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却被神童巧对下联

发布时间:2025-07-21 22:22  浏览量:1

靖难成功后,大明朝堂暗流涌动。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朱棣计划迁都北平。

面对各方势力的阻挠,朱棣依靠铁腕手段,实现了迁都。

为了缓和朝堂上的矛盾,朱棣曾在元宵灯会上出了一个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可半天无人作答,是这个对联有什么问题吗?

1402年6月,朱棣到朱元璋陵墓拜谒后,废除建文年号,改回洪武,并确定第二年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永乐”。

虽然朱棣向老百姓宣传自己是“清君侧靖难”,但是,大明的上层社会都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永乐初年,朱棣主要在南京稳定自己的统治。

由于南北文化差距,朱元璋罢停了科举十几年。

大明官场大多是南方士子,很多建文朝廷的官员,不愿接受靖难的朱棣,导致朝廷很多政令难以执行。

所以永乐帝对效忠建文帝的官员展开了大规模清洗。

朱棣通过方孝孺“诛十族”等事件震慑朝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治威胁。

不过方孝孺事件,事实上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是为了宣示新朝廷的权威。

而到了万历年间,仅是方孝孺的次子方中宪这一支,就已经有200余人。

朱元璋去世前,曾经给朱棣发了一道圣旨:“朕所有儿子中,只剩下你这个文武全才的了,现在你作为我的长子,攘外安内是你的职责所在,你在北边,要好好管束其他戍守边疆的藩王,协同镇守边疆,守护百姓,这是我临终的遗愿,一定要让我心安。”

朱棣本就对造反夺位,违逆了朱元璋的心意一直心有戚戚然。

于是,他召集三千学者编纂旷世典籍《永乐大典》,标榜“文治复兴”,对冲“武力夺位”的负面舆论。

又因为自己的大本营在北平,所以,朱棣一直在筹谋着迁都北平的事宜。

由于南方文官把控科举,内阁成员多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西、福建)。

他们既是地主又是商人,经济利益根植于江南。

蛋糕就那么大,迁都北京必然会使江南官僚集团利益受损。

当利益足够大时,文官集团出奇一致的抵制朱棣迁都。

朱棣想做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而且往往能引经据典,让人无法反驳。

他们是怎么反对朱棣迁都的呢?

江南士族特权保卫战

文官抱团以后,地方官员故意拖延南粮北运,导致北京物资供应紧张。

然后大批官员上奏,贬低运粮损耗过大,鼓吹迁都会导致国家出现粮荒。

甚至,有的官员利用职权,暗中勾结蒙古,走私粮草,要求蒙古时常寇边骚扰。

同时,文官集团以此为由,引导舆论,鼓噪北迁会引起边防失控。

面对南方士人的强烈抵抗,同时考虑到朱元璋的临终嘱托,朱棣更加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军权在手,天下我有。朱棣很快将迁都提上了日程,他想要回到自己的大本营经营朱家天下。

朱棣命人在北平修建宫殿、疏浚运河,确保南方粮赋北运,既为新都储备物资,也为维系北方民生稳定。

到1415年全线通航后,运河的年运粮量达到了300万石。

朱棣早早在北京(1403年将北平改名北京)设置行在,逐步转移政治重心以脱离南京反对势力。

为了使北京成为新的中心,朱棣迁徙江南富户、山西平民等数十万人到北京周边垦荒,并实行“开中法”鼓励商人向边境运粮。

此外,为了践行父亲的嘱托,朱棣打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迁都前后,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削弱鞑靼、瓦剌威胁。

1421年,北京城完工后不久,文人集团筹划如何毕其功于一役,阻止北迁。

和钦天监多次交流后,他们得知4月会有雷雨天气。

一直嚷嚷着修建北京城耗资巨大的江南官僚,趁着天空电闪雷鸣之际,居然偷偷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泼洒火油,一把大火将三大殿焚毁了。

火灾后,江南官僚控制御史言官,借机散布“天罚论”。

他们称朱棣迁都违背天意,例如户部主事萧仪公开指责朱棣不道德,导致物资供应受阻和社会动荡。

作为反制,朱棣以铁腕镇压纵火势力,包括处死萧仪(凌迟),并于迁都后设立东厂(东辑事厂)专门监视内阁集团。

而为了使百姓心安,平复舆论,朱棣下旨,他要和文武百官一同举办元宵灯会,普天同庆。

永乐帝出对子

朱棣称帝后,规定元宵节从正月十一到正月二十放假10天,官民同乐,期间文武百官不用进宫上班。全国解除宵禁,老百姓和官员都可以张灯结彩,饮酒庆祝。

朱棣一声令下:迁都以后的第一场上元灯会要大办。

太子朱高炽可能是唯一一个没心情欣赏花灯的,他只好勒紧裤腰带挤出一部分钱好让礼部办理此事。

很快,东安门外,迁都后的第一个上元灯会已经布置妥当。

灯火辉煌,形式各异的花灯琳琅满目。

灯会上,有巨龙灯阵、天宫主题的祈福灯阁等。宫灯、走马灯、纱,画山水的、画鸟虫的、画十二生肖的,各种灯争奇斗艳。

街面上,各种江湖杂耍、戏班子、皮影戏等等,非常热闹。

有的女子穿着白绫袄配蓝缎裙,袄上还绣着宫灯纹,裙子上织秀着冰裂梅花底纹,在烛光下流光溢彩,有的男子趁机抱得美人归。

到正月十五这天,朱棣头戴窄沿金绣大帽,身穿浅黄色曳撒长袍,衣料为织金云缎,胸背绣团龙纹,腰束玉带,出现在了东安门外的广场上。

文武百官紧跟其后,他们今天可以穿常服,有穿云纹缎深衣的,按品轶高低,颜色各异,绛紫、鸦青,或织金或暗纹缎。

朱棣坐到自己专属的黄幄帐下,百官按品级列队站在白玉石阶上。

看着眼前上元灯会的盛况,朱棣心血来潮出了一个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他让官员们也对个下联,庆祝下迁都。

可是,白玉石阶上,文官们齐不做声,不知道朱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有心想要在朱棣面前表现的官员,也不想强出头,为这么一个小对子,得罪大部分人,选择隔岸观火。

这时候,还是大明战神能扛事儿,李景隆睥睨的看着内阁的一帮子才子,戏谑地说道:陛下,听闻北方有个小举人,号称神童,文采斐然,臣斗胆请他为陛下作第一个对子。

朱棣笑了下同意了李景隆的举荐。不一会儿,有个举人打扮的书生走了上来。

听闻上联后,他稍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果然对了上来,永乐帝听后非常开心,下旨赏赐了他。

重大臣一看“永乐”二字都不算犯忌讳,于是纷纷大胆上前说出了自己的对子,有“天乐地乐,永乐无疆”,还有”君欢民欢,永乐长安“,众人对的下联层出不穷。

这一场上元灯会,君主同欢,扫除了火灾的阴霾,平息了民间的舆论。

朱棣虽然夺了侄子的皇位,但一直践行父亲的要求,常年御驾亲征。

在这次上元灯会3年后,北征归途中,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

朱棣一生,切实践行了“天子守国门”,若与朱元璋见面,应该不会被过多责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