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被囚禁,张学良却说这话: &
发布时间:2025-09-12 22:00 浏览量:4
编辑|避寒
一个是东北少帅,一个是江南才子,两人初见延安,握手改变历史。
从1936年到2001年,张学良对周恩来的评价从未改变,"中国现代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周恩来"。
这句话,跨越了党派,超越了海峡,穿透了时空。
1936年4月9日,延安肤施。
张学良亲自驾机降落在这个黄土高原的小城,他要见一个人。
这个人叫周恩来。
走进天主教堂,张学良环顾四周,几个人站在那里,其中一个身材中等,面容清秀的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想必,您就是周先生吧!"
张学良直接开口,这种直觉,后来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历史。
周恩来微笑回应:"幸会幸会,张将军,真是好眼力!"
刚坐下,张学良突然说了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意外的话:"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其实我和周先生还是师出同门呢!"
周恩来愣住了,师出同门?
"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是您的老师,他也是我的老师。"
"张校长怎么成为您的老师的?您也在南开上过学吗?"
张学良坦诚地说:"其实我之前是抽烟片的,在张老师的劝诫下,下决心戒掉了,之后,我就拜他为师了。"
这个细节,揭示了张学良性格的另一面,他不是那种只会纸醉金迷的公子哥,他有反省能力,有改过的勇气。
周恩来点点头:"张校长为宣传抗日四处奔走,我们作为他的学生,也应该遵从师长的教诲,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接下来的对话,直奔主题。
张学良开门见山:"其实两年前,我就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将全中国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这样才能将日寇赶跑,而这个政府的领袖必然是蒋介石,现在我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
周恩来没有立刻发表看法,他沉默片刻,说:"张先生的思想转变是正确的。中国要抗日,要赶走日寇。光靠搞独裁的蒋介石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走民主道路,走群众路线。"
张学良肯定了周恩来的说法:"周先生说得在理,关于蒋介石,我有其他看法。其实蒋介石也是痛恨日寇的,可他的算盘打错了。他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认为抗日是次要的,剿共才是主要的。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逼他转变思想,逼他走上抗日的道路。"
这次会谈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商定了具体的合作事项,与苏联联系,互派代表,通商往来。
临别时,张学良做了一个慷慨的举动,他送给红军2万银元作为见面礼,还送了20万元法币,另外还送给周恩来一本《申报》刚出版的中国地图集。
会谈结束后,周恩来对身边的李克农说:"没想到张学良也是个爱国之人,说话也是那么豪爽。"
张学良也感慨道:"周恩来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要是早一点认识他就好了。"
这句话,成为两人友谊的起点,也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
1936年12月4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的想法,蒋介石的回应要么接受命令去剿共,要么把军队调到安徽和福建。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回答为了民族和国家,不会再剿共,也不会离开西北。
12月9日,蒋介石召开会议,决定12月12日对陕北红军发动总攻。
张学良已经劝了蒋介石整整5天,蒋介石都不为所动。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消息传到延安,周恩来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必须马上赶到西安。
周恩来到达西安后,展现出了让张学良刮目相看的政治手腕。
张学良后来回忆:"周恩来的人好厉害,他们都控制住了,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部下都听他的,他说出的话很有理。"
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周恩来不仅仅是来调停的,他实际上掌控了整个局面的走向。
"这个人好厉害,不但会讲,也能处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个人"。
张学良的这个评价,道出了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的真实作用。他不是简单的和事佬,而是具有极强政治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政治家。
事变期间,南京方面有人蠢蠢欲动,想趁机除掉蒋介石,张学良很清楚这一点。他知道何应钦有很大的野心,知道一旦西安方面和中央军打起来,西安方面因兵少弹药少,绝对打不过中央军。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周恩来的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他既要说服张学良释放蒋介石,又要确保事变的政治目标得以实现。
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个决定,张学良说是他自己做的,周恩来说是集体决定的。
事实上,这个决定的背后,体现的是周恩来高超的政治智慧。
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就被扣押了。
这一关,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被软禁的漫长岁月里,张学良多次被问及对各种历史人物的看法,每次提到周恩来,他的评价从未改变。
"中国现代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周恩来,我最佩服他!"
这句话,张学良在不同场合说过很多次,即使身处台湾,即使政治环境对立,他的这个评价从未动摇。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推崇周恩来。
张学良的回答很直接:"他有才能,有胆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人佩服"。
这种评价,超越了党派之争,超越了政治立场。
在那个年代,在台湾,公开赞扬共产党领导人是需要勇气的,张学良不仅有这个勇气,还坚持了几十年。
1955年5月9日,张学良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一生。
他写道:自己的弱点是年幼生活优裕、少年即握有权势,钱财任意、一路风顺,因此不能充分了解人间善恶;少年不事学问研讨,仅凭一己小聪明;性情急躁,有时过于天真任性。
他也写下了自己的优点,良心纯正,每遇大事,总是把国家、大众利益作为思虑主点,自己利益置之度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否则早成为满洲土皇帝。
这种自省能力,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张学良作为历史见证人的难得品格。
他给自己立的座右铭是:"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
正是凭着这种"道义",他对周恅来的评价始终如一。
1993年1月15日。
张学良接受日本《东京新闻》记者佐藤光明的访问,这时的他已经92岁,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记者问及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张学良的回答依然干脆利落:"周恩来是极有才能和大胆的人,使共产党强大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
这个评价,来自一个百岁老人对历史的最终判断。
他还说了一句更加直白的话:"毛泽东,我不了解,不能妄加评论,但周恩来是个伟大人物、了不起的人物"。
这句话的分量,在于它的客观和真诚。
张学良承认自己对毛泽东了解不够,所以不妄加评论,这种求实的态度,恰恰证明了他对周恩来评价的可信度。
因为他了解周恩来,亲身体验过周恩来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
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张学良更加直言不讳,他批评蒋介石"心里只有他自己",说蒋介石"后来的思想很近似袁世凯,可是没有袁世凯那么大的魄力"。
对比之下,他对周恩来的评价显得更加珍贵。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
他带走了一个世纪的秘密,留下了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其中,对周恩来的评价最为一贯,也最为深刻。
从1936年延安初见时的"了不起的人",到1993年的"伟大人物、了不起的人物",张学良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验证了自己最初的判断。
这种一致性,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张学良的这些评价,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它们不是官方的盖棺定论,不是党史的标准答案,而是来自一个历史亲历者的真实感受。
这种真实感受,往往比任何文献资料都更有说服力。
因为它们来自血肉之躯,来自真实的历史场景,来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另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认知。
张学良对周恩来的评价,跨越了党派,超越了意识形态,体现了一个历史见证人应有的客观和公正。
这种评价,对今天的我们理解历史,理解政治,理解人性,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资料:
《张学良口述历史》-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正式公开文献
维基百科《对周恩来的评价》条目中张学良相关评价记录
《东京新闻》1993年1月15日张学良专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