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彭端淑:清代巴蜀文坛领军人物

发布时间:2025-07-21 15:32  浏览量:1

清代巴蜀文坛领军人物

彭端淑(约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早年求学

彭端淑从小就非常聪明,10岁就能写文章。12岁时,他进入县学读书。有一次,合江的进士董新策路过丹棱,看到彭端淑写的诗文后非常惊讶,就特别用心地培养他,教他读书,写文章,做学问,彭端淑的学业也因此不断进步。彭端淑的外祖父是夹江的进士王庭诏,也教他读书,指导他写文章。他的父亲彭珣学识渊博,也亲自教他。前辈们“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导激励着他勤奋学习。他和哥哥彭端洪、弟弟彭肇洙以及彭遵泗等人一起在翠龙山的紫云寺读书,五六年都没有下过山。

科举及仕途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和弟弟彭肇洙一起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隆十年(1745年),他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第二年,他又被调任为文选司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担任了顺天府乡试的同考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被提升为广东肇罗道的署察使。彭端淑对待百姓非常宽厚,总是用“清廉谨慎”来要求自己。每次出去巡查,他都轻装简从,随行的人员不超过一两个人,并且明确要求所经过的州县不要迎送和款待,因此深受百姓和官员称赞。他断案果断明了,对于民间诉讼的误判,他都会一一纠正,让百姓们能够安心生活。

他刚到广东时,省里有3000多件积压的案件需他审理。他立刻调阅各州县的案卷,和幕僚们坦诚相待,公正地审理案件。不到一个月,所有的案件都审理完毕,这让官员和百姓都感到非常惊讶和佩服。他还负责监督修建省城的书院,邀请名师来授课,并且亲自指导,使得当地的学风大为改观。

辞官归蜀与教育事业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彭端淑辞去官职回到四川。四川的学政陈筌聘请他担任锦江书院(现成都石室中学)院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正式接任锦江书院院长。

彭端淑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对于那些既有才华又有见识的人,他会亲自考核,大力提拔,不拘一格地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合适的职位。他在担任顺天府同考官时,发现并提拔了纪昀(晓岚),后来纪昀成为了清代名臣、学术界权威以及《四库全书》总纂官。彭端淑执掌锦江书院后,提倡“用实际学问培养人才”,经常鼓励学生们“要树立远大志向,亲自实践,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就”。

文学创作和地位

彭端淑的诗歌、散体古文以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内容丰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他的诗文被文人士大夫阶层奉为典范。他和李调元、张问陶一起,以文学成就在四川鼎足而立,是清代四川著名的三大文学家,被称为“巴蜀三才子”。他们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