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一首写景词,跌宕起伏,千回百转,吞吐反复,值得细细品味!

发布时间:2025-09-22 19:18  浏览量:2

吴文英(约1205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是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一生并未在官场上谋得显赫的职位,主要以幕僚的身份辗转于江浙一带的达官贵人之间,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词作题材多集中于个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对往昔恋情的回味与感伤。

然而吴文英并非仅沉溺于个人的小情小爱,在南宋末年那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感亦时常萦绕于其笔端,为其作品增添了深沉的历史厚度。

吴文英的词风,深受北宋周邦彦的影响,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更加浓密凝炼、时空交错的艺术特色。他的词句常常打破常规的逻辑顺序,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象与情感碎片进行拼接与重组,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

清代词评家王国维曾言:“梦窗之词,余得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零乱碧’。”这种“零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艺术效果,它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想象与感悟,才能深入其营造的艺术世界。

南宋词人张炎曾批评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恰恰从反面说明了其词作结构的复杂与独特。

在吴文英三百四十多首存世词作中,《瑞鹤仙·乱云生古峤》便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在景物描摹中融入了词人复杂而曲折的内心情感,将怀旧的怅惘、身世的飘零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熔铸于一炉。

词作的文气跌宕起伏,情感吞吐反复,意脉千回百转,充分展现了吴文英“词中李商隐”的朦胧与深邃。

乱云生古峤。记旧游唯怕,秋光不早。人生断肠草。叹如今摇落,暗惊怀抱。谁临晚眺?吹台高、霜歌缥缈。想西风、此处留情,肯著故人衰帽。闻道。萸香西市,酒熟东邻,浣花人老。金鞭騕褭。追吟赋,倩年少。想重来新雁,伤心湖上,销减红深翠窈。小楼寒,睡起无聊,半帘晚照。

乱云孤峤

词作的开篇,便以“乱云生古峤”一句,为全词奠定了一个苍凉而宏大的基调。

“乱云”二字,极富动感与张力,它象征着词人内心的纷乱思绪,也暗示着南宋末年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而“古峤”则以其亘古不变的姿态,与变幻莫测的“乱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词人对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紧接着,“记旧游唯怕,秋光不早”一句,将读者的视线从广阔的外部世界拉回到词人幽微的内心。

对于过去的游历,词人心中充满了复杂的况味,他害怕的并非是旧地重游本身,而是害怕那美好的秋日时光过早地逝去。

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把握的深深忧虑,也是对生命易逝的敏感体察。

秋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与萧瑟、离别、衰老等意象紧密相连,成为触发诗人“悲秋”情结的特定时节。

吴文英在此,同样未能免俗。

“人生断肠草”,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比喻。人生在世,充满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如同那能致人肠断的毒草,时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

这一句,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紧随其后的“叹如今摇落,暗惊怀抱”,则将这种抽象的痛苦具体化。

“摇落”二字,既是指秋天草木的凋零,也是对自己身世飘零、年华老去的暗喻。这种今非昔比的巨大落差,让词人感到无比的震惊与悲凉。

上片的后半部分,词人将视线再次转向外部世界。“谁临晚眺?吹台高、霜歌缥缈。”在一个寒冷的傍晚,有谁会登上高高的吹台,迎着寒霜,吟唱那缥缈的歌曲呢?这既是一个无人应答的设问,也是词人内心孤独的写照。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历史的深处,同样感受着这份孤寂与凄凉。

“想西风、此处留情,肯著故人衰帽。”这是词人一个美丽的幻想。他希望那萧瑟的西风,能够在此处多停留片刻,似乎是念及旧情,不忍心吹落故人头上那顶破旧的帽子。

这顶“衰帽”,是词人潦倒身世的象征,也是他文人风骨的最后坚守。

在这样一个充满无奈与感伤的场景中,这一丝温柔的想象,更显得弥足珍贵。

浣花人老

词作的下片,吴文英运用其标志性的时空交错手法,将思绪从眼前拉向了远方,从当下穿越至未来。

“闻道。萸香西市,酒熟东邻,浣花人老。”这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式的场景拼接。

词人仿佛听人说起,西市的茱萸正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东邻的美酒也已经酿熟,而那位曾经在浣花溪畔一同游赏的佳人,如今也已经年华老去。

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意象,却在词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内在联系。

茱萸的香气,是重阳节的特定符号,它勾起了词人对往昔与友人登高望远、共度佳节的回忆。而东邻的熟酒,则象征着一种安逸、闲适的生活,这与词人当下漂泊无依的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最令人心碎的,是“浣花人老”这一句。它不仅是对一位具体女性的怀念,更是对所有逝去的美好时光的哀悼。

美人迟暮,是人生中最无可奈何的悲哀之一,它与英雄末路一样,总能引发人们最深沉的共鸣。

面对如此沉重的失落感,词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湎于悲伤之中。他紧接着写道:“金鞭騕褭。追吟赋,倩年少。”“騕(yǎo)褭(niǎo)”是传说中的神马,词人想象着自己手持金鞭,骑着神马,去追寻那些年轻的才子,请他们来为这番景象赋诗作词。

虽然自己已经老去,但词人希望,能够有更年轻的生命,来继续吟唱这个时代的悲欢。

这其中,既有对青春的羡慕,也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豁达与坦然。

然而,这种短暂的振奋,很快又被现实的无奈所取代。

“想重来新雁,伤心湖上,销减红深翠窈。”词人想象着,当自己再次回到那片熟悉的湖上时,面对着南飞的新雁,只会更加地伤心。

因为湖边的景色,早已不复当年的繁盛,“红深翠窈”的景象,已经大大地“销减”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如同这湖边的景色一样,逐渐褪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片模糊而感伤的轮廓。

寒楼晚照

词作的结尾,是全词情感的最低点,也是意境最为幽深之处。

“小楼寒,睡起无聊,半帘晚照。”在一个寒冷的小楼里,词人从午睡中醒来,感到一阵莫名的无聊与空虚。他掀开窗帘的一角,看到的只是那即将消逝的夕阳。

“小楼寒”,不仅仅是天气上的寒冷,更是词人内心的寒冷。这种寒冷,来自于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迷茫。而“睡起无聊”,则是一种更加深沉的绝望。它不同于那种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排遣的烦恼,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处可逃的生命虚无感。

“半帘晚照”,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它以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意象,将词人内心的凄凉与落寞,渲染到了极致。“晚照”即夕阳,它本身就带有一种衰败、终结的意味。而“半帘”二字,则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的封闭与压抑。他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完全地面对这个世界,只能通过窗帘的缝隙,来窥视那即将逝去的最后一点光明。

这束微弱的光,非但没有给词人带来任何温暖与希望,反而更加衬托出他内心的黑暗与孤寂。

结语

《瑞鹤仙·乱云生古峤》是吴文英词作中的精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位文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吴文英的词,或许不像苏轼那样旷达,也不像辛弃疾那样豪放,但他以其特有的细腻与深沉,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侧影。

他的词,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复地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以及那份“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人生感悟。

更多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