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欣赏清代才子的佳作,妙笔生花,令人受益良多
发布时间:2025-07-07 16:11 浏览量:1
小暑,带着孟夏的余韵,透着盛夏的前奏,此时天地间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清晨的风裹着热浪、掠过荷塘,荷叶托起晶莹露珠,荷花在晨光中尽情舒展,宛如误入人间的仙子。正午时分,蝉鸣宛如细密琴声,在浓荫深处奏响夏日乐章,让人们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烦恼。
俗语曾言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盛夏的午后常有骤雨突袭,雨点瞬间就在天地间织起雨帘。阵雨来得急、去得快,等到暮色四合时,人们纷纷出门纳凉。坐在竹席上的老者摇着蕉扇,慢啜新茶,看着鹰隼在高空盘旋,也将夏日的燥热,沉淀为心底的清凉。下面一起读诗:
夏日
清 • 乔远炳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乔远炳,湖北孝感人,清代官员、学者,35岁进士及第,历任刑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等职,乃是乾隆年间的二品大员。正值其仕途显达之际,因为继母年迈,诗人便辞官归乡,悉心照料,咸丰皇帝还赐碑表彰,朝野称誉。
乔远炳工于诗文,其作品展现出文人雅趣,很多诗句也被后世广泛引用。诗人辞官后主讲郢中书院,培育英才,其家族也涌现出三代进士,堪称书香传家之典范。这首诗描绘了小暑时节的景致与闲居之乐,尽显隐居生活的惬意。
民谚有小暑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以及鹰始鸷。大意是说:暑气渐盛, 蟋蟀躲到檐下避热 ,雏鹰开始学习捕食。乔远炳学识渊博,平时也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他虽然并未明确提及这些知识,字里行间却委婉地对此进行了表述。
开篇交代时节特征,表达诗人的感受,“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和暖的东南风驱散了暑热的烦闷,带来了丝丝新凉;小暑时节,白昼格外悠长,人们则显得神清气爽。
“夏日长”三字,传达出对小暑的直观感受。温风是小暑最鲜明的气候标识,这股暖风不是盛夏的滚滚热浪,而是带着草木清气。温风可解愠,绿荫能纳凉,诗人还可感受品茶、观花的惬意。
“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颔联生动地刻画了小暑时节的景象。断续的蝉鸣,从远处的林间传来;燕子轻柔的呢喃声,萦绕着雕梁画栋的古建。
蝉与蟋蟀同为夏虫,夏蝉居高树鸣暑,蟋蟀藏檐下避热,一高一低,一显一隐,这些声音不仅是大自然的絮语,更标志着时序的默默推进。
蝉鸣虽躁,却有断续的间歇;暑热犹在,却有新凉的调剂。这种不全满的状态,传达出小暑节气张弛相济的特点。诗人虽未直接描写鹰的活动,却以燕语暗合其意。燕子选择在阴凉之处栖息,与鹰向高空迁飞,同为顺时避热的生存方式。
颈联描写诗人在庭院里消暑的惬意心情,“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铺展的竹席纹理清晰,光滑宜人;静坐时靠在落花铺就的茵垫上,闻着满院飘散的阵阵芬芳。
一个“滑”字,表述了凉席的质感;一个“香”字,使得触觉与嗅觉交融。这两句对仗工整,炼字讲究,在静谧的气氛中透出一种闲适雅趣,尽显自然与生活的诗意共鸣。
结尾描述的无忧境界,令人羡慕和深思。吃着冰镇的莲藕与桃子,心情自会变得闲适畅快;忘记尘世间的烦忧,只管细心地品尝荷叶杯中的佳酿。莲藕生寒熟温,生食清热生津;桃子性温味甘,补气血而不燥。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对养生之道的独特见解,也令人深受启迪。
诗人用荷叶杯饮酒,充满了雅趣;才子不被暑热扰乱心神,从容自若地珍惜美好的生活。“无烦珍重”四字,既表达出一种淡然心境,又暗藏着诗人的处世智慧。
小暑时节,欣赏清代才子的佳作,妙笔生花,令人受益良多。全文从清风、蝉燕,到竹席、花香,再到冰果、碧酒,处处透着夏日的清爽与悠然,尽显诗人对生活的自在感知。全诗如同一幅工笔画,展现了清代文人不凡的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