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三十八)崔吾卢外史
发布时间:2025-09-10 09:29 浏览量:1
咱们胶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四千多年以来有史可查的状元、进士、举人、秀才、文人、画家少说也有个千儿八百的。远的不说,咱们说近的:扬州八怪之一高南阜,独榜翰林杨际清,清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匡源,宫廷画家冷枚……这些人都是史册留名,千古不泯。可这话又说回来啦,史册上的高官、才子现在有几个人能说他个来龙去脉,而一些未入史册,未见经传不足挂齿的小人物轶事趣闻,多少年来却是一代接一代广泛流传。这种小人物可多着啦,少说也有个百儿八十的。花开万朵,单表一枝,咱们就先讲一讲崔吾卢。其人未见文史资料,只凭口头流传,故而就叫作“崔吾卢外史”吧!
智斗“气煞狗”
阴历年底,崔吾卢挑了一担豆秸草,进城赶四、九大集。原来胶州有这么个规矩:每逢除夕煮饺子,既不能烧麦草,也不能烧秫秸,必须烧特定燃料——豆秸,理由是“大年五更烧豆秸,辈辈出秀才”。崔吾卢挑着这担豆秸,来到西关瓦草市,不等担子落地就成交了,于是他挑着草送到西南关大财主范二爷家中。
范二爷家中有个账先生,外号人称“密笆儿”,为人刻薄成性,真是个“雁过拔毛翎,水过地皮湿”的人物。他一看崔吾卢其貌不扬,旧搭包破棉袄外加一个脱了边的毡毛头,典型的“庄户孙”。称草时一百斤过成八十斤,算账时红木算盘一拨拉,口中念念有词:“三个大钱一斤,八十斤三八是个两吊三……”崔吾卢实在忍不住了,但还是强压心头怒火,微笑地说:“二爷,你算错了,应该是三八两吊四。”“密笆儿”听罢瞪着那牛肉包子眼硬说是三八两吊三,他贼喊捉贼,反而侮辱崔吾卢是“庄户孙不通理性”。
二人你争我吵落不了台。在账房门外有个老头儿,领着小孙子在账房门口坐着马踏子晒太阳,此人六十开外,瘦骨面,细高挑,身上的骨头比肉丰满,外号人称:“气煞狗”他生性“扶杆子不扶井绳”,嘴皮子“奉承溜逛敬”,肚子里“鬼怪奸赖坏”。他一听账先生跟崔吾卢吵起来了,就帮腔拉偏仗。只见他捋了捋两撇胡,慢腾腾地开了腔:“是这么回事呀!你们庄户人不读诗书,不懂城里头的规矩。不错,庄户人算账是三八二十四;可到了城里,就是三八二十三喽!唉!井里的蛤蟆没见天嘛!”崔吾卢刚要说话,“气煞狗”紧抢话茬:“人随王法草随风,这是孔圣人定下的规矩。”崔吾卢可怜他一把骨头,本来不想跟他斗,可他左一个“蛤蟆”,右一个“孔圣人”,不由得惹上了崔吾卢的火气。他咽了口唾沫,换上了一副憨厚的笑容,低头一看“气煞狗”那四五岁的小孙子,就想出了点子。
“先生说得对呀!俺庄户人不懂城里的规矩,多谢你老先生指点!”
