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榜生到一代名臣:林则徐早年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发布时间:2025-08-27 16:27 浏览量:1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分 钟
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子夜时分,福州城内,离贡院不远一条叫左营司小巷的一间矮屋中,却还亮着灯火。这晚,一个新的生命在这里降生,他就是林宾日的次子(长子出生数月后早夭)。林宾日对这名男婴寄予厚望,为其取名“林则徐”,“则”取效法的意思,“徐”是指南朝才子徐陵。以文学才华著称的徐陵,字孝穆,8岁能文,12岁通《庄子》《老子》,博涉史籍。其幼年被大名鼎鼎的高僧宝志和尚誉为“天上石麒麟”,成年后文采风流,官位显赫,留名青史。显然,父亲林宾日期盼儿子能像徐陵那样文采出众,出入相阁。后来,林则徐自己也取字少穆,又字石麟,都和这位南朝才子拉上了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据施鸿保《闽杂记》卷四《林文忠公取名》条,说林则徐降生时,恰好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鸣锣打轿从林家门口经过,林宾日给孩子取名则徐,字元抚。
家世渊源
林则徐为著名的“九牧林家”之后。“九牧林家”的始祖是林披。唐天宝年间,官至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的林披自北螺凤林(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治州事十载,勤政惠民。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诗礼传家,创办福建第一所私人书堂——澄渚书堂。林披生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九子,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九子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九牧林家”。宋末乾道年间(约1170),林则徐的先人由莆田澄渚迁居福清县杞店(即今海口镇岑兜村)。到清朝初年,闽林17世孙林学弢(即林则徐五世祖)为避倭患,带着他这一脉子孙又迁居回福州(当时叫侯官)。
林则徐的祖父林万选虽苦读经书,是个闽县廪生,但终生潦倒不得志。虽然从其父林廷癸那分得“稻谷三十挑,住屋数间,另有书田十担”,但由于其下儿女众多,都无生业,家境日益拮据破落,长期随叔父游宦河南、山东一带,靠教读谋生。林万选出门一去10余年,等到他从河南回到侯官,已是“外欠颇多,利息重积”,被迫“将住屋售人,以偿债务”。第二年,林万选在穷愁潦倒中死去,遗下田产全部变卖,旧债仍未还清。去世前更是借债为生,“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幼年因父亲长期在外,生活困难,13岁才赴私塾读书。但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在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情况下,“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终于在29岁时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转年乡试补为廪生,但一直没有考取举人。林宾日从科场上退下后,放弃了科考做官的人生道路,以塾师为业。虽有官府的廪生津贴和教书的微薄收入,但夫妻二人共生养10个子女,长子鸣鹤不幸早逝。一个本来就贫寒的家庭,又加上子女众多,其困苦可想而知。
林则徐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贫困家庭中。但贫寒的家境,从未让林宾日放弃对林则徐的培养,常说:“男儿当自奋发,岂甘以贫废学耶?”
林则徐的母亲陈帙是闽县岁贡生陈时庵的第五女。在《先妣事略》中,林则徐记述由于家庭经济贫寒,母亲还需从事女红及制作手工工艺品,以换取一些收入补助家用。
林宾日一面从事教读、讲学以维生,一面倾全部精力培植儿子。少年林则徐聪慧过人,据《福清岑兜林氏族谱》记载,有一次,林宾日带林则徐回到故乡,乡里一位名士想试一试林则徐的才智,念了一句“鸭母无鞋空洗脚”,叫少年林则徐限时应答。林则徐略加思索就应声对答道:“鸡公有鬓不梳头”,人们听后无不拍手称赞。林则徐刚4岁,就被父亲带到其任教的罗氏试馆,坐在其腿上读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林则徐6岁即开始学作文。当别人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时,林宾日却认为“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林宾日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教书先生,教育态度既讲究又开明。他不只重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背,不求体罚,循循善诱。林则徐后来追忆:
“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
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林则徐的一生影响深远。也正是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林则徐很快就展露出天资聪颖的特性,12岁被选为佾生,14岁中秀才。
初涉仕途
考中秀才后,林则徐即入福建省当时最高的学府——鳌峰书院求学。
嘉庆七年(1802),林则徐和小他4岁的郑淑卿订了婚。郑淑卿的父亲郑大谟,家住福州朱紫坊,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河南永城县令。嘉庆九年(1804),林则徐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十二月,林则徐前往京师参加会试,结果却名落孙山。回乡后,他在福州北库巷开设“补梅书屋”开班授徒,等待下一次会试。
嘉庆十一年(1806)秋天,林则徐应泉州府厦门同知房永清聘请,担任文书,来到闽南重镇厦门。这段游幕经历不仅解决了其家庭生计问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行政能力,培养了经世思想,为后来为官理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18世纪末,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送鸦片。鸦片走私的毒流,已经暗暗从广东扩大到福建沿海。林则徐担任海防同知书记,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鸦片流毒问题。这对林则徐日后处理涉外事务和对鸦片的严禁态度无疑都有着重要影响。
任内,林则徐还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百龄曾见到林则徐所办公牍,大加赞赏,即目为“大器”并“广为延誉”。嘉庆十二年(1807),林则徐被张师诚招为幕僚。张师诚之所以选中林则徐为幕僚,依林氏家族后人传说,张师诚翻阅各地呈交给他的贺启,发现林则徐的贺启写得最好。那时正值除夕,惯例都要各地官员向皇帝呈拜折。张师诚将林则徐召来代草拜折,其间诸多刁难,整夜在他居所外连放爆竹,又改动拜折,要林则徐重抄一遍。张师诚观察林则徐的修养和态度,只见他认真誊写一遍,深为欣赏其人品及才华,便将他纳入幕僚。
