国肉包子的制作方法,用发酵后的面粉做面皮,用豆沙代替肉馅,做出了一种咸甜适中的点心,他给这种点心取名为“馒头”。日本天皇品尝后,大加赞赏,还将身边的宫女赐给林净因做妻子。龙山德见去世后,林净因把经营的“馒头屋”交给了子女,自己返回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林净因的后人川岛英子联系上中国驻日大使馆,表达了来杭州祭祖的想法。后来,在放鹤亭南面建造了净因亭。净因亭虽然面积不大,但小小馒头背后的故事,却见证了中日两国之间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交流。

林净因是北宋诗人林逋(林和靖)的第七代后人。当年,林逋没有娶妻,也没有生育子女,所以他的侄子被过继到他名下,作为儿子。根据宁波奉化黄贤村林氏族谱的记载,林净因正是过继给林逋的那个侄子的第六代后裔。

“净因亭”以北50米便是纪念林逋的“放鹤亭”。林逋是北宋一位淡泊名利的隐逸诗人,他一生不娶妻、不做官,把梅当作自己的伴侣,将鹤看成自己的子女,因而有了“梅妻鹤子”的说法。“放鹤亭”初建于元代,现在看到的是1915年重建后的样子。亭子里有一块《舞鹤赋》的刻石,石碑通高2.4米,宽2.94米。这篇文章是南北朝的鲍照创作的,上面的字是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字迹。全赋共466字,生动逼真地刻画了鹤那美丽迷人的模样以及能歌善舞的本领。放鹤亭旁边还有林逋的墓,墓旁曾经有林逋生前养的“鹤皋”的鹤冢。这里曾经被称作“梅林归鹤”,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中的一景。林逋还留下一首诗句《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明代瑞安诗人卓敬敬慕林逋的才华,写了一首《孤山种梅》:

风流东阁题诗客,潇洒西湖处士家。

雪冷江深无梦到,自锄明月种梅花。

我曾经去过超山赏梅,孤山的梅枝虽没有超山唐梅宋梅的婀娜妩媚,但终究是我喜爱的花儿。况且我此时前来,尚未到梅花吐蕊开放之时,实在难以想象孤山梅花的那种独特韵味。

“放鹤亭”东侧50米处有一座建筑物,名曰“林社”,是为了纪念清末杭州知府、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创办者林启,旁边还有他的铜像。但此时已近傍晚,时间紧迫,故没能前去参观。沿着北里湖的湖滨向西行走500多米,只见柳亚子祭冯小青石碑、惠兴女士墓、中山纪念亭、陈英士塑像、苏曼殊墓遗址等遗迹从眼前一一掠过,我只能走马观花,匆匆游览。

日落时分,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好似给湖面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湖边的荷花宛如一幅美丽的诗画,轻盈的荷叶在湖面上悠悠摇曳,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美得令人心醉神迷。

孤山堪称杭州的文化核心要地。南宋时期,宋理宗在此处大兴土木修建西太乙宫,为皇家园林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清康熙帝与乾隆帝在“南巡”期间,都把孤山选作行宫的驻扎之地。自唐代伊始,孤山就成了文人雅士聚会交游的场所。浙江博物馆、西泠印社、文澜阁等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杭州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集群。每年秋季,平湖秋月、最美转角等观景之处,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那“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绝美经典景致。孤山还是我们缅怀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林逋、徐渭、俞樾等历史名人,以及鲁迅、秋瑾、吴昌硕、俞平伯等近代文人的地方。

此刻,家乡前辈杨悌公在西湖的过往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中。1922年,杨悌在杭州担任省参议员时,时常与康有为在净慈禅寺品茶畅聊。而永嘉阮秋生是杨悌极为亲密的挚友,他生前著有《西泠酬唱集》。在杨悌在杭州的那段日子里,两人多次结伴游览西湖,还留下了不少诗词作品:

杨子恺知事以《雪夜旅次感怀》见示,次韵酬之

阮秋生

飘蓬我亦久离家,雨雪霏霏感岁华。

难得西湖逢旧友,孤山联骑看梅华。

戊辰仲春,余由杭返禾,杨子恺大令赋诗赠别,次韵奉酬

阮秋生

忆别燕京二十秋,劫馀两度遇杭州。

独惭故我仍今我,无计清流化浊流。

对酒有诗尤感旧,吟诗借酒暂消忧。

三年贯作鸳湖客,春色常看烟雨楼。

杨奔先生是温州颇有名气的散文家,同时也是我故乡的前辈。1979年秋季,他前往孤山以及西湖的其他景点游览,还即兴创作了五首诗词:

西湖口占·五首

杨奔

诗篇褪尽胭脂色,羞折残花伴醉眠。

风雨无端中夜袭,心潮似接混茫前。

白沙堤畔喜新晴,输与吴娃笑语盈。

却过孤山山后路,悄无人处濯尘缨。

长忆苏翁与白翁,前贤心迹略相同。

千秋留得双堤在,犹有垂杨拂晓空。

满城黄叶绕街飞,争奈游人醉不归。

料得青山白屋下,几多思妇倚蓬扉。

云泥廿载判离魂,重见无暇拭涕痕。

絮语未终风笛起,万家灯火入黄香。

我不是诗人,更谈不上文采,但我还是想用文字,把沿途看到的孤山风景一一记录下来。以此表达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对孤山历史文化的敬仰。孤山并不孤寂,在这片充满魅力与底蕴的地方,我也未曾有过孤独之感。

2025年国庆节于杭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