“不必客气,快开草钱吧。”“气煞狗”示意“密笆儿”给崔吾卢开钱,他悠然自得地捋了捋两撇胡,与“密笆儿”分享着征服了庄户人的胜利喜悦。
话说崔吾卢算罢草账出得账房门,却在“气煞狗”的马踏子上实实落落地坐下来,把“气煞狗”的小孙子搂在怀里唱起了赞歌:“你看这天庭,你看这鼻梁骨,啧啧!天生的举人才子!”说罢,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好孩子,拿着吧,买块糖吃!”正在账房里闲坐的“气煞狗”听说是“钱”、“钱”的急忙走了出来,见崔吾卢正往孩子手里塞钱,小孙子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那“气煞狗”爷爷。
“叫您花钱怪不过意的,这怎么行呢?”他一见小孙子手里拿了不少的铜钱,对小孙子说:“快谢谢你庄户大爷”!一边说,一边替孙子接过铜钱,塞进自己的腰包里。
崔吾卢一见“气煞狗”这份子“下三烂”举动,心想“有门儿”,于是便进一步开展攻势。
“老先生!你老人家真是圣人,今天多亏你老人家指教俺才弄明白城里人‘三八二十三’的规矩。像您老人家这样的圣人,在乡下是根本找不到的,俺有心……”崔吾卢顺手摸了摸腰包。
“有话请讲,乡城里外是一家嘛。嘻嘻!”“俺有心请您到三义馆去坐坐,请您多讲讲城里的规矩,省得日后进城坐蜡”。
“好说,好说,唉,这事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好吧我就不客气了。”三言两语拍板成交,“气煞狗”随着崔吾卢直奔三义馆而来。
这三义馆是胶州有名的酒家,进得馆来,崔吾卢拣了一个雅座,让“气煞狗”坐在首席,跑堂的连忙递上手巾,霎时把四凉、八热外带两瓶老酒一齐端了上来。
这“气煞狗”本是贫穷的小市民出身,说实在的,进三义馆他还是第一次,看看八仙桌上的黄焖鸡,海参肘子,糖醋鲤鱼什么的,恨不得一整盘一整盘地往肚子里倒。他抢先动手,不客气地驴歘(chuá)狗捣地动了嘴。不多会“气煞狗”那蜡黄色的面颊上由微红变成红色,发音也逐渐用鼻子代替了嘴。
崔吾卢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吃酒。他眼瞅着“火色”已到便开了腔:“老先生,俺心里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说,有……有话就……咱爷俩不、不是外人。”显然,“气煞狗”嘴皮子有点不听使唤了。
“这样俊秀的孩子在乡下是难得见的。我有心拜他个干儿子,咱当门亲戚走动着。庄户人没稀罕东西,大白菜啦,长生果啦,土豆子,番瓜,茄子葱什么的有的是……”“好极了,好极了,小子,快叫干爹!”“气煞狗”巴不得有这么门仗义的亲戚。
“这干爹也不能白叫,你看这孩子的帽子,鞋,都旧了,眼看快过年了,我想领他出去逛逛,买点穿的,把孩子扎古扎古,头上脚下像个小少爷,我这当干爹的也体面!”
“中、中,你俩快去快回。”“气煞狗”巴不得崔吾卢快离开这儿,他可以尽情地饱餐一顿。
却说崔吾卢抱起孩子出了三义馆,过两条大街,越过小珠桥便是鱼市街。这鱼市街可热闹啦:卖鱼的、卖虾的、卖猪肉的都有。崔吾卢往一家肉架子一瞅,铁钩子上挂着一副挺新鲜的猪肝,估摸着足有十来斤。他进得店来,割上两刀礼肉,每刀十二斤,共合二十四斤,又买了一套猪肝,称了称九斤十二两,掌柜不会打算盘,顺口一念叨,共和十三吊二,甩零去稍掌柜说给十三吊就行。崔吾卢往怀里一摸,故意一怔,连说:“坏了,忘带钱了!”掌柜一听愣了:好不容易遇上这么个利市买卖儿,他又没带钱。散了这宗生意吧?舍不得。让他把肉拿走吧又怕受了骗。做生意的人心眼活,低头一看有了,何不让孩子留下做人质,让他回家取了钱来领孩子。肉掌柜很客气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吾卢。
其实掌柜这番心意,也早在崔吾卢意料之中,他没等肉掌柜说完就一口答应下来。
崔吾卢转身要走,猛抬头见墙上挂着一面记账的水牌。他联想到刚才掌柜有算盘不用却用口算,故意地试探着说:“掌柜,你把这笔账记在水牌上吧,免得等会算账出差。”掌柜苦笑说:“老哥,我斗大的字识不了二升,哪里还能记账呀?这水牌是俺小伙计用的,他不在……”崔吾卢一听正中下怀。于是说:“要不我给你代笔记上吧!怎么样?”肉掌柜连说:“那敢子好,其实嘛,不记也行,我看准了你是个君子……”崔吾卢不等掌柜说完摘下水牌拿起毛笔,唰地写上几行字,又挂到墙上,说声再见,便提着猪肉猪肝大摇大摆地溜之乎也。
回头再来说三义馆雅座上自斟自酌的“气煞狗”,从辰时饮到巳时,眼下已过午时,可说是滋滋润润酒足饭饱。惬意之余,忽然想起了卖豆秸的庄户孙,领着小孙子出去买东西该回来了。抬头往南窗一看,太阳已经正响。越想越不对,别的好说,可别把小孙子舍了。于是揉了揉太阳穴清了清头脑,决计先出去找孩子要紧。他离开座位,刚迈开腿,堂倌笑容可掬地拿着手巾把儿走来:“先生,这酒席的账……”“气煞狗”一听要账,心中猛然醒悟,酒也醒了。他预感到事情不妙,只好说:“是这么回事,是刚才那个卖豆秸的请我的客,应该是他付账,应该是……”堂倌不等“气煞狗”说完,连忙抢过话茬:“先生,俺们到哪里去找卖豆秸的?你老先付上账再说吧!”“气煞狗”一生当中从来没吃过亏,三天拣不着便宜就如同失盗一般,哪里肯打这笔冤枉账?他嬉皮笑脸地说:“我急着找孙子,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堂馆一听,再也沉不住气了,只见他把手巾把一扬,招呼一声立时围上了一群壮年汉子,连讽刺带挖苦,更有甚者有的推推搡搡,“气煞狗”一看大事不好,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得乖乖地付了酒账。
“气煞狗”出了三义馆到处找孙子,一直找到申时时候才发现小孙子坐在肉架子后的小板凳上吃花生米儿,他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走进肉架子里头领着孙子就要走。肉掌柜一见此人这等无理,连忙拉住了“气煞狗”那茼杆般的瘦胳膊。“你干什么的?要抢吗?”
