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一首28字小诗,句句温馨美好,写尽田园清欢,千古绝唱

发布时间:2025-09-26 09:23  浏览量:2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的远古回响,到汉魏乐府的质朴民谣;从唐宋诗词的璀璨巅峰,到元明清的绵延余韵,流转千年的文化长河,可谓佳作如云,名家辈出。

这些诗人上至君王卿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动态,又或个人生活感受,都被他们信手拈来,成为笔下的写作题材。

它们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辰,让时隔千年的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凝练与丰美,更是可以随着诗行饱览天下胜景,体味人生百味。

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望到了庐山的雄奇与飘逸。

在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我们听到了钱塘江潮的奔涌与震撼。

在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照见对宇宙,对生命的亘古追问。

在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悟出逆境中从容转身的豁达智慧。

时至如今,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完全可以骄傲的说: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是清代状元才子的一首《田家乐》,我国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在这片沃土上年复一年春耕秋收,对它心怀无尽的感恩与热爱,吟诵出无数的深情赞歌。

“短篱矮屋板桥西”,矮矮的篱笆,朴素的屋舍,静静坐落在木板小桥的西边。

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田家环境:篱笆低矮,房屋简朴,一座板桥静卧,寥寥几字点出农家生活的简单与质朴。

让我们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出这一幕:小桥流水人家。

“十亩桑阴接稻畦。” 十亩桑树投下连绵起伏的清凉绿荫,与远处的水稻田畦相互连接,绿意绵延,浑然一体。

这一句巧妙一转,把田舍与农事串联起来,农人们以桑叶养蚕,种稻苗育米,自给自足,怡然自乐。

“接”:一个字看似平常,实则独具匠心,很是绝妙。

首先,它将“桑阴”与“稻畦”两个原本独立的意象,无缝衔接了起来,仿佛镜头从桑树下缓缓推移至稻田边,形成一幅绿意连绵、层次分明的田园长卷。

其次,桑叶养蚕,稻谷充饥,一衣一食,画面和谐又丰饶,无声中就点出了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图景,而这,也正是我们理想田园生活的一个微观缩影。

“满眼儿孙满檐日”,屋檐下,儿孙们正在嬉戏玩闹,欢笑一堂,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院廊。

上两句写景,这一句转而写人,好温馨的画面啊,欢声笑语,阳光照耀,读起来就觉得乐呵呵、暖洋洋。

两个“满”字的叠用,凸显出人丁兴旺、暖阳普照的圆满氛围。

“饭香时节午鸡啼”,正午时分,正是饭香四溢之时,忽然,几声鸡啼传来,悠然地回荡在安宁的村落中。

这一幕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再熟悉不过了,鸡鸣,犬吠,炊烟袅袅,饭菜飘香,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全方位把农家生活的安宁自足,温馨美好,刻画的淋漓尽致。

整首诗,用语朴素平实,没有一处用典,没有一个生僻字,诗人却用极简的笔墨精准地捕捉到田家乐的精髓所在。

有短篱矮屋的简朴之乐,有桑稻连绵的生计之乐,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有鸡啼饭香的知足之乐。

正是因为种种说不尽的乐趣,让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将土地视为最后的精神家园,对田园充满憧憬和向往。

于是有了陶渊明宁愿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转而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物质清贫但精神富足的诗意生活。

现将全诗附上:

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

清代:汪绎《田家乐》

汪绎,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出自休宁西门汪氏家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汪绎会试中贡士,但因父亲去世未赴殿试;在三十九年(1700年)的补考中一举夺魁,成为清代开国以来第二十三名状元。

汪绎攻于诗,也善绘画,只不过性格狂放,为人疏狂,自称自己为官十年,但屡遭别人的排挤,实际上只做了三年官,就隐居故里。

有点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年仅36岁就因病去世,让我不禁感叹: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