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香艳”女词人,一首相思诗,将空床寂寞写得入骨三分

发布时间:2025-09-22 03:08  浏览量:1

朱淑真,南宋“问题”美女词人,因笔下的诗词“香艳露骨”,一度冲上南宋热搜榜。比如在《清平乐·夏日游湖》中,朱淑真就曾写: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明代大文豪杨慎曾批朱淑真“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清代大辫子们更是对朱淑真口诛笔伐,称其为“红艳诗人”。

但实际上,朱淑真笔下的香诗艳词,倒也没有多过分,李清照也曾在《丑奴儿》中写过: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不同的是,李清照这首词是写给新婚夫婿赵明诚的,而朱淑真的许多词,则是写给小情人的。

大约十六七岁,朱淑真就嫁给了一位在异地为官的小吏。婚后,小吏不务正业,经常出入花街柳巷,醉酒后便对朱淑真施暴,朱淑真忍无可忍,便回了临安。

临安是朱淑真的故里,当时也是南宋的都城。

古时信奉“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朱淑真回到家后,父亲觉得她给自己丢了脸,将她赶出了家门,还将朱淑真的诗词焚之一炬。

时宰相魏良臣的夫人喜好风雅,门下清客众多,朱淑真前去拜访,得到魏夫人礼遇。因同情朱淑真的遭遇,魏夫人又介绍了许多才子给朱淑真,其中有一位便和朱淑真相恋了。

宋时,女子主动提出离婚的先例很少,若是妻告夫,还有刑狱之罚,因此朱淑真和情人在一起时,当未解除婚约,这也是后人多批朱淑真“不贞”的主要原因。

南宋与金人多有交战,这一年金人再次南侵,临安大乱,朱淑真与情人走散,至此再未重逢。从那以后,朱淑真的词风便多有幽怨,如是那首《蝶恋花》: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最终,朱淑真在郁郁寡欢中,选择投湖自尽,结束了自己凌乱的一生。

在词坛,朱淑真与李清照相提并论,她死后,魏夫人的儿子魏仲恭替她整理了残稿,辑成《断肠集》两卷,诗词各一卷。

我们今天要讲的《秋夜》,便是《断肠诗集》中的一首,一起赏析: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诗文大意可解为:

漫长的秋夜辗转难眠,此时的天已经寒凉,烛芯被剪了几次,不知不觉已经是三更了;铺好床准备入睡,却看见清冷的月光洒落进来,被褥上满是梧桐疏影,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那轮明月正挂在梧桐的枝桠间,如水般明亮。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初入定慧院,写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朱淑真这首诗,颇有苏东坡词之意境,但却不似苏东坡将寂寞写得那般明显,倒是闺怨充满字里行间。

起句“夜久无眠秋气清”,正应了张九龄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秋夜孤清,独守空房,往事一幕幕流淌。诗人多次剪掉烛花,映衬时间难熬,相思难耐,直至三更还无法静下心来。

从前两句诗中,能体会到诗人的焦虑不安,这思念甚苦,偏偏放不下。

后两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重复了梧桐和月亮,加重了孤独之感,寒凉的秋夜,床冷心也冷。月光的映照下,树影斑驳,剪不断理还乱,明月本可寄相思,然此时此刻,只觉得煎熬。

纵观整首诗,未言相思却字字相思,不提寂寞却处处寂寞,烛火阑珊,不停地跳跃,将夜拉得极其漫长。月华如水,可并不温柔,一床的空冷和月色下的梧桐映照,树也孤单人也孤单。

也许,只有真的思念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这种根植入心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