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获悉台儿庄大捷,高歌一首七律,悲喜交加,令人回味无穷

发布时间:2025-08-12 07:42  浏览量:4

抗战的烽火让万里山河在炮火中震颤,当北平的城门轰然落锁,南京的街巷血流成河,绝望就像铅色阴云,笼罩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头。那时的神州大地太需要一声响亮的呐喊,更呼唤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

台儿庄的枪声,就是从焦土中炸响。没有精良的武器,却有攥紧的拳头;没有退路可走,便把血肉筑成防线。当捷报传来,哭喊声和欢呼声混在一起,那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是对倒下身躯深深的怀念。

如今硝烟散尽,可是那些迎着炮火冲锋的背影,却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后人怀念这些烈士,不只因为赢得了一场胜利,更在于他们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下面一起读诗:

台儿庄大捷喜赋

现当代 · 孔凡章

整衣东向礼云麾,今日真成喜极悲。

百战哀兵贱生死,千秋名将系安危。

群情共快横磨剑,众口新留堕泪碑。

国有长城檀道济,江淮胡马敢重窥?

说起孔凡章,或许朋友们并不了解,不过提起著名的围棋女国手孔祥明,很多人却是耳熟能详。孔凡章就是孔祥明的父亲,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喜欢钻研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后,青年孔凡章目睹国土沦丧,于是便投身救亡运动。

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孔凡章不得已辗转西南,他以笔为刃,用旧体诗记录了时代阵痛。他的诗词兼具沉郁与激昂,并将个人情感融入民族命运,这首诗就体现出这种风格,也承载着一位普通书生对民族生存的焦灼与希望。

诗的大意是:

整理衣冠、遥望东方,向着战旗行着拜祭之礼。这场胜利真是令人欣喜之极,反而又生出悲戚。历经百战的哀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永垂千秋的名将,身系国家的安危存续。

利剑出鞘,群情激奋,众人交口称颂,并为牺牲者立起堕泪的丰碑。如今国家有了如檀道济那样的良将,也就构筑了一道坚固的万里长城;江淮一带的胡骑豺狼,怎敢再次觊觎?

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时,诗人正客居后方。他听闻捷报,既悲战士之殇,又喜民族之兴,于是挥笔写下这首七律。当时刚经历了淞沪会战的惨烈、以及南京大屠杀的血色,国民士气跌至谷底,亡国之论更是甚嚣尘上。

台儿庄战役之前的抗战,是一段浸透血泪的大溃败。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在三个月内就攻陷了北平、天津,后来又占领上海,南京也相继沦陷。日军沿着津浦线南北对进,企图打通华北与华东战场,会师徐州,进而威胁武汉。日军不可战胜的阴影笼罩全国,民众在绝望中挣扎,国家已退无可退,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开篇表达出诗人的郑重和欣喜,整理衣冠,遥望东方“云麾”,既是对胜利的致敬,也是对逝者的默哀。“喜极悲”三字,道尽了战争的残酷。胜利的喜悦,永远伴随着无法弥补的伤痛。这种悲喜交织,正是对战争清醒的认知,而非盲目的欢庆。

台儿庄战役之前,日军矶谷师团、坂垣师团孤军冒进,直扑鲁南要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抓住战机,以第二集团军死守台儿庄核心阵地,第二十军团迂回侧击,历经半个月的血战,最终歼敌万余,终于收复了台儿庄。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超一场战役本身。台儿庄之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次大规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提升了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老舍也曾在《抗战文艺》中感慨:台儿庄的枪声,不是军事的终点,而是民心的起点。

颔联将视角投向军民群体,“哀兵”一词化用《老子》中的哀兵必胜,既指中国军队在屡败后的隐忍与奋起,也暗含对士兵“贱生死”的痛惜。他们并非不惧死亡,而是将民族存亡置于个人之上。

名将”二字,则表达出从古至今,永远是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脊梁,支撑着国家的危局。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无数将士用血肉铺就的道路,他们的名字将与山河同存。

颈联转向社会反响与历史记忆,“横磨剑”喻指蓄势已久的战斗力,“群情共快”传达出民众压抑后的释放。“堕泪碑”化用西晋羊祜的典故(百姓为纪念羊祜而立碑,见者落泪),将胜利的狂欢拉回对逝者的缅怀,既歌颂了抗争的力量,又铭记了沉重的代价。

这场战役中也涌现出令人崇敬的名将,王铭章池峰城就是台儿庄核心阵地的守护者。当日军攻破台儿庄北门时,与中国军队展开巷战,双方逐屋争夺,尸体堆叠至与墙齐平。池峰城率部死守核心街区,甚至组织决死队夜袭日军,用大刀与手榴弹夺回失守据点,其部伤亡大半仍未后退。

为了阻止日军南下,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部死守台儿庄的外围滕县,在没有援兵和重武器的情况下,激战三日,城破后仍率残部巷战,最终中弹殉国,可谓死重泰山、名垂千古。正是滕县保卫战,为台儿庄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结尾以典故收束,尽显民族自信。檀道济是南朝宋名将,他自比“万里长城”,有力地抵御了外敌入侵。诗人以这位先贤喻指抗日将领,不仅是对抗战将士的肯定,更传递出一种信念。只要有这样的“长城”在,日军便不敢觊觎江淮。这种自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军民团结、精神不屈的深刻认知。

才子获悉台儿庄大捷,高歌一首七律,悲喜交加,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承载着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的沉思,胜利的喜悦里藏着多少未冷的尸骨?欢庆的锣鼓中是否忘了战争的残酷?

真正的胜利,不仅是战场的收复,更是对牺牲的铭记、对未来的担当。正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墙上的铭文所言: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永不重复战争;我们缅怀先烈,是为了让精神永远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