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最负盛名的大词人,平日靠青楼女子养活,死后无钱下葬!

发布时间:2025-07-31 00:19  浏览量:1

编辑:流浪歌手

他曾是北宋最负盛名的词人,以婉约柔美的词风俘获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他的词作流传千古,却一生潦倒。他靠青楼女子接济度日,死后竟无钱下葬。

他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才子,一个用情书写人生的浪子。他为何落得如此下场?他与青楼女子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生于五代末年,北宋初年。自幼聪慧过人,尤擅诗词,曾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誉。他早年便以词才闻名,年轻时便在汴京游历,出入风月场所,写下大量描写女性、情感细腻的词作。

柳永的词不同于宋初文人的清雅正统,而是融合了市井气息与婉约风格,语言通俗,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例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写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首词以离别之情写尽相思之苦,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至今仍被选入语文课本。

然而,正是这种“俗”的风格,使他饱受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非议。他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究其原因,竟与他的一首词有关。

柳永年轻时曾上书献赋,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然而,他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成了他仕途的绊脚石。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句词被宋仁宗看到后,极为不满,认为柳永轻视功名,不思进取。于是御笔亲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宋稗类钞》)从此,柳永被“赐死”在仕途之上,再难入仕。

他从此彻底放弃科举,转而流连于青楼瓦舍之间,以词为生。他被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虽有自嘲之意,却也道尽了他与庙堂的决裂。

柳永一生未仕,生活困顿,但却从未中断创作。他与青楼女子关系密切,不仅为她们填词,还与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诗词中冰冷的“佳人”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人物。

据《宋史》《梦溪笔谈》等史料记载,柳永常与名妓相交,如虫娘、谢娘、陈师师等。他为她们写下大量词作,如《定风波·自春来》: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这首词描绘了女子的内心独白,细腻动人,深得青楼女子喜爱,也使她们在风尘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柳永并非只是利用她们,而是真心欣赏她们的才情与美貌。他曾在《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中写道: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他用词记录她们的喜怒哀乐,也用词与她们共度人生。他的词,是她们在风尘中唯一的温柔。

尽管柳永的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他在仕途上始终不得志,生活也日益拮据。晚年漂泊不定,甚至一度靠青楼女子和朋友接济度日。

据《宋史·柳永传》与《梦粱录》记载,柳永晚年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生活困苦,最终病逝时竟无钱下葬。幸得当时青楼女子与文人好友集资,才为他草草安葬。

“柳耆卿死,家无余财,殡于僧舍,妓女出资葬于襄阳。”
——《梦粱录》卷十九

这段历史令人唏嘘。一个写出无数动人词章、影响后世词风的文坛巨匠,竟然落得如此境地。他的才华、他的深情、他的坚持,最终换来的,是无钱下葬的结局。

尽管柳永生前未得重用,但他的词风却深深影响了宋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苏轼、晏几道、周邦彦等人都受到他的影响。他的词体被称为“柳体”,开创了“慢词”一派,使词从短小精炼走向铺陈描摹,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明代词人陈继儒曾评价柳永:

“柳七以词名天下,其词婉约而不失清丽,情深而不失雅致。”

清代学者冯煦也称赞他:

“柳词多写儿女情长,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可以说,柳永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打破传统、开创新风的文学革新者。他用一生诠释了“情”与“才”的结合,也用一生书写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挣扎。

柳永的墓志铭早已无从考证,他的墓地至今成谜。有人说他葬于襄阳,有人说是镇江,也有人说是杭州。但不管他最终埋骨何处,他的词作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永不褪色的瑰宝。

他的一生,是才情与命运的交响,是风月与现实的碰撞。他用词写尽人间情爱,也用词记录了自己的悲欢离合。

或许,柳永的真正归宿,不是那一方土,而是那无数传唱千年的词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