“这孩子是我的,是我……”
“你的?”
“是我的小孙子!”
“是你的不要紧,拿来!”肉掌柜左手操刀,伸出了右手。
“什么呀!”
“钱!”
“钱?”
“对,二十四斤猪肉,一套猪肝,共合十三吊!”“是这么回事,今天早晨卖豆秸的庄户人……”“别废话,这孩子是押账的,不信你看看水牌上有账!”说罢摘下水牌来,掷给“气煞狗”。
“气煞狗”接过水牌,戴上老花镜一看,浑身软了,大瞪两眼说不出话来。你道这水牌上写的什么?原来是崔吾卢题的一首打油诗。
上面写道:
脚踏地,头顶天,
人生在世莫心偏。
明明是三八二十四,
你非说三八二十三,
你城里人鬼儿,
俺庄户人也不憨
我叫他爷爷顶着一席酒,
让他孙子顶着一套肝!
“气煞狗”看罢打油诗恍然大悟。心中暗想这叫木匠钉枷,自作自受,从今以后再也不敢欺侮庄户人了。没法子,只好回家拿了钱,赎回了孙子。
晚年崔吾卢领着妻子儿女重又搬回胶州城,儿子卢曾虽说是乡试得中,但崔吾卢想到父亲在北京候缺饿死的惨景,下决心不许儿子迷恋官场,让他改儒习医,治病救人造福乡里。他本人在门口挂起抱打不平的招牌,专门替庄户人写呈文打官司。
崔吾卢曾经改名卢吾,但因他的逸闻趣事成堆人们争相传颂,习惯了一时也改不过口来,至今在胶州高密一带提起“崔吾卢”“崔葫芦”“五驴子”可说是家喻户晓。
智斗“气煞狗”
阴历年底,崔吾卢挑了一担豆秸草,进城赶四、九大集。原来胶州有这么个规矩:每逢除夕煮饺子,既不能烧麦草,也不能烧秫秸,必须烧特定燃料——豆秸,理由是“大年五更烧豆秸,辈辈出秀才”。崔吾卢挑着这担豆秸,来到西关瓦草市,不等担子落地就成交了,于是他挑着草送到西南关大财主范二爷家中。
范二爷家中有个账先生,外号人称“密笆儿”,为人刻薄成性,真是个“雁过拔毛翎,水过地皮湿”的人物。他一看崔吾卢其貌不扬,旧搭包破棉袄外加一个脱了边的毡毛头,典型的“庄户孙”。称草时一百斤过成八十斤,算账时红木算盘一拨拉,口中念念有词:“三个大钱一斤,八十斤三八是个两吊三……”崔吾卢实在忍不住了,但还是强压心头怒火,微笑地说:“二爷,你算错了,应该是三八两吊四。”“密笆儿”听罢瞪着那牛肉包子眼硬说是三八两吊三,他贼喊捉贼,反而侮辱崔吾卢是“庄户孙不通理性”。
二人你争我吵落不了台。在账房门外有个老头儿,领着小孙子在账房门口坐着马踏子晒太阳,此人六十开外,瘦骨面,细高挑,身上的骨头比肉丰满,外号人称:“气煞狗”他生性“扶杆子不扶井绳”,嘴皮子“奉承溜逛敬”,肚子里“鬼怪奸赖坏”。他一听账先生跟崔吾卢吵起来了,就帮腔拉偏仗。只见他捋了捋两撇胡,慢腾腾地开了腔:“是这么回事呀!你们庄户人不读诗书,不懂城里头的规矩。不错,庄户人算账是三八二十四;可到了城里,就是三八二十三喽!唉!井里的蛤蟆没见天嘛!”崔吾卢刚要说话,“气煞狗”紧抢话茬:“人随王法草随风,这是孔圣人定下的规矩。”崔吾卢可怜他一把骨头,本来不想跟他斗,可他左一个“蛤蟆”,右一个“孔圣人”,不由得惹上了崔吾卢的火气。他咽了口唾沫,换上了一副憨厚的笑容,低头一看“气煞狗”那四五岁的小孙子,就想出了点子。
“先生说得对呀!俺庄户人不懂城里的规矩,多谢你老先生指点!”
