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写给山人的七律,开篇就令人遐想,结尾更有弦外之意
发布时间:2025-09-14 06:59 浏览量:1
古代社会曾经涌现过很多高士,他们远离闹市,结茅青嶂,枕石漱流,不惹尘俗。朝则荷锄理荒秽,暮则把盏对烟霞,漫步松间可以聆听鹤唳,徜徉竹海能够感受静谧。
才子们以云为友,以梅为邻,没有车马之喧,却有林泉之趣;平生恐无朱紫之贵,而能独抱一片冰雪。如此自在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也激发了一位诗人的灵感。下面一起读诗:
寄太白李山人
北宋 · 林逋
颜如童子发如黳,卜筑深当太白西。
身上只衣粗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
鲲鹏懒击三千水,龙虎闲封六一泥。
几度枕肱人迹外,半窗松雪论天倪。
诗的大意是:
你的面色就像童子一般红润,头发又仿佛墨汁一样乌黑;太白山的西边林木苍翠、环境清幽,你选择在山林深处筑屋居住,身上却只穿着粗布便服,马前还总是悬挂着古朴的酒壶。
你像鲲鹏那样可以搏击于宽广水面,却懒得施展本领;仿佛龙虎一般威猛,但又闲散地封存着炼丹泥料。你曾多次在幽僻之地枕臂休憩,并悠然地对着窗外松雪,畅谈天道奥秘。
林逋,北宋隐士、诗人,终生不仕不娶,梅妻鹤子,隐居于杭州孤山。他的诗歌风格清淡孤峭,多写山水隐逸生活,其代表作《山园小梅》乃是咏梅千古绝唱,也奠定了他在宋代诗坛的独特地位。
这首诗写于一个雪后初霁的日子,林和靖先生静坐于孤山草庐,窗外梅影横斜,此时他忽然念起远在太白山深处的一位好友,于是即兴题诗。当笔墨在纸上挥洒,诗人眼前浮现的该是怎样一位人物?
开篇介绍这位李山人,鹤发童颜,发如墨染,显出非凡气质,令人遐想不尽。山人卜居筑室,远离尘世,那居所想必是依岩而构,以松为梁,推开柴扉便是万丈深渊,云海在脚下翻涌,星辰仿佛可以随意摘取。世人若要寻他,必须拨开迷雾,踏过险径。
接下来的两句介绍山人的穿戴,他身上穿的粗布直掇宽大而简朴,想必是自家纺织,针脚疏落,却足以抵御秦岭的烈风与严寒。马前常带的是一把“古偏提”,虽然并非名贵之器,却显岁月质感,壶中盛放着自酿的松醪酒。
当他信马由缰地行走在山道,酒壶便会随之晃动,发出轻响,应和着蹄声与风声,成为寂静山林中最美妙的旋律。正如禅家所言,衣取蔽体,食取充腹,除此之外,皆为赘疣。而林逋隐居时室无长物,唯有书、梅、鹤相伴,可见他们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
这样的山人,心性必然超然物外。鲲鹏可以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他却“懒击”;龙虎能够兴风作浪,威震四方,他却“闲封”。浩瀚无边的三千弱水,在他眼中不过是一泓清泉;帝王封禅才能使用的六一丹泥,于他也不过是寻常泥土。
世人追逐的功名与成就,他轻轻放下,宛如拂去衣上微尘。他选择了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与世俗功名相纠缠。这恰合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不刻意追求结果,反而能与天道相融;也暗合禅家活在当下的智慧,不执着于长生的执念,方能获得闲适与自在。
于是人们可见这样的画面:山人在人迹罕至之处,天为被,地为席,几度枕肱而卧。雪落满身而不觉,鸟栖于肩而不惊,他显得如此安稳深沉,因为心中无尘虑,梦中也只是松涛与流泉。
一觉醒来,或在半窗松雪之间与知交论道,或独自冥思天倪(造化的奥秘)。琐窗一半已被积雪所掩,或被松枝所蔽,但只要有一隙之光,便足以窥见天道,半窗之景便足以安顿身心。“枕肱”典出《论语》,孔子谓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本指儒家的安贫乐道。而禅者讲究独处观心,暗指在无人打扰的寂静中反观自心本性。
林逋写给山人的七律,开篇就令人遐想,结尾更有弦外之意。林和靖先生自身便是隐士,所以他笔下的李山人不仅是友人,更是同道与知己。他描写李山人何尝不是传达内心的向往?孤山之梅固然清雅,但太白之雪似乎更添一份高寒绝俗。这首诗正是两位高士之间的精神对话,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可以在心灵的层面相遇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