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此情何堪——痛悼周保尔先生

发布时间:2025-08-25 22:5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陈红华

处暑,喝口小酒,我在阿庆嫂的“知名度”小憩。阅览微信,见“美食委”群申屠梅祥老师发《沉痛哀悼周保尔》字句:环溪骄子,秉持爱莲高节,倾心血塑美丽乡村,德馨梓里留风范。业界英贤,力铸桐庐雅味,沥肝胆传非遗妙艺,痛别音容断友肠。

噩耗袭来,顿觉身心悲软。太突然了,怎么可能呢?一向洁身自好、注重保养、气色俱佳的周先生,怎么说走就走了啊!一时恍惚,仿佛时间停滞,一切太不真实。米兰·昆德拉所言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几乎能瞬间体会得到。

我想跟阿庆嫂说一两句,但竟然说不出话来。我走到店外,蹲下身子,捂着胸口,不停地干咳。

时间定格在乙巳年七月初一,这一日,桐君山下,富春江畔,桐庐文艺界痛失一位领军人物——周保尔先生。

周保尔先生

王樟松老师第一时间发文纪念:翰墨未干,君竟匆匆辞世,忆往昔联床对月,谈诗论画,多少才情留纸上;音容宛在,我犹怅怅伤怀,叹今朝把笔无言,对案空思,万千悲绪涌心头。

吴宏伟老师转发《走读桐庐》第46期《十六回切》视频纪念,那是周保尔先生人生最后一期献给桐庐的作品。而后,多人转发纪念。

李生祥老师在“桐庐文艺”群里发文:惊悉噩耗,无比悲痛!周保尔先生对桐庐文艺作出杰出贡献,影响力非常大,是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对桐庐的书画摄影,诗词文史研究做出许多有益的工作,是吾等学习的楷模!

美食委主任童超贵老师发朋友圈,“不问为什么,今日黑屏”,后又含泪发文《哭保尔兄弟》:电话传来哭泣声,初闻惊悚泪流横。英才地妒称何事,俊彦天生谁与争。健将乒坛身影在,诗词圈内启新程。桐庐味道专心致,餐饮同仁盛赞诚。

蓝银坤老师同悲:昨日与君会,今朝痛尔分。保尔先生千古。随后又以诗词悼念:处暑天犹溽,晨兴立曲栏。荷风侵袂冷,竹露滴盘寒。昨夜星同坐,今宵月独看。平生爱莲癖,不敢近雕阑。

潘晓炜一早写下文字——上月末写了关于“十六回切”里“元宝鱼”的故事,为防止出错,一早发给了周老师(非遗传承人),很快就回复我了,还对故事作了评价。对于我趁热打铁向他提出了请求,让他帮着出几个题我来写故事,他爽快地答应了。8月4日傍晚在七里人家饭店门口碰到他第一句话和我说:晓炜,素材我找了几个,改天整理下发给你!你这个点子很好,既宣传桐庐,又能把传统文化传下去。我当时尽管很忙,但是听了心里一直暖暖的,然后一直在等……昨天傍晚宏伟兄在群里的一条信息犹如晴天霹雳,我一直不敢接受这个事实,一晚上辗转反侧,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周老师,我一直在等着您给我素材啊!桐庐味道故事您还没看呢!“元宝鱼的故事”我已经安排孩子讲述了,您说要看的呀……

消息传开来,多少人今夜无眠。方斌斌老师发文《痛失主人的扇子》:扇子端庄地在茶几上,主人却再也不回来了……今夜,悲痛与无眠叠加交织,音容宛在,阴阳永隔。

一时间,草木呜咽,江河泣泪,天地同悲。

吴土荣会长(左一)作者(中)周保尔先生(右一)

与周保尔先生结识,是在2019年4月24日,桐庐县餐饮协会美食委成立晚宴上,地点在吴土荣会长的七里人家。当时被邀请加入的大多数是熟识的面孔,而我和吴会长、周保尔先生则是第一次见面。

对于一位桐庐本土青年作家或美食新人而言,“周保尔”的名声是如雷贯耳的存在。虽未曾谋面,但在“今日桐庐”,或是其他文艺副刊上,关于桐庐的文史资料,经常可以看得见他的大作。一加关注,便知笔名环溪之的周先生,系北宋大儒、理学鼻祖周敦颐32世孙,地方文史学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摄影协会会员、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桐庐“爱莲诗社”创始人兼社长,桐庐“一桌好菜”研究院院长,桐庐“江南时节”非遗传承人。

那一晚,我纯粹沉浸在加入美食委队伍的欣喜之中,有种被知遇的感恩之心,因而频频敬酒。面对亲切如常的周先生,我主动走到他身边问好,也获得与先生初次交谈的美好印象。

周先生一直站着与我说话,毫不生分,“以后就看你的美食文章了,”他一再鼓励我,“为《桐庐味道》多写几篇,你可以的。”颇多提携之意。

那一晚,被频频夸奖的“受宠若惊”,我主动灌了七扎红酒,席间与吴会长还举了一次“令狐冲”。与周先生也是一见如故,交谈甚欢,颇有仰慕已久而心生愉悦的心情。酒酣,我打车回分水,第一次要求司机靠边停车,下来“倾泻”一番,完全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畅与肆意。

毫不夸张地说,周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亦正亦谐、谦谦君子的形象,是“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作为我心目中的饱学之士,他涉猎诗词书画,多才多艺,堪称小城文艺大咖。