“不必客气,快开草钱吧。”“气煞狗”示意“密笆儿”给崔吾卢开钱,他悠然自得地捋了捋两撇胡,与“密笆儿”分享着征服了庄户人的胜利喜悦。
话说崔吾卢算罢草账出得账房门,却在“气煞狗”的马踏子上实实落落地坐下来,把“气煞狗”的小孙子搂在怀里唱起了赞歌:“你看这天庭,你看这鼻梁骨,啧啧!天生的举人才子!”说罢,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好孩子,拿着吧,买块糖吃!”正在账房里闲坐的“气煞狗”听说是“钱”、“钱”的急忙走了出来,见崔吾卢正往孩子手里塞钱,小孙子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那“气煞狗”爷爷。
“叫您花钱怪不过意的,这怎么行呢?”他一见小孙子手里拿了不少的铜钱,对小孙子说:“快谢谢你庄户大爷”!一边说,一边替孙子接过铜钱,塞进自己的腰包里。
崔吾卢一见“气煞狗”这份子“下三烂”举动,心想“有门儿”,于是便进一步开展攻势。
“老先生!你老人家真是圣人,今天多亏你老人家指教俺才弄明白城里人‘三八二十三’的规矩。像您老人家这样的圣人,在乡下是根本找不到的,俺有心……”崔吾卢顺手摸了摸腰包。
“有话请讲,乡城里外是一家嘛。嘻嘻!”“俺有心请您到三义馆去坐坐,请您多讲讲城里的规矩,省得日后进城坐蜡”。
“好说,好说,唉,这事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好吧我就不客气了。”三言两语拍板成交,“气煞狗”随着崔吾卢直奔三义馆而来。
这三义馆是胶州有名的酒家,进得馆来,崔吾卢拣了一个雅座,让“气煞狗”坐在首席,跑堂的连忙递上手巾,霎时把四凉、八热外带两瓶老酒一齐端了上来。
这“气煞狗”本是贫穷的小市民出身,说实在的,进三义馆他还是第一次,看看八仙桌上的黄焖鸡,海参肘子,糖醋鲤鱼什么的,恨不得一整盘一整盘地往肚子里倒。他抢先动手,不客气地驴歘(chuá)狗捣地动了嘴。不多会“气煞狗”那蜡黄色的面颊上由微红变成红色,发音也逐渐用鼻子代替了嘴。
崔吾卢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吃酒。他眼瞅着“火色”已到便开了腔:“老先生,俺心里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说,有……有话就……咱爷俩不、不是外人。”显然,“气煞狗”嘴皮子有点不听使唤了。
“这样俊秀的孩子在乡下是难得见的。我有心拜他个干儿子,咱当门亲戚走动着。庄户人没稀罕东西,大白菜啦,长生果啦,土豆子,番瓜,茄子葱什么的有的是……”“好极了,好极了,小子,快叫干爹!”“气煞狗”巴不得有这么门仗义的亲戚。
“这干爹也不能白叫,你看这孩子的帽子,鞋,都旧了,眼看快过年了,我想领他出去逛逛,买点穿的,把孩子扎古扎古,头上脚下像个小少爷,我这当干爹的也体面!”
