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中秋赏月,题写了一首七律,匠心独运,元稹读完也感怀不已

发布时间:2025-10-05 08:20  浏览量:1

中秋之夜,桂影娑娑,柔和的月光洒满了衣襟。唐代一位才子手持酒盏,盛着半轮清辉,他望月怀远,思念之情不禁顺着指尖轻轻溢开。唐人偏爱以赏月抒写友情,或许是由于那轮玉盘最懂离别。

古代驿路漫漫,鸿雁难传尺素,友人一旦奔赴远地,可能就再难相逢。月照九州,长安的才子与异乡的友人可以共赏明月,同一抹清辉成了跨越山海的纽带。下面分享的是白居易中秋赏月,题写了一首七律,匠心独运,元稹读完也感怀不已。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唐 ·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唐宪宗元和五年中秋,白居易当时正担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兼翰林学士,由于直言进谏,屡遭排挤,诗人此时心境渐显消沉。他的好友元稹因弹劾权贵,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身处楚地已近半年。

他们二人私交甚密,不时地诗文酬答,如今相隔遥远,理想受挫,知己离散,催生了他们共同的情感,彼此相互挂念、惺惺相惜,困境中不离不弃、风雨同舟。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展现出一种超越寻常的友情。

开篇里的“银台金阙”,展现出宫禁的巍峨富丽,“夕沉沉”三字,渲染出暮色中一片沉寂的氛围。白居易担任翰林,看似帝王近臣,其实职无品秩,“独直”既是职务所迫,更表达出孤寂的心境。“相思”二字直接点题,表达对远方友人的牵挂之意。

颔联可谓匠心独运,“三五夜”点出中秋,“新月色”暗含与往年共赏之月的对照。“二千里”乃是虚指,以空间跨度强化思念,既可视为乐天思念故人,也可解为元稹见月思己,双向牵挂跃然纸上。

颈联的“渚宫”是江陵古称,“烟波冷”虚实交织,既指元稹所处的楚地潮湿多雨,又隐喻自身贬谪生涯的凄冷;“浴殿钟漏” 将镜头拉回禁中,夜色已深,思念绵长,江陵的烟波仿佛正与禁中的滴漏对话,形成了一种时空共振,尽显知己之间的心灵互通。

结尾由己及人,将内心的担忧升华为深切的关怀。作者怕友人因秋阴不见月色,更忧其远离朝廷,难沐恩泽。“卑湿”二字切中江陵环境特点,元稹曾因当地夏多阴霪而染病,白居易基于对友人境遇的深刻体察,将牵挂落到了具体的细节。

全诗以冷色意象贯穿,渲染了中秋独宿的氛围,暗合二人失意的心境。作者不说思念而思念满溢,从禁中月色到江陵烟波,从眼前钟漏到远方秋阴,时空转换之间,个人悲欢与时代风雨便相互交融。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中唐 ·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元稹收到白居易从长安寄来的诗作,心中感慨万千,当即和诗寄赠白居易。他们情感相通、互为慰藉,即使一在天涯、一在帝阙,彼此却借助诗歌,形成了双向牵挂,

起笔刻画中秋月色,既呼应白居易笔下的新月色,又暗含月色虽好、知己难共的怅惘。“烟霄” 则指向白居易值班的禁中,而对元稹来说,却显得遥不可及。元稹在此以乐景衬哀情,并发出身处低洼、难共清光的遗憾。

颔联采用虚实对照手法,“金凤台”是长安宫苑的标志性建筑,对应白居易诗中的银台金阙。“波漾漾”想象禁中月下的曲江池波光粼粼,“玉钩帘”是元稹在江陵居所的陈设,“影沉沉”以冷寂的月影,呼应自身贬谪生涯的压抑沉重。

颈联又假想白居易在长安城里的生活,“宴移明处、歌待新词”,描写宴饮的雅致场景,展示出乐天的才华,同时也隐藏了元稹的复杂心绪。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身处其中,体验近君侧、展才华的欣慰,更传达出一种空有抱负、无由进言的失落心情。

结尾抒写思念之意,“枚皋”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元稹称赞白居易如枚皋一般受帝王赏识、承诏写文;“尘念”并非世俗杂念,而是对远方友人的牵挂,也展现出元白千里之外、心有灵犀的知己情谊。瞥然,即瞬间的意思。元稹没有在文中表达谢意,字里行间却以彼此的共情,彰显出友人间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