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利用“遗诏事件”改组军机处,却给清朝末路的命运雪上加霜
发布时间:2025-09-09 20:13 浏览量:1
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帝前往避暑山庄举行木兰秋狝,结果嘉庆却猝死在避暑山庄。深得嘉定帝喜爱,又曾在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事件中,立下大功的旻宁继承皇位,这就是道光皇帝,道光帝登上皇位仅仅十天,道光帝跟军机大臣就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影视剧中的道光帝形象
道光帝义正词严,咄咄逼人,军机大臣则一脸委屈,但却毫不示弱。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上新皇帝登基,往往要撤换一批人,用自己的心腹来处理政务,而先帝所用的那些老臣,往往就要被撤换掉,更有甚者有人还会因此而丢掉性命。有人便会发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这样的感叹,其实,每个皇帝的执政风格,脾气性格不同,对手下人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
加上新皇帝一上台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立誓要做出一番事业来,而先帝生前所用的那帮大臣,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意见不合的人,自然在淘汰的名单之中,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就把矛头指向了军机处,说起来也在情理之中。
影视剧中的道光帝形象
道光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接受了嘉庆帝任用的军机大臣,嘉庆帝刚刚继位的时候,也是一副豪情万丈的样子,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结果最后却适得其反。
道光刚继位的时候,首席军机大臣是托津,六十六岁;二把手是戴均元则七十五岁,而道光帝则仅三十八岁。君臣之间有代沟,往往遇事很难沟通。但这几位军机大臣,虽然没什么大的能力,资格却非常老,年轻的时候都曾经给道光的爷爷(乾隆帝)办过差,有时摆起谱来,对道光也不大恭敬,所以在道光看来,必须改组军机处,把这几位军机大臣撤换掉。
道光帝朝服画像
对于撤换军机大臣这件事,在当时看来绝非一件小事,必须要找个合适的时机,而且还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道光帝改组军机处的借口,就是道光初年,著名的“遗诏风波”事件。这件事就发生在道光即位后仅十天。在中国古代,每一位新皇帝在登基之后,都要以老皇帝的名义,向天下发布遗诏,总结老皇帝一生的政绩,以及新皇帝对未来的期望。
这个遗诏就是道光让军机大臣拟定的,由于嘉庆帝死在避暑山庄,所以在遗诏中避免不了的要提起避暑山庄,据史记记载,遗诏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况避暑山庄,为皇考降生之地。”这里的“皇考”指的是已经故去的老皇帝,这里指的是乾隆帝,因为遗诏是以嘉庆帝的口吻所写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乾隆帝出生在避暑山庄,无非是军机大臣为了烘托避暑山庄的神秘,寓意嘉庆帝死而无憾,因为乾隆就是出生在避暑山庄的。
遗诏经过道光帝批准之后,颁发全国,起初谁也没有看出遗诏的不足之处,但翰林院编修刘凤诰,却发现了遗诏的不足。
早在刘凤诰年轻的时候,曾参加编修乾隆帝的实录,发现在乾隆帝诗集里边,曾三次提到,乾隆帝自己出生在雍和宫。刘凤诰便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当时的嘉庆帝,请求嘉庆帝做主,嘉庆帝都没多想,就在修乾隆实录的时候,采用了乾隆诗集中雍和宫的说法。
今故宫雍和宫
由于乾隆实录在当时属于神圣文件,并不公开发行,只作为重要档案保存,就连军机大臣都看不到。谁都没想到这件事在嘉庆帝死后,又被倒腾出来了。
关于乾隆的身世,属于清朝“四大疑案”之一,至今仍然说法不一,乾隆帝出生在哪,是关系到皇家血统和体面的大事,是马虎不得的。刘凤诰之所以把抓住这个时机,上报道光帝,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清朝官员刘凤诰画像
刘凤诰在当时可以说是个才子,不仅书法写的好,而且还有才华,曾经中过探花。但在嘉庆十五年,刘凤诰主持浙江乡试的时候,参与科考舞弊案,收受贿赂,被流放到宁古塔(黑龙江)。
刘凤诰一案,从案发到审理,到最终判决,都是托津一手处理的,所以刘凤诰对托津也有个人仇恨。黑龙江官员也知道刘凤诰的才学,在黑龙江官员向嘉庆帝上的奏折中,基本上都是刘凤诰写的,嘉庆帝得知后,便把刘凤诰召回北京,让他做翰林院编修。
