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出上联:男出力种田,才子对出绝妙下联,让人佩服不已
发布时间:2025-09-07 19:28 浏览量:3
真正说起来,我们这些年过节贴对联、谁家娶媳妇嫁女儿,大门口总得红纸上写俩字儿,其实这老习惯早在三国那会儿就有了讲究。你要说它是“千年文化”吧,一点不夸张,反倒是生活里最接地气的东西都这样:哪怕时过境迁,还是少不了它的一份。咱老百姓常说“有红有喜有联”,可不是吗?逢年过节、丧葬嫁娶,都少不了几个字的热闹。
清朝那阵儿嘛,对联可不只是老百姓门头儿一张纸的事了。有钱有势的,不但写,还比赛谁写得有情致。你别说,清朝出对联的名人真是能凑一桌麻将,光是和珅那张嘴皮子,就有两下子。可讲到让人佩服的,纪晓岚、林则徐这些读书人自不必说,不过像曾国藩这样的硬汉,偏偏也在文事上不落人后。有时侯,咱最觉得佩服的倒是那种动刀动枪的将才,能写出几句让人点头叫好的句子。你说这不是文武双全吗?就像厨房里会做饭的男人,听着就带劲儿。
想起曾国藩,他那副上联“家贫思良策”,下联“身俭养清风”,有人说,这一联就把他待人处事的准则写明了。老曾身上总有种“把一切捋清楚再动手”的谨慎。不光打仗的时候这么,给弟弟家书里还细细叮嘱:“宁可自己多受几分罪,也不能让老家扛不住。”人活到他那份儿上,对联办事两不误,也难怪外人说他“心里装着事、手里握着剑”。
其实咱历史文人军人的交集不少。像林则徐,少年老成,打鸦片的时候,写过一副趣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不是成语式的空话,他本人的一生,也确实是处处要容人、还能刚硬。你想,一个官从南边做到北边、一路想办法抗英,对联里那种胸怀、现实里也能看得到。这联如今还挂在不少学校讲堂,大伙凑巧看到,少不得得赞一句:“有股子浩然之气。”
不过要说对联能玩出花,那可远不止男人的事。我小时候,听我姥姥讲过一件陈年旧事——齐鲁大地上,早年有个郑家姑娘,“文才见长”,长得也是一等一的美人,可就是没人敢上门提亲。这丫头怪得很,写了句“梅开五福地”,说要“谁对出下联,就许谁进门喝茶”。有个送货的小伙子,挑了一筐白菜来了,胆子倒大,把菜摞地上一坐——你猜他怎么回的?“雪送百香盘”。郑家姑娘扑哧一笑,半辈子个性遇上个有胆的小伙儿,当晚就定了终身。看来文人的情趣,真是会让人生出点别样的缘分。
你说这姑娘们,谁还没点叛逆?就像当下,常有人说,“三十岁还不结婚,这得拖到啥时候?”可就有那么些女孩子,偏爱自己那一份自在。现在咱身边的故事多起来了。比如,长春有个女孩小季,人到三十五,还一个人从不着急。这姑娘书看得挺多,一人住在书堆里,兴趣广,什么都能唠。相亲?没人不劝她,可她每每都是——不急,得遇到合眼缘再说。直到有天,她路过公园,看到一张对联征友启事,“山水有归期,伊人入梦迟。”她忍不住就写了个下联贴过去:“桃花终有信,晚春待月时。”后来俩人聊天,才发现兴趣、脾气真是能搭上。原来现在有趣的爱情,都藏在巧思后头。
平心而论,对联这一门,讲究的不光是字句,还有那背后闪出来的心里人。你看有些人,写的对联就是浓浓的乡情。比方说,有对老医师,退休那年在村子口贴了联:“杏林春暖何须药,流水有声不问医。”这是一辈子治病的写照,却没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反倒平实地告诉村里人,身体、日子一样要顺其自然。村头人见了,再也没谁把老李医师光当妙手神医,反而觉得“这老哥通情达理,胸怀不小。”
说回青年人对联征婚。你别觉得这是老掉牙的方式,如今的年轻人啊,心思滑溜着呢。有个“95后”小伙高兴地给我说;他有个朋友在“同城社交”上发了一句对联当签名,“骑牛远赴天涯路”。特有意思,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回复,“种豆归来红烛前。”这小伙一看,是位爱好诗书的女孩,两人兴趣相投,从文章聊到生活,越聊越热乎。按他的说法,你写新潮的情书没人搭理,写深意的对联却能对出真心。
其实这一招灵不灵,不在于写词用字多高妙,纯凭那一股子真诚。说到底,人活一世,如同对联:你答我一句,不光讲究气口韵脚,也得讲出个“道理”。曾经我们觉得贴对联是承旧俗,现在看来,也许等自己有了生活的沉淀,才明白每一句好对联,都是藏着人间烟火和人心温度的。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小玩意儿,到头来还是能串起人和人的缘分、情感。门口贴几个字,也许就成了一生定情的起点。你要说这是不是“风水轮流转”,一时真还没法说清,但过日子嘛,有点盼头,有点精神,就不算坏。
等你哪个年头再路过村口,也许还能看到——大伙门头儿红纸写着新的、老的两句。谁家又要添人进口了,唠嗑之间,笑声也比什么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