《清史稿》评价张师诚“在当时疆吏中有能名,治福建最著”。林则徐在张师诚幕下期间,经过处理抚署奏稿文牍的历练,增加了从政本领,学习并掌握了关于历史掌故、兵、刑、礼、乐等知识,是其学习政事的开始,也是成为实干家和一代名臣的开端。张师诚亦惜林则徐之才,鼓励他求取功名。嘉庆十三年(1808),林则徐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结果再次落选,离京南返,六月回到福州,再次进入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林则徐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四月二十七日终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被赐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月被任命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前往浙江,林则徐除短暂出任学政外,这7年基本上都是在京学习并相继任职庶吉士散馆编修、国史馆协修等。
在此期间,林则徐一方面按照清廷的规定,学习满文、满语,于嘉庆十九年(1814)取得“以清汉书同试,名列第一”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他利用在翰林院供职的机会,大量接触、阅读内阁秘藏书籍、典册,其中特别对清代政事、典制等方面的知识尤为用力。他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撰写《北直水利书》,提出以华北水利改革解决漕运积弊,这一思想为他日后治水埋下伏笔。在京期间,林则徐还参加了陶澍等人组成的“消寒诗社”(后改为“宣南诗社”)活动,与陶澍、潘曾沂等人结下深厚友谊。
为政之路
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月,林则徐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任职不久,林则徐便出疏严劾福建澎湖协副将张保。张保原系投诚的海盗,他不仅自己吸食鸦片,还纵容部下扰民,层层贿赂。为贿赂林则徐,张保派人送去一斤半重的金鼠。林则徐明察暗访之后奏上一本,揭发张保卖官鬻爵等种种劣行。四月二十三日,林则徐始授任杭嘉湖道,七月赴杭州就任。十月初八、九日,在浙江巡抚陈若霖支持下,他亲自勘察所属海塘水利,发现海塘旧塘十八层中多有质量缺陷之处,随即下令“新塘采石,必择坚厚”。在他指导下修筑起来的海塘,比原有旧塘高出二尺多,同时在旧有的五纵五横格局之外增添桩石,极为坚牢。此外,他在杭州任职期间,还举行观风试,旨在发现人才,进能黜庸,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和胥吏腐败等行为。
初涉官场时,林则徐对种种恶习十分反感,心中非常苦闷。道光二年(1822),林则徐在给友人陈寿祺的诗中言及官场丑态。他鄙弃和谴责那些一味阿谀取容、阘冗颟顸、寡廉鲜耻的利禄之徒,只不过是一伙羊群之虎,尖刻刁滑的害民贼而已。不过,他仍自勉“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要作一个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的“好官”。
道光三年(1823),林则徐被擢升为江苏按察使。期间,他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察暗访。在任短短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道光七年(1827)五月初一,林则徐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事。在任仅一个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林则徐留在陕西暂理原职。
当时,陕南大雨连绵多日,位于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县城被淹。林则徐闻报后即赴略阳察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加给一月口粮”;参与移建县城之事,上报朝廷,予以拨款。他事必躬亲,跟士兵、民工一起抗洪抢险,最终使受灾百姓渡过难关。
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林则徐奉命总司江北赈抚事宜。同月,由于政声远扬,道光帝希望林则徐“务除河工积习,统归诚实”,擢升其为河东河道总督。
道光十二年(1832),林则徐擢升为江苏巡抚。江南漕赋重,灾害多,为保障农民生活,林则徐大力推广双季稻。当时有人认为江南春寒,不比闽、粤地暖,以两季产量未必胜过一熟等理由抵制双季稻。第二年,林则徐的同年友李彦章收集多方面资料,编成《江南催耕课稻编》一书。林则徐亲自为该书作序,在序文中他分析了江苏气候、地理等多方面条件,坚信“吴民纵不欲行区田法,而于两熟之利,岂独无动于中乎?”
林则徐从家乡福建和湖南引来稻种,在抚署园里试种。他在日记中多处记载了耕作情况,道光十四年四月五日记:“后园田内插秧”;五月二十四日记:“所种水稻秀者十之三四”;六月十五日记:“所种早稻,俱已升浆,其中湖北之种,穗长而粒多”。试验成功后,双季稻便在民间推广,对促进农业生产,解决民生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江苏任职期间,林则徐还处理了极为棘手的钱漕、灾赈、水利、盐政、货币等实际事务。期间,鸦片走私泛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外商用低色银元换取“足色纹银”,铸成银元再返销国内获利,加上民间制钱私销、私铸,以致银贵钱贱、国库空虚、商民交困。林则徐在上奏道光帝要求严厉禁止鸦片的同时还向道光帝提出一套自铸银币的主张。他建议由官府自铸银元逐渐代替外国银元的流通,官铸币“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轮廓肉好,悉照制钱之式”。这可谓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遗憾的是,这一建议未得到采纳。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改任湖广总督。
晚清官员陈康祺在《燕下乡脞录》中称:
“世谓文忠(林则徐)当官,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
从监察御史、布政使到总督,林则徐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能。不仅如此,他关心民间疾苦、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正如其弟子冯桂芬在《林少穆督部师小像题辞》中所说:
“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林)公名氏甚熟,莫不知其为好官。”
参考资料:
1.来新夏《林则徐年谱长编》
2.杨国栋《林则徐与岑兜祖居》
3.杨益茂《林则徐与北京》
4.蒋文中、任维东《民族英雄林则徐这样为云南育英才》
5.陈晓声《林则徐的为政之道》
6.周新国《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8月下,原标题为《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 林则徐的早年成长与为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