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的小资生活:焚香、修残卷……这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发布时间:2025-09-25 14:18 浏览量:1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世界里,书画文玩不仅是物质上的娱乐消遣,更是精神上的修行与寄托。他们钟情于经营宅第,以求清幽雅致之境,将居室布置得既有独特个人品位,又不失文人风范,各种装饰摆件自然也要与之相配。陈继儒《书画金汤》之“善趣”全方位展现出了文人书房的雅致:“赏鉴家,精舍净几,风月清美,瓶花茶笋,橙橘时、山水间,主人不矜庄、拂晒,名香修行、考证,天下无事,高僧雪,与奇石鼎彝相傍。”悬挂于壁的书画装点了空间,彰显出主人的高雅情趣;文玩作为与先贤对话的载体,传承着中国人的浪漫内核,也映射出文人墨客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今年是清代文学家沈复逝世200周年。这位以《浮生六记》闻名于世的才子,深谙生活美学,将平凡日子过成诗画长卷。他以笔为舟,载着与妻子陈芸的伉俪情深,穿梭于姑苏园林的亭台楼阁,将市井烟火与文人雅趣融为一体。园林是沈复生活美学的具象化呈现,即便身处市井烟火,也能在方寸之间,寻得生活的诗意与远方。
成长于衣冠之家的清代文人沈复,自幼受文化熏陶,吟诗作画游刃有余,造园种花也颇有心得。他和妻子陈芸的美满婚姻是天赐,幸福恩爱却是二人精心经营的结果。夫妇俩志趣相投,小家的摆设可被视为清代文艺小资生活的典范,古籍挂画打捞旧时光里的吉光片羽,焚香花艺别具匠心,宛如应接不暇的感官盛宴。
中国古代实用美学的萌芽在于人之悦目、悦心、悦神,居室以气贯通,与自然为邻、取自然为用,方可化身于自然,目之所及之处、手之所触之地,勾勒出流线型的蜿蜒营造出的庄禅之意境以入画。因此,人的栖息之所可看作是物质与精神、人力与自然、拟古与望今的辩证统一,而文章的铸造是隐私的自白,居室之布局和装饰既是人格的外显,亦可从中窥探“通变”精神之所在。梅花食盒是视觉和味觉的盛宴,焚香则是嗅觉的享受。
中国人用香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焚香。原本是祭天通神至高无上的“圣物”,到了宋代成了文人墨客推崇之雅事,文人圈更是少不了品香、斗茶、挂画、插花的雅集。《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南宋文人赵鼎在临安寿域坊的家宅宛若仙境,“奇花嘉木,环植周围。堂之四隅,各设大炉为异香数种。每坐堂上,则四炉焚香,烟气氤氲,合于坐上,谓之香云”。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的“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啮锁的香炉飘散出袅袅香气沁人心脾,形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从水井中汲水,轻烟飘出众兽浮动,仿佛如有神助。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挖掘出了沉香、檀香的药用和养生价值,《浮生六记》里陈芸天生对于自然,对于生活有着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她把沉香融入到日常烹饪,味道竟妙不可言。
对味道极其敏感的沈复,在供品的挑选上容不得马虎。佛手,最忌讳醉酒之人用鼻子嗅闻,闻了的话则容易腐烂,木瓜最怕汗手,摸过的就要用水清洗干净。唯有最常见的植物文玩香橼皮糙肉酸,香气持久,在把玩上没什么禁忌。沈复每次见人将摆好的供品随手取下嗅闻,又随手放置一边,便知这些都是不懂供养之法的人,腐朽往往从不经意之处开始,精神还是物件都是如此。
沈复之所以能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多亏了他有陈芸这位贤内助。当初沈复初次见陈芸,惊艳于她自己做的鞋子绣制精巧。后来才知她擅长女红,自幼以手艺活养家,婚后,沈复的帽子领袜,都出自陈芸之手。衣服破洞经她的巧手移东补西,看着也不很违和。普通人家穿衣戴帽,不讲究款式,干净整洁为好,衣服颜色都选深色,好打理,沾上污垢也不会那么明显。既可以出来会客,也可以日常家居穿着,比较百搭。绫罗绸缎、珠光宝气是多少宅门太太的标配,可陈芸却是异类。
陈芸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可爱的女人”,沈复“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正是最吸引人的。珠宝首饰,陈芸随手送人,破书烂画,她却当命根子,从不规劝沈复考取功名利禄。结婚生子是人生转折点,但只要人没变,日子还会如故。
沈复之所以视陈芸为闺中密友、灵魂伴侣,也是因为两人皆钟情于故纸堆寻宝,正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回忆和丈夫赵明诚一道搜集金石的欢乐,以及后来家庭突遭变故,失去丈夫依然辗转奔波,他们的美好回忆都以金石作为寄托。所谓苦乐全凭自己决定,哪怕身处逆境,幸福就会换个模样来找你。陈芸在生活中的小确幸,源于沈复案头那些残缺不全的书籍。
沈复收藏的古旧书画,常因存藏环境失当而饱受岁月侵蚀,潮湿霉变催生斑渍蔓延,加之蠹虫鼠患造成残缺损毁,绫绢纸张等材质的自然衰变也会加速其腐败,沦为文明遗珠中的碎片残章,失掉其原有的价值。
明末清初正值江南才女文化萌芽,陈芸虽不及闺塾师,但也在书写和阅读中获得生活之趣,对于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为古籍古画“延寿”,见到残缺的书页,定会收集好了再分门别类,汇订为册,起名为“断简残编”。而那些破败不堪的字画,将计就计,想方设法寻找旧纸,即便不能天衣无缝地还原,也至少粘补成一幅完整的,甚至对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精益求精。若是遇到破缺之处,只好劳烦沈复修补好再行卷装,并将其命名为“弃余集赏”。就算从破书筐烂画卷中偶然发现一张值得一看的纸片,陈芸也像如获至宝一样,邻居知道她恋旧物,经常攒一些卖给她。
这么看来,陈芸对于修补残卷有些“强迫症”,身着三尺金,不及腹中玉,大概缘于她爱屋及乌。她日常忙完刺绣和家务,有空便忙于她自创的拼贴艺术,就像现在的手账达人,对于别人不屑一顾的破烂儿都被她收藏起来当作裁切的素材,从不怕麻烦,也从未厌倦。生活千疮百孔,好在有心人缝缝补补。沈复陈芸夫妇遇到磨难不会愁眉不展,总是排除种种障碍,将困顿生活过出精致浪漫,却会为精心搭建的盆景因天妒而被猫破坏流泪,为月下老人像的遗失一声叹息,这是深入骨髓的风雅。
作者✎刘晗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