周保尔先生(右三)。

我喜欢美食,平日里,写一些小镇烟火小文。《分水,那些勾得住魂的小吃》《早餐寻味》《夜宵烟火》等,略有所感,每每发于朋友圈,无一例外得到周先生的点赞。他主编《桐庐味道》,一期里,就有我的四五篇文字。写1998大排大许国华的《舌尖上的寒香》,那是我与周先生及夫人第一次一起品店品菜。许国华卤制的酱鸭有名,菜品摆盘一流,他烹制的焗蟹更有特色,周先生赞不绝口,一一点评,为吾辈品餐示范,并嘱我好好写一写。我自然认真回味,并付诸笔端。交稿,文字赢得周先生交口夸赞。

2020年6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时光短笺》出版,里面有一章“年的味”,专门写桐庐地方美食,我自然想到,要把书奉上,请周先生指正。我特意委托童超贵主任出面,邀请周先生和吴土荣会长,以及董利荣、孟红娟等老师一起在“老革命饭店”小聚。他们都欣然到场,为我祝贺。席间,周老师请我签名,我说不好意思,他说,“都出书了,大作家,签个名。”他总是这样,给人诸多美好的寄予与怀想。我的第二本散文集《这一刻的幸福》里,更有19篇美食文章,组成“往季节深处寻味”专辑,这自然得益于周先生对我一以贯之的指点与鼓励。

今年6月份,桐庐餐饮协会外出温州考察学习,这一次出行的人选,皆出自餐饮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唯独我被周先生推荐,作为美食委代表参与,我倍感荣幸,用周先生的话说,“红华来了,‘桐庐味道’的文字稿就有质量了。”他总是高看我一眼,抬举我,不吝溢美之词。即使我平日里发一些阿庆嫂的农家菜,写一些诸如《暑夏一碗汤》《花菜羹》《五月鳅鳝》《十月芋艿香》之类小文,他也频频点赞并留言。于我而言,既感心暖又觉受用,亦促我更勤勉于用文字表达美食之意。

外出期间,我向周先生汇报了转岗到成校后的一些情况,以及新近改稿的《重庆:赶一场麻辣之飨》等美食文章,准备出散文集三部曲,他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要祝贺你呀!”又鼓励我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走出去,学习品鉴,顺便把'桐庐味道'推向更宽广。”

席间敬酒,他说最近身体有点小问题,酒就不喝了,你也少喝点。他的话并不多,似乎比往日安静了一些。而我将《品味瓯韵》文稿发于他审核的时候,他给我竖了几个大拇指。嘱我在开篇写两段桐庐与温州文化与餐饮融合且唯美一些的文字。我欣然会意,写下:“当我们沿着烟青富春江,随着记忆的河流牵扯出一个个有意思的'桐庐味道',大口做深呼吸;当晨雾浸润的鲜灵遇见暮潮的醇厚,清白釉碗中沉浮着山海絮语,这舌尖便成了风雅的墨客将千年瓯韵写成了一首无需注解的味觉之诗。

中国味道显山露水的同时,笃定能强烈感受到鲜明的融合。山海之间,在语言、用餐习惯和生活方式上,融合无处不在。而风味的融合不仅是互相借用食材、香料和烹饪技法,更精彩的地方在于,人们能在甜与苦、酸和辣之间找到平衡。”

我请周先生指正,他又给我竖了几个大拇指。我为没有辜负周先生的好意而颇感自豪。在我的内心里,早已把周先生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每一次见面,都倍感亲切。年会小聚,他总不吝为我的勤勉捧场。

前些日子,我与周先生谈及想写小镇“私房菜”相关的文字,拓展一下“桐庐味道”思路,他也赞同。竟想不到,小文已成,未及发他审阅,斯人已逝。

泪目中,唯以文字记之一二,留些念想。

周保尔先生(右二)。

附上王樟松老师的《周公保尔传》,大作留音,永续前缘。

公讳保尔,字呆人,号环溪之,人称“呷哺”,桐庐江南镇人氏。戊戌七月诞,乙巳七月卒,春秋六十有八。公少习师范,通英吉利文,业成授教于乡庠。曾迁县计生局、开发区,领办公室主任事。未几转县政协,历文史委副、正主任之职。为人笃孝,奖掖后学,称“正德先生”;温良谦冲,儒雅博达,有君子之风。好翰墨丹青,工篆刻摄影,能诗文,晓文史,尤精鼎鼐之道。尝登台饰周总理,形神兼备。羽扇纶巾,文能舌压群儒;挥拍上阵,武时鏖战乒坛,人誉“桐江才子”。公兼摄多方:为国之范仲淹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杭、桐文史馆员,县书协美协顾问,餐饮协会秘书长。其善协理之才,可见一斑。

少壮倡硬笔书法,主编《硬笔之雏》,开一地新风;不惑创桐庐诗词楹联学会,选任会长,以邑诗为县域翘楚,倡“唐诗西路”品牌;身为濂溪先生后裔,创“爱莲书社”,掘乡土文化,开美丽乡村建设先河。公治文史尤勤,编纂《富春江文化集萃》《叶浅予与故乡桐庐》《桐庐古建筑》诸典,考据精审,泽被桑梓。及致仕,专研乡邦饮食,发掘“十六回切宴”古宴,创办庖厨大赛,主编《桐庐味道》,使“桐庐味道”品牌名播江南。

赞曰:环溪先生,通才达识。挥毫可作金石声,运镜能留烟霞影。在岗则文脉存续,悬车则鼎鼐重光。身兼百艺而守谦冲,名冠一邑犹笃风雅,诚今之古人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