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珊堂村人“定西侯”蒋贵其人其事

发布时间:2025-10-09 12:03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田渭法

2025年9月28日,我去老家凰村,在小弟弟家吃中饭。饭间珊堂村人许梦雅与我说,你写了柴家的柴德庚,我们都读了“潮新闻·晚潮”,柴家才子了不起,但能不能给我们珊堂村人蒋贵写一个呢?

我说你有《蒋氏家谱》吗?她说有!

果真,这位当年的思安公社团委副书记、公社妇女主任,第二天就把4卷《蒋氏家谱》放在我小弟弟家中。趁着国庆长假,我慢慢地开始学习,研究有关“定西侯”蒋贵的人生经历……

蒋贵,字大富,1380年12月25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义安乡(今次坞镇)珊堂村。由于父亲蒋从龙归顺朱元璋,后跟随朱元璋第4个儿子朱棣,并且去了封地即北平(今北京)。儿子蒋贵继承父业,做了燕王朱棣的侍卫。

如果说父亲蒋从龙投奔明代开国皇帝没抓准机会,致他没当上军队的一官半职,到燕王遭朱允炆皇帝削藩时,形势给儿子蒋贵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表现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大孙子朱允炆即位。建文元年,为巩固皇位,朱允炆在“军师参谋”们的指导下,来了个全国性的“削藩”运动。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朱标立为太子,但未等朱元璋驾崩,太子先死,于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接班人。朱允炆基本是个文弱书生,况且年龄又小,没有从政经历和经验,因此当他当了皇上后,朝廷有文武官和“军师”劝他“削藩”。大家告诉他要“特别关注”燕王朱棣。朱允炆当然是百依百顺地做了。

当时,朱允炆的伯伯、叔叔们都是藩王或任其他要职。“削藩”,先后剥夺了周王、湘王、代王等多位藩王的爵位,甚至导致了湘王自焚,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这让驻守在北平的燕王十分担心。此时的燕王手握重兵,在长时间的权衡后,他下定决心,最终高举起“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起兵。而蒋贵,当时还没一官半职,但他忠于燕王,十分勇敢,从北平打到应天府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白沟河之战中、在济南保卫战中,充分表现出一个战士的坚强忠勇。由于功勋卓著,他被晋升为“昌国卫指挥同知”。当燕王成了皇帝后的永乐初年,他随张辅南征溪北。宣德二年至宣德九年,参与平定四川松潘诸爵叛乱,从右参将一路升迁至都督同知、平蛮将军、松潘总兵官。正统元年,佩平虏将军印,率军征讨鞑靼,正统六年,至正统八年,两次与王骥征讨思任发、思机发,战功被誉为第一。同时他北破蒙古瓦剌,在北方边疆与瓦剌军作战,曾率部长途奔袭,于黄河边大败瓦剌军,生擒其重要首领,遏制了蒙古势力的南侵进犯……

蒋贵的战功覆盖西南、北方、东南三大战略方向,直接巩固了明朝多线的稳定,这也是他死后被追封为“泾国公”的核心原因。

蒋贵领兵打仗,靠的是忠和勇,同时倚仗了他聪明的头脑。他的睿智运用在作战中,能观察瞬时变化的战时环境,作出正确、机智的判断和决定。这说明他有丰富的智慧。

蒋贵在麓川战役中,初期攻坚时突破了叛军外围防线。明军分兵三路,蒋贵统领一路主攻叛军东部重镇上江,叛军依托筑寨,设木栅,深挖壕沟固守。蒋贵先派小队人马佯攻吸引兵力,夜间亲率精锐从上游潜渡,绕至叛军背后发起突袭,最后攻破上江寨,斩杀叛军上万人,打开通往麓川腹地的通道。

在麓川战役中,由于麓川主城背靠龙川江,叛军引江水绕城池,并在城头部署火器。蒋贵神机妙算,先派士兵截断叛军水源,再下令在城外堆积柴草,趁大风点燃,火势与浓烟逼得叛军不敢登城,同时蒋贵又组织士兵架设云梯强攻,最终攻破主城。思任发率残部逃往缅甸,蒋贵领兵追击叛军残部,收复被侵占的孟养、木邦等土司的领地,随后协助主帅王骥在当地重建土司制度,要求各土司按期纳贡,让西南边疆恢复稳定。

这场战役是蒋贵军事生涯的“顶峰”!

