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落榜写下一首牢骚诗,惊艳世人千年,却耽误了自己一生
发布时间:2025-09-07 17:46 浏览量:4
在古代,科举是文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金榜题名是无数寒窗苦读学子的终极梦想。
落榜则意味着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往往伴随着失意与苦闷。大多数落榜者或消沉度日,或默默备考,期待下次金榜题名。
北宋词人柳永,却偏在落榜后写下一首“满纸牢骚”的词,宣泄自己的内心的极度不满。
可他这一念误平生,他这一词却成千古。
柳永出身儒学世家,父亲、兄长均为科举出身。家族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科举入仕。
而柳永也的确才华横溢,少年时就才名远扬,尤其擅长写词,一曲《望海潮》让他出尽了风头。
他满怀信心奔赴京城参加科举,以为金榜题名如探囊取物。这种“自负”让落榜的打击变得更加沉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柳永的落榜其实早有伏笔。
北宋初期,科举虽相对开放,但士大夫阶层仍推崇“雅正”的文风。而柳永擅长的“俗词”——多写市井生活、男女情感——被士大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虽然他们自己也写此类词作)。
这种文学审美上的偏见,让柳永的才华在科举考场中反而成了负累。
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开始,柳永多次参加科举,可屡屡落第。
满怀期待却名落孙山,落榜让他从“自负”的巅峰跌入“失意”的谷底,内心的苦闷与不甘难以排解,最终在又一次落榜之后,化作了《鹤冲天・黄金榜上》的“牢骚”。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开篇两句,柳永用“黄金榜”指科举录取榜单,“龙头”指状元。
我觉得最妙的是“偶失”二字,将“落榜”轻描淡写为“偶然失去状元的机会”,看似洒脱,实则藏着“不愿承认失败”的倔强。
“龙头望”三字,又直接点出他对“状元”的期待。这种高期待与“落榜”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表面的平淡下,是努力落空的不甘与遗憾。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这里的反讽意味极浓。“明代”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柳永却用“暂遗贤”(暂时遗漏贤才)暗讽北宋科举“并非真正清明”。表面是疑问(我又能怎么办?),实则是委婉的批判。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风云便” 就是 “乘风云而起” 的机会,也就是科举成功当官。柳永承认自己没抓住这个机会,然后说既然没成功,那我为什么不放纵一点,随心所欲地过日子呢?
这话听着有点 “破罐破摔”,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他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是失意后的自我解脱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我认为这是全词最精彩的部分。“何须论得丧”意为“不必计较得失”,柳永在此放下对“科举得失”的执念,转而强调“才子词人”的价值。
“白衣卿相”是核心名句。“白衣”指无官职的平民,“卿相”指高官。
柳永认为,即便没有官职,才子词人也能凭借才华,成为“精神上的卿相”。这是对“科举决定价值”的彻底否定,也是对自己才华的坚定自信。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落榜后柳永没有沉沦堕落,而是选择回到市井中的歌楼舞馆,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慰藉。
这里的“意中人”,指与他相知相伴的歌女。柳永在她们身上感受到“不重功名、只重才华”的真诚,这种温暖成为他失意时的重要支撑。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最后几句是全词的高潮。“偎红翠” 就是和歌女相伴,柳永说这种生活让他很畅快;“青春都一饷” 是感慨时光短,更觉得该及时行乐。
最后一句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他最直白的宣言:我宁愿放弃科举的虚名,也愿意过这种喝酒唱词的市井生活。
我觉得,这话看似消极,其实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抗 —— 你们觉得科举最重要,我偏不这么认为。
可偏偏就是这句话,给柳永惹了大麻烦。据说宋仁宗看到这句词后,特别不高兴,觉得柳永 “轻薄无行”。
后来柳永参加会试已经选上,可宋仁宗在浏览学子名单时,看到了柳永的名字,就想起了他的这句词,于是直接批注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直接把他刷了下来。
“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名句,成为后世“怀才不遇者”的精神寄托。
每当文人遭遇挫折,都会想起柳永的这首词,从中获得“坚守自我价值”的勇气。
可在当时却实实在在的成了他科举路上的 “绊脚石”,致使他的后半生一直在秦楼楚馆流连,为红颜粉女谱曲填词。
正是科举的失意,让他有更多时间接触市井生活,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俗词”,最终在词坛获得比“官员”更高的地位,他也成为了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的词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直到景祐元年(1034 年),宋仁宗搞 “亲政恩科”,放宽了录取条件,柳永才终于考上进士。那时候他都快 50 岁了,大好年华都耗在了科举上。
就算考上了,柳永也没得到重用。因为早年写 “牢骚词” 的印象太深,朝廷只给了他一些低级官职,比如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监官之类的,根本没机会施展他 “入仕为官、为民做事” 的抱负。
我觉得,柳永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可能就是没能实现最初的梦想,最后在失意中病逝,想想还挺让人唏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