清朝大臣戴均元画像
刘凤诰借着遗诏事件,借口“遗诏中非同小可之误”,想要扳倒军机处大臣,便找到了大学士曹振镛,请曹振镛上奏道光帝。
道光帝召集军机大臣,将军机大臣痛斥一番之后,让他们具实回奏,军机大臣回答的有理有据,称乾隆帝的出生地在哪,是从乾隆帝诗集中看到的,关于乾隆帝的实录,自己根本看不到,不知道这件事,军机大臣回答的斩钉截铁。
道光帝读书画像
道光帝大怒,称军机大臣纯属狡辩,误会诗意,并将领班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各降四级,撤出军机处。道光帝无疑是在借题发挥,但道光帝的做法,确实有几处不讲理的地方。
关于乾隆出生地的问题,乾隆嘉庆说法不一,这个问题跟军机处没有任何关系;
道光帝也有失察的责任,因为遗诏是由道光帝亲自批的;
托津、戴均元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他们二人只是领班军机大臣,遗诏实际上是由其他几位军机大臣拟定的。
清朝大臣托津画像
关于乾隆帝都出生,从乾隆、嘉庆、道光,折腾三朝,最终也没统一出一个结果,最终还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
道光帝之所以借机改组军机处,是因为军机处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从秦始皇开始,中国有了皇帝制度,皇帝之下设丞相,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理百官,可以帮着皇帝处理各种重大事件,权力极大。
到了明朝,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没有丞相以后,朝廷所有的大小事件,都由皇帝一个人处理,皇帝的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后来又设立了内阁,但皇帝的压力依然不小。
影视剧中道光帝形象
公元1729年,雍正帝借口对西北用兵,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机构——军机处。军机处通俗的说法,可以说是皇帝私人秘书处,但没有任何一个官员和部门,归军机处直接领导,军机处只为皇帝服务,军机大臣一般是五到七个人,没有编制,没有衙门,只为皇帝处理政务,但军机处对保障皇权,保障皇家正常的工作非常有利,所以,直到1911年,军机处才彻底裁撤。
军机处主要有两个职责,一个是替皇帝拟圣旨,一个是替皇帝提建议。军机处在保和殿以北,乾清门以西,隆宗门以东,紧贴内廷,一溜小平房。现在的我们去故宫参观军机处遗址时,都大失所望,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军机处,却十分简陋低级。
今故宫军机处
道光帝通过对遗诏事件,改组军机处,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掀起大的波澜,但他对晚清政治的发展却有着极大的影响。托津、戴均元被撤出军机处后,曹振镛坐上了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这基本上确立了道光朝的政治风格和用人标准。
对于曹振镛,我们并不是特别熟悉,但他是有清三百年来,做官时间最长,也是最会做官的一个。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自称曹操的后裔。曹振镛一生平步青云,无灾无难,做了52年的官,直到80岁才退休。
清朝大臣曹振镛画像
但曹振镛一生没有什么建树,一向“多磕头、少说话”,不求用功但求无过,为人十分滑头,做事左右逢源,一生除了一堆履历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道光帝任用曹振镛做首席军机大臣,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并非好事,道光帝为人谨小慎微,而曹振镛为人则更加的谨小慎微。君臣二人互相影响,对治国可以说是不利的。
道光帝画像
应该承认,道光帝选择曹振镛是一个败笔,曹振镛虽然不是一个奸臣,但在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需要是真正的大智大勇,敢闯敢干的人,曹振镛的为官方式,只能给清王朝的末路雪上加霜,这种“多磕头,少说话”的风格,对清朝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清史稿》
《东华录——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上谕》
今天的文章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欢迎点击关注,并在下方留下您的宝贵意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