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从禁毒先驱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5-09-29 08:50  浏览量:2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内展出的虎门销烟实景模型。

清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用的陶火药缸,国家一级文物,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镇馆之宝。

1785年8月30日,子夜时分,福州城内左营司小巷的矮屋中,一个男婴出生了。他的父亲期盼儿子能像南朝才子徐陵那样,成为一代文宗,为他取名“林则徐”。

林则徐的成就远超期待。他7岁学文,14岁中秀才,27岁中进士,两任钦差大臣,五任地方总督,历官十四省,为官三十余年,为国家和百姓奉献了一生。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回顾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虎门销烟无疑是一个顶峰。这场禁烟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发进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少年时期就关注天下大势

根据《林则徐年谱长编》等资料推断,林则徐最初听说鸦片可能就是在福州求学期间。

清嘉庆元年(1796),12岁的林则徐被选为佾生。这是孔庙中的歌生、舞生,由各府州县从俊秀童生中凭文章好坏,择优录取充任。这一年,鸦片走私情况日趋严重。《夷艘入寇记》记载:“嘉庆元年,因嗜者日众,始禁其入口。”

嘉庆二年(1797),林则徐应府试获第一。同年,英属印度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以制造鸦片的特权。

嘉庆三年(1798),14岁的林则徐考中秀才。他在参加县试时的时文《仁亲以为宝》中写道:“表里河山,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天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这些话语被时人誉为名句。梁章钜在《制义丛话》中赞赏道:“纯是至性至情语,流溢于楮墨间。厥后以夷务谪戍西域,坦然就道,犹眷眷于天恩之高厚也。移孝作忠,所谓坐言起行者矣。”由此可见,林则徐很早就对天下大势、历史规律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并提出见解。

从考中秀才到20岁考中举人前,除有时就馆教读谋生外,林则徐主要在鳌峰书院读书求学,结识了同学梁章钜、廖鸿荃等人,获互相切磋之益。当时任山长的郑光策是一位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的学者。他们的影响使得林则徐日后与一般封建官员有所不同。

嘉庆十一年(1806)秋天,22岁的林则徐为解决家庭生计,就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书记。当时,厦门是内外贸易比较繁盛的港口,已实行管理对外贸易的洋行制度,并且存在鸦片走私和烟毒泛滥的情况。《厦门志》卷一五《风俗记》记载:“鸦片烟来自外夷,枯铄精髓,有性命之虞。”“其流弊有九,曰:丧威仪、失行检、掷光阴、废事业、耗精血、荡家资、亏国课、犯王章、毒子孙。”

这些情况很可能引起了林则徐的注意。这对他日后处理涉外事务和对鸦片的严禁态度,有重要的影响。

很早就主张搜查销毁鸦片

道光十二年(1832),48岁的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此时他已经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这一年五六月间,英船阿美士德号在东南沿海一带进行间谍侦察活动。当江苏沿海发现英船时,林则徐命令苏松镇总兵关天培“亲自督押”,驱逐英船南行至浙洋。六月间,英船重见于山东沿海,林则徐估计英船内“尚有夹带违禁之鸦片烟土等物,在海口勾串奸商,哄诱居民,私相授受”。

于是,两江总督陶澍和江苏巡抚林则徐决定采取严厉的对策,他们共上《英船如夹带鸦片即饬令全数起除当众焚烧片》称:“若再入江境内洋,停泊海口,即当密派文武大员,前至该夷船严行搜查,如有鸦片烟土等物,饬令尽数起除,传同夷众当面焚烧,毋许稍有留剩。”

这是林则徐最早提出搜查、焚烧鸦片的主张。它表明了林则徐对鸦片问题的密切注视和严正的民族主义爱国立场。但是,庸懦的清廷却在八月初对这一主张给予了不要“别生枝节,致启衅端”的朱批,加以指责。

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初九,鸿胪寺卿黄爵滋上《敬陈六事疏》,其第六事“严剿御以肃夷禁”条中即已论及严禁鸦片的主张。这是黄爵滋严禁论观点的最早表露。次年四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弛禁鸦片主张。

