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出上联:“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7岁神童对下联,经典
发布时间:2025-08-28 00:15 浏览量:3
**聪明小明:一桩村里的小风波**
你说咱村这种偏远地方,能出个天才,那真是稀罕事儿。可这年头,但凡哪家小孩脑瓜子转得快,都会有人眼红,有人夸;你说是命好还是命苦呢?像小明这样的孩子,生在偏僻村头,不爱跟野孩子疯跑,偏喜欢琢磨对对子写诗,他自小就不是庄稼地里能待住的那颗苗。
小明八岁那年春天,是村子里最清静的时候。桃花粉得招人眼,牛背上也沾了花瓣。小明老早就坐到柴门前石头上,嘴里嘀咕着什么“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字没背全,倒是腔调十足。他爹在灶台边憨声叹气,说这孩子不用揪耳朵赶,自己就能一天看书不出门。邻里串门的婶子叔伯打趣:“再大点,说不定是个秀才胚子了。”
这话还真不是瞎说。有一天县官下来查灾情,灰头土脸的差役一路前呼后拥。谁成想进了村,老乡们不稀得理他,倒是县令听说有个小孩会对对子,顿时眼睛一亮。他们官爷也有闲心的时候。有时候你得明白,哪怕一身官服裹着风尘仆仆,见着天才都要低头三分。
说回小明那天,正午头,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他正用柳枝在黄土上写字,县令领着仆役来了。人家一肚子官样文章,他却把头一歪,嘴皮一碰——“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一下子冒出了个上联。你要说县令心里没点小九九才怪,这种题目摆明了来难为人家小孩。
小明抬眼,安安静静地看了县令一下。他其实没多想,脑子里像是流水奔涌,一串串字慢慢凑成了形——“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他说得不快,却一下子把周围那些张嘴结舌的大人给镇住了。你说孩童心里到底想着啥?气盛也罢,纯粹也罢,反正那个瞬间,他眼里闪过点光,把风吹得花瓣一抖一抖的。
县令当时就笑了。他是真没想到,小孩对句子能玩得这么妙。人家给的上联是杀伤力,小明还回来的是气魄。也许,这就是才气。这事如果搁在城里,八成要被大户人家请来当座上宾了。可在村里,顶多是晚上多烧几根香,祖宗牌位前念叨念叨。
等县令要走时,小明站在门口,背着手看着大人们忙活,没说什么。他娘下厨做了碗面,面上撒点家里唯一的鸡蛋,他却只吃了几口。大人才会感慨万千,可小明觉得自己不过是碰上一桩有趣的事罢了,也没觉得多光耀门楣。他们家祖上清苦,说才华是件累事,他倒是不信,也不信命。
不过,自打那天起,村子里对小明的议论也多了。有些嫉妒,有些不服气。别家大人拉着自家孩子,有的悄悄问:“小明怎么想出那么好听的句子?”也有孩子不服气,怕爹娘拿自己比,说:“不过会对句子罢了,能当饭吃?”小明什么都听见,只是晚上睡前愣愣望着屋角的锄头发呆。他想,自己这么喜欢字句,是不是哪里和别人不一样。
至于县令,他走出村口时,回头多看了一眼。也许他心里真的动了念头:能不能把这样的小孩带到城里学堂?但官场事多,转眼淹没在鸡毛蒜皮、事事妥协里。小明还在村子那头,一天一天长大。脑袋里装的,渐渐不只是诗词——还有如何孝顺爹娘,怎样给地里浇水,什么时候逃过了秋日的喧嚣。
话说回来,村子里人后来谈起来,总要说起“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这句话,有人觉得小明有大志,有人觉得这不过小孩逞口舌之快。大人们嘴碎,谁也说不清将来会如何。小明却没把这些话往心里去,他更在意夜里那一点蜡烛的微光,照亮书页上的几个字。
有一年闹饥荒,村子差点闹得鸡飞狗跳。大伙儿跑来跑去,谁还记得一个喜欢写对子的小孩?小明那年十四,开始帮家里种地,手磨出了茧。可你若凑近走廊窗户边,偶尔还能见他用指甲在窗框上刻字。你说他痴也好,倔也罢,这劲头,真不是装出来的。
小明长大后并不是什么状元。有人说,他后来曾去县学读过几年书,也有人说他一直留在村子里,成了个会对对子的小塾师。再后来,岁月过去,谁还记得当初的县令、当初的惊叹?故事都收进了茶话里,偶尔有老人给自己的孙子念这个旧事,念到最后,也没念完。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一边流传着才子的名字,一边把人磨进田野、老屋和岁月里。
其实小明心里知晓——才华从来不是给谁看的。日头升落间,字字句句都被乡亲们的话揉碎。可无论到哪一代,谁要是真碰见了难题,总会想起小明当年说的那一句“微光也能照亮万里”。你说,这到底算不算一种幸运?
有些孩子,生下来就与尘世不同道,就算一路风沙,也还是会忍不住,去追那一点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