正统三年,蒋贵被皇帝封为“定西伯”。

正统四年,蒋贵被皇帝封享“定西伯铁券”。

正统七年,蒋贵被皇帝封为“定西侯”爵位,同年,他又被皇帝封享“定西侯铁券”。

有人要问:“定西伯铁券”和“定西侯铁券”有什么用途呢?答大有用途呢!如果蒋贵受了这“铁券”,他在以后犯罪拥有“免死”的功效。这“铁券”还又可延于子孙。

《蒋氏家谱》没有详尽记载“铁券”及作用,但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天贵星小旋风柴进的身份和经历中看到。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为了表示对柴氏家族的肯定,赠予其家族丹书铁券。柴进曾凭此丹书铁券,声称即使朋友犯下重罪,自己也敢将其藏在庄里。

可是“定西侯”蒋贵却不一样!他的“定西侯铁券”庇荫10代,长达202年。

第一代:蒋贵,正统三年(1438年)封定西伯,正统七年(1442年)进封定西侯。

第二代:蒋琬,蒋贵之孙,正统十四年(1449年)袭爵。

第三代:蒋骥,蒋琬之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袭爵。

第四代:蒋壑,蒋骥之子,正德四年(1509年)袭爵。

第五代:蒋傅,蒋壑之子,嘉靖十一年(1532年)袭爵。

第六代:蒋佑,蒋傅之弟,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爵。

第七代:蒋建元,蒋佑之子,万历三年(1575年)袭爵。

第八代:蒋承勋,蒋建元之子,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袭爵。

第九代:蒋维恭,蒋承勋之子,天启二年(1622年)袭爵。

第十代:蒋秉忠,蒋维恭之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袭爵,为末代。

定西侯,蒋秉忠后为闯王李自成军队所杀。

前后202年。

据199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诸暨县志》记载,珊堂村人蒋贵“寄籍”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江都区)。什么叫“寄籍”,蒋贵为什么要“寄籍”到江都去?

明代,“寄藉”其实就是一种户籍制度的改变。通俗一点说,你是杭州人,可以“寄籍”于北京,你是诸暨人,可以“寄籍”于上海。但蒋贵从诸暨义安乡珊堂村“寄籍”于江都却有背景。蒋贵的祖父蒋八公为江都始祖,据《暨阳三塘蒋氏家谱》所载,蒋贵的父亲蒋从龙在元朝末年,凭仗义勇归附太祖朱元璋,在淮河地区起兵,后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隶燕山中护卫,随侍亲王(即1394年)移居到江都,此外蒋贵早年以燕山卫卒随燕王朱棣起兵……这说明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士兵户籍需与服役卫所挂钩,蒋贵“寄籍”后,可让户籍与卫所驻地或军旅活动范围匹配,便于国家和军队对军人的管理。其二是便利于仕途与社会资源的获取等等。

1449年2月13日,蒋贵这位为明朝建立不朽功勋的将领走完了人生路,享年虚年70岁。大明皇朝根据他骄人的功绩,封他为“泾国公”。

蒋贵先后娶有李姓妻妾,生有5男5女。特别要表扬的是二儿子蒋雄,他随父从军打仗。在一次战斗中遭贼追杀,众寡不敌,某日刎沉于江,时年24岁,跟随蒋雄10余警卫“亦从之死”。后朝廷嘉其忠勇,赠“怀远将军”,澎城卫指挥使,其长女嫁杭州前卫指挥使李刚……

蒋贵是患心血管疾病去世的。资料上说是他得了“风疾”,去世家中。“定西侯”的去世朝廷委派礼部尚书胡滢等“谕祭前后十四坛,及赐斋粮、孝布、明器等物”,“追封”蒋贵为“泾国公”“武勇”。又命工部营兆域于“榆河乡泥井里先莹之次,而以其年七月六日”举办了葬礼下葬。

由于朝廷赐蒋贵有“定西伯”铁券和“定西侯”铁券,朝廷通过绍兴府在诸暨为其孙蒋琬办理了“袭爵”。蒋琬“袭爵”后,“掌左军都督府事”,成化年初期,佩平羌将军印,充总兵官,“守备南京”,管理“中军都督府事”。

纵观蒋贵一生的戎马生涯,他是明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忠勇将领之一,其生涯贯穿靖难、宣德拓边、正统定乱三个历史阶段。他起自卒伍,因在靖难之中表现突出,有担当,后又多次参与征战,如征安南、伐漠北、平定松潘叛乱、征讨麓川等,屡立战功,最后被封“定西侯”,追封“泾国公”,谥“武勇”。《明史》有蒋贵传,称其“天性朴实,忘己下人,临阵身先士卒!”

笔者建议次坞镇珊堂村和蒋氏子孙们在蒋氏宗祠内设立“定西侯蒋贵纪念馆”,可以参考附近柴家村柴氏宗祠内的“柴德庚纪念室”,对子孙后代有教育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