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睡过上官婉儿、太平与安乐两公主,三朝宰相,死后玄宗念念不忘
发布时间:2025-09-08 10:55 浏览量:1
在盛唐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哪怕是个寻常百姓,茶余饭后谈起朝中大人物,总绕不开崔湜这个名字。别看如今世人大都只记得他风流的那一面,彼时的长安城,提起崔湜,不论是大街小巷的小买卖,还是宫廷里锦衣玉食的贵人,都免不了摇头咋舌。有人说他是“海王”棍子一打,惹得女人们争风吃醋;还有人一脸敬服,说这人天生一副好皮囊,家里又底蕴深厚,可算是老天爷赏饭吃。可惜啊,走到他这一辈,不只有人间的风流账,官场上的旧仇新怨,也一样算的明明白白。崔湜,凭啥能让唐玄宗这样的大人物,至死都记挂在心头?这里头的道道,可真不只是表面上一句“才华横溢”就能糊弄过去的。
话得从他的根底说起。这崔家,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富贵人家,大唐那会儿派头讲究门第,博陵崔氏,几百年下来,子弟遍布朝堂。就像咱们小时候羡慕某某同学“爷爷是村长”,放在长安,提起“崔家人”,哪怕独自一人走夜路都不用心慌,连乱兵都愿意让他三分。崔湜生在这样的家庭,说白了天生就背了个金饭碗出门。小时候家里学堂不缺,书就是为他准备的,手边的老师也都是有头有脸的清流。他很小就展露出过人的记忆力,听老人们讲史记,三遍就能背出来,茶坊坐到天黑,还能给邻家小妹讲一通风雅故事。没人怀疑,崔湜将来早晚要在仕途上搅点风雨。
除了生得讲究,崔湜这个人脑瓜子确实好使。传说他十来岁时,家里托人搞了个诗会,满堂京城才子轮流上场,结果这小崔一张嘴,诗句新颖、辞藻华美,连在场的王维都笑着摇头,说“崔家小儿,后生可畏”。不过,有人风光就有人酸,有几位跟他同龄的世家子弟背地里咬牙切齿,说他不过是家学渊源,沾了祖宗的光。可崔湜不服气,私底下在书房苦读将近一年,考了一篇骈文献给御史大夫褚无量。褚大夫看后直接夸嘴,“盛世需此才!”崔湜这才在京师名声大噪,真正靠自己闯了一回牌面。
说他“海王”,还真不是没来由的。可别光盯着上官婉儿,说起崔湜身边的故事,后宫、朝堂,连外藩使节都不乏他的“知己”粉丝。当初董氏贵妃生辰酒宴,各色文士都抢着抖机灵,鲜有人敢凑上前帮她斟酒,独有崔湜那天淡定自若,没说一句情话,却写了一阙新词,逗得董氏笑得合不拢嘴。从此不少宫里女眷暗中打探这个“崔学士”的消息,把他传得玄天玄地。其实崔湜心里门儿清,他懂得和这些权贵女子打交道并不是靠“风流倜傥”四个字,更多是知进退、会察言观色。比起流传最广的上官婉儿,他反倒更在意和魏国夫人之间那段渐进的友情——彼此互相欣赏、玩笑一两句,没露出半点痕迹,却能让坊间胡吹成一段佳话。
至于安乐公主嘛,那可又是另一番故事了。安乐生性放浪,身边侍从成群,偏就对崔湜有眼缘。公主出游时公然宣称“京畿之地,谁敢不识崔郎?”说实话,有一回差点因崔湜的私宴被父皇知晓,满城官员为他捏了一把汗。可崔湜仗着家世与胆魄,硬是柳暗花明,扮作侍女混出宫门。这样的胆量和眼色,唐朝众公子哥里,也找不出几个。安乐公主倒不是一个人痴情,崔湜更让太平公主看重的是他临事不惧、随机应变的本事。譬如当年左金吾卫查办一桩谋反案,崔湜明面上带人处理,暗里却早早通风报信,帮太平公主化解了一次危机。两人表面只是君臣之谊,这背后的人情往来,几十年后还被旧识们当做茶余谈资。
可人世风流,终归离不开权力的纠葛。崔湜仕途虽顺,成了巡查御史、吏部侍郎这样的肥缺,却未必就好做。官场上人情冷暖,比长安的风还难测。崔湜一度跟魏知古闹得不愉快。起初两人关系亲近,有好几次还一起给皇帝起草诏书;可后来魏知古觉得他风头太劲,专门挑他的毛病,在朝会上给了他一记暗枪。崔湜虽然嘴上不说,心底却记下了这笔账,等魏知古因小过调任河东,他立刻上书参了一本,把旧仇人牢牢钉在了仕途的十字路口。可见这“聪明劲儿”,有时是双刃剑。
那些年崔湜在吏部做事,的确闹过不小的事端。他上任第四天,曾公开承诺要清理冗员、整肃风气,却暗中和常乐侯勾结,把一份关键的迁调名单卖给外戚,大把银子换官帽。风声传来,满朝议论,却没人敢把崔湜怎么样。老百姓在茶楼里说笑,说这种人“坏得有脑子”,偏偏还有贵人罩着,谁敢惹?说来也怪,他这种投机取巧的本事,反倒让一些刚进门的后进觉得“这才叫有手段”。如今看来,搅得一池春水浑浊不堪。
这些年里,他三姓为臣,人前人后换了好几拨靠山。有段时间魏王太子和睦,他便在太子府出入自如;等太子失宠,崔湜拍拍屁股,和新崛起的河东王称兄道弟。有人笑他“像乱世浮萍随势起伏”;可其实,崔湜大约是认清了世道,就像他曾私下说过:“世事如棋,落子无悔。”但这种能屈能伸,终究还是留下了疤。有忠臣看不惯,曾在朝堂公开斥责他“忘恩负义”,弄得早朝上一片哗然。崔湜虽嘴皮子溜,却也镇不住梁国公这样敢说真话的老臣。
后来大事不妙,说崔湜参与密谋要拿唐玄宗下手,起初没人相信。可案子查到最后,官府连夜入宅查抄,家眷四散,连旧日朋友都避而不及。崔湜被赐死那天,满城一时静悄悄的,旧识里有人悄悄感慨,“再强的人,终也难逃这一劫。”令人意外的是,唐玄宗明明处理得果决,私下里却曾对内侍感叹:“他若不走歪路,终能成大业。”有传说宫里还悄悄保留了一幅崔湜早年画卷,偶尔有人看见,便嘀咕两句:荣华背后,谁不是一步险棋?
想起他的一生,有风流、也有算计,有贵人提挈、也有人背后下刀子。他在大唐留下的名声,一半靠家里的金字招牌,一半靠自己灵巧的头脑,剩下的,则是无人言说的风云际遇。这样的崔湜到底值不值得后人唏嘘?当时多少人只记得他的好皮囊,却没洞察那颗百转千回、终究无法安放的心。有时候我想,倘若换作你我这样的小人物,是不是也会被权力的引力牵着鼻子走,到最后连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弄不清了。
咱老话说得好,世上聪明人吃亏的多,还是糊涂人过得安稳?崔湜这样在美色、权力、才华之间跳舞的人生,只怕看热闹的人多,真能交心的没几个。谁又知道,唐玄宗夜深时,会不会偶尔梦到,那些年同路人里唯一一个敢把风流与危险搅合在一起的崔湜呢?还是说,世间的“海王”,总要付出点什么,才叫做真正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