“中、中,你俩快去快回。”“气煞狗”巴不得崔吾卢快离开这儿,他可以尽情地饱餐一顿。
却说崔吾卢抱起孩子出了三义馆,过两条大街,越过小珠桥便是鱼市街。这鱼市街可热闹啦:卖鱼的、卖虾的、卖猪肉的都有。崔吾卢往一家肉架子一瞅,铁钩子上挂着一副挺新鲜的猪肝,估摸着足有十来斤。他进得店来,割上两刀礼肉,每刀十二斤,共合二十四斤,又买了一套猪肝,称了称九斤十二两,掌柜不会打算盘,顺口一念叨,共和十三吊二,甩零去稍掌柜说给十三吊就行。崔吾卢往怀里一摸,故意一怔,连说:“坏了,忘带钱了!”掌柜一听愣了:好不容易遇上这么个利市买卖儿,他又没带钱。散了这宗生意吧?舍不得。让他把肉拿走吧又怕受了骗。做生意的人心眼活,低头一看有了,何不让孩子留下做人质,让他回家取了钱来领孩子。肉掌柜很客气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吾卢。
其实掌柜这番心意,也早在崔吾卢意料之中,他没等肉掌柜说完就一口答应下来。
崔吾卢转身要走,猛抬头见墙上挂着一面记账的水牌。他联想到刚才掌柜有算盘不用却用口算,故意地试探着说:“掌柜,你把这笔账记在水牌上吧,免得等会算账出差。”掌柜苦笑说:“老哥,我斗大的字识不了二升,哪里还能记账呀?这水牌是俺小伙计用的,他不在……”崔吾卢一听正中下怀。于是说:“要不我给你代笔记上吧!怎么样?”肉掌柜连说:“那敢子好,其实嘛,不记也行,我看准了你是个君子……”崔吾卢不等掌柜说完摘下水牌拿起毛笔,唰地写上几行字,又挂到墙上,说声再见,便提着猪肉猪肝大摇大摆地溜之乎也。
回头再来说三义馆雅座上自斟自酌的“气煞狗”,从辰时饮到巳时,眼下已过午时,可说是滋滋润润酒足饭饱。惬意之余,忽然想起了卖豆秸的庄户孙,领着小孙子出去买东西该回来了。抬头往南窗一看,太阳已经正响。越想越不对,别的好说,可别把小孙子舍了。于是揉了揉太阳穴清了清头脑,决计先出去找孩子要紧。他离开座位,刚迈开腿,堂倌笑容可掬地拿着手巾把儿走来:“先生,这酒席的账……”“气煞狗”一听要账,心中猛然醒悟,酒也醒了。他预感到事情不妙,只好说:“是这么回事,是刚才那个卖豆秸的请我的客,应该是他付账,应该是……”堂倌不等“气煞狗”说完,连忙抢过话茬:“先生,俺们到哪里去找卖豆秸的?你老先付上账再说吧!”“气煞狗”一生当中从来没吃过亏,三天拣不着便宜就如同失盗一般,哪里肯打这笔冤枉账?他嬉皮笑脸地说:“我急着找孙子,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堂馆一听,再也沉不住气了,只见他把手巾把一扬,招呼一声立时围上了一群壮年汉子,连讽刺带挖苦,更有甚者有的推推搡搡,“气煞狗”一看大事不好,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得乖乖地付了酒账。
“气煞狗”出了三义馆到处找孙子,一直找到申时时候才发现小孙子坐在肉架子后的小板凳上吃花生米儿,他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走进肉架子里头领着孙子就要走。肉掌柜一见此人这等无理,连忙拉住了“气煞狗”那茼杆般的瘦胳膊。“你干什么的?要抢吗?”
“这孩子是我的,是我……”
“你的?”
“是我的小孙子!”
“是你的不要紧,拿来!”肉掌柜左手操刀,伸出了右手。
“什么呀!”
“钱!”
“钱?”
“对,二十四斤猪肉,一套猪肝,共合十三吊!”“是这么回事,今天早晨卖豆秸的庄户人……”“别废话,这孩子是押账的,不信你看看水牌上有账!”说罢摘下水牌来,掷给“气煞狗”。
“气煞狗”接过水牌,戴上老花镜一看,浑身软了,大瞪两眼说不出话来。你道这水牌上写的什么?原来是崔吾卢题的一首打油诗。
上面写道:
脚踏地,头顶天,
人生在世莫心偏。
明明是三八二十四,
你非说三八二十三,
你城里人鬼儿,
俺庄户人也不憨
我叫他爷爷顶着一席酒,
让他孙子顶着一套肝!
“气煞狗”看罢打油诗恍然大悟。心中暗想这叫木匠钉枷,自作自受,从今以后再也不敢欺侮庄户人了。没法子,只好回家拿了钱,赎回了孙子。
晚年崔吾卢领着妻子儿女重又搬回胶州城,儿子卢曾虽说是乡试得中,但崔吾卢想到父亲在北京候缺饿死的惨景,下决心不许儿子迷恋官场,让他改儒习医,治病救人造福乡里。他本人在门口挂起抱打不平的招牌,专门替庄户人写呈文打官司。
崔吾卢曾经改名卢吾,但因他的逸闻趣事成堆人们争相传颂,习惯了一时也改不过口来,至今在胶州高密一带提起“崔吾卢”“崔葫芦”“五驴子”可说是家喻户晓。
蔡铁原/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