一场关于鸦片严禁还是弛禁的争论,逐渐席卷朝堂。以许乃济为首的弛禁派,主张鸦片合法化。以黄爵滋为首的严禁派则持相反观点。

道光十八年(1838),黄爵滋从危及封建政权财政经济方面立论,写出有名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树立起严禁鸦片的大旗。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道光十八年(1838)闰四月,清廷把黄爵滋的奏疏发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和各省督抚“各抒所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

五月初七,担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发出《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支持黄爵滋的奏疏,陈述具体的“禁烟六策”,并附上戒烟药方。这些药方都是林则徐“十余年来目击鸦片烟流毒无穷,心焉如捣,久经采访”所得,并经配制施放过的。同时,他还向清廷秘密建议,上《密陈重治吸食鸦片提高茶叶大黄等出口价格片》坚持贯彻黄爵滋的严禁主张,要求“必须中外臣工,并力一心,誓除此害”。

眼见鸦片烟毒弥漫在整个华夏大地,贻害民生,道光帝却摇摆不定,林则徐满怀义愤在奏折中写下:“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的危害已影响着民族的存亡。这番肺腑之言让道光皇帝颇为动容,他需要一位干将亲赴广东,查禁鸦片。政绩卓著的林则徐是禁烟主张身体力行的拥护者,堪称最合适的禁烟人选,于是诏令林则徐晋京入觐。这才有了史学界广为流传的道光帝连续八天八次召见林则徐的故事。

在第五次召见时,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从第五次召见起,林则徐被赐坐肩舆入内,这是道光帝给予臣子的极高礼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任广州,立即查敌情、发公告、下谕帖、缴烟土、抓烟贩,以雷霆之势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他在给外国烟商的《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中,写下那句后来名垂青史的狠话:“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两万多箱、237万斤鸦片被缴获销毁,震惊了世界,也震慑了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禁烟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在国际禁毒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主动“探访夷情”组建翻译班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想要查禁鸦片,就必须对“夷情”有所了解。身负重任的林则徐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在广州期间,他突破“天朝”禁区,主动“探访夷情”,组建翻译班底,选译外国报纸、书籍,所得外情不少,撕开封闭帝国的第一道缝隙。他注重收集英国情报,统计的英国远销我国的鸦片数量,与当时英国国会档案资料数据非常接近,成为勒令洋商上缴鸦片的根据之一。他具备全球视野,除了英方的情况,还搜集了欧洲各大国及美国的信息。他主持编纂的《四洲志》,是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禁烟不久后,林则徐面临的形势迅速恶化。1840年,英国为了打压林则徐强势禁毒,继续维护他们鸦片走私的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他购置西洋火炮、战船,加强军备,整顿海防。

然而,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道光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查办,遣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1841年6月,林则徐途经江苏镇江,老朋友魏源赶来与他见面,并朝夕深谈。这次会面时,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时组织人手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以此为基础,编纂一部世界概览,以唤醒国人,挽救危亡。魏源欣然答应,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几经增补,1852年成书一百卷。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魏源在该书的序言中首次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海国图志》对此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近代史学的发展,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中,进一步强调林则徐在“打破闭关”“认识西方”上的开创性。他指出,林则徐之前,中国士大夫“昧于世界大势”,而林则徐“始讲求外国情形,为‘开眼看世界’之起点”。钱穆、蒋廷黻等史学家均认为,林则徐翻译西书、编纂《四洲志》等行为,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认知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成为史学界共识。

其座右铭成为福州城市精神

1842年,前往新疆伊犁的路上,林则徐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中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被千古传诵。他借诗句抒发爱国之志: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定会全力以赴,并不会因为个人的荣辱福祸而避祸趋福。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作为晚清经世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林则徐首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他的思想与实践开始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之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而林则徐无疑是他们的楷模,他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是福州人民的光荣和自豪。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时手书的座右铭。在生养他的故乡福州,人们敬仰爱戴这位民族英雄,继承和弘扬他的遗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福州城市精神,滋养浸润着一代代福州人。(何佳媛/文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