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回忆:《杜鹃山》排练时,只要他一到场,效果立马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5-08-09 21:43  浏览量:2

1943 年,杨春霞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对越剧的热爱,为她开启了戏曲世界的大门。从小,杨春霞就常随父母出入上海的各大戏园子,在越剧的优美旋律中,一颗戏曲的种子在她心底悄然种下。1954 年,11 岁的杨春霞偶然得知上海戏曲学校正在招生,征得父母同意后,她和同学一同报名参考。这次考试,成为了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京剧艺术自此与她紧密相连。

1955 年,杨春霞成功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起初学习昆剧旦角,得到了朱传茗、方传芸等名师的悉心传授。在昆曲的学习中,她逐渐掌握了细腻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游园惊梦》的温婉氛围与《春香闹学》的活泼场景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表演功底 。1959 年,由于老师暂时离开,杨春霞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她改学京剧,拜入言慧珠、杨畹农门下。

1961 年,杨春霞以优异的成绩从戏曲学校毕业,随后进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同年 10 月 1 日,她参加了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实验剧团建团公演,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同年 12 月,杨春霞随剧团赴香港演出,她主演的《白蛇传》《杨门女将》两台大戏和一连串折子戏,连演连满 39 场,在香港引起了巨大轰动。她的精彩表演让港岛观众为之倾倒,被赞誉为 “10 大金牌”,而 “昆大班” 整个集体也从此成为剧坛的传奇。此时的杨春霞,初出茅庐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在戏曲界崭露头角。

1964 年,杨春霞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法国、意大利等欧洲 6 国,主演《拾玉镯》《凤还巢》。在国外,她用精湛的技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在当地华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京剧。这一时期,杨春霞在传统剧目的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成为了戏曲界备受瞩目的新星 。

1971 年,对于杨春霞来说,是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彼时,“运动” 的浪潮仍在翻涌,她已许久未曾登上那令她魂牵梦绕的舞台。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调令,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静。

一天,正在家中睡午觉的杨春霞,突然被剧团领导叫去,通知她前往北京京剧团报到,但领导却未告知她具体任务。怀揣着忐忑与好奇,杨春霞来到了北京,这才得知,在八个样板戏之外,文化部决定再排一部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而她被选中主演女一号 “党代表柯湘”。原来,周恩来总理在考虑柯湘人选时,想到了上海青年京剧团的杨春霞,特地提名她参加剧组 。这一消息让杨春霞既惊喜又感动,她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承载着总理的信任,决心全力以赴演好这部戏 。

但摆在杨春霞面前的,是重重困难。首先是普通话问题,她自幼在上海长大,上海方言的口音在说普通话时尤为明显,而剧中大量的念白需要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这成为了她塑造角色的第一道难关。为了纠正发音,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找来普通话教材,逐字逐句地练习,还常常含着石子练习发音,即便舌头磨出了泡,满嘴血丝,也未曾停下。晚上,当同屋的人都已入睡,她还站在窗前,对着夜色一遍遍地念着台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其次是气质的转变。以往,杨春霞多饰演才子佳人式的角色,如温婉的白素贞、娇俏的春香等,而柯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现代女英雄,两者之间的气质差距极大。最初排练时,她念到 “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 这样的台词时,常引得旁人忍俊不禁,这让她备受打击。但她没有气馁,为了让自己更贴近角色,她深入研究柯湘的人物性格和成长背景,阅读了大量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了解共产党在农民武装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 。她还前往井冈山和南方农村体验生活,与当地的农民和老革命家交流,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力求从内到外展现出柯湘的英雄气概。

再者,柯湘这个角色的戏份极重,从开场到结束,每场都有大量的念白、成套的唱段,还有武打动作,这对杨春霞的体力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为了能完美诠释角色,她没日没夜地琢磨唱腔和动作。在排练厅里,她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膝盖一次次磕伤,腿肿得像馒头,却依然咬牙坚持。“乱云飞” 唱段是全剧的难点,连续的高音和复杂的动作要求极高,她为了练好这段,反复练习,甚至练到嗓子嘶哑 。

在排练过程中,剧组实行全封闭管理,全体演职人员每天吃住在团部,不准外出,也不准回家探亲。排练厅门口有人把守,防止外人旁观,保密工作极为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春霞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她不仅熟读自己的台词,还将其他角色的台词也背得滚瓜烂熟,以便更好地把握剧情和人物关系。

“《杜鹃山》排练时,只要于会泳一到场,效果立马不一样!” 作为剧中女主角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亲身经历了这部样板戏从打磨到成型的全过程,而她口中的于会泳,正是《杜鹃山》音乐设计的核心人物,也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少数能将艺术专业素养与创作实践深度结合的音乐人。

1970 年,杨春霞从上海京剧院被选中出演《杜鹃山》中的柯湘,这个角色成为她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但在最初的排练阶段,剧组却陷入了瓶颈。作为一部全新创作的现代京剧,《杜鹃山》需要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既要保留京剧的韵味,又要通过音乐和表演展现革命英雄的精神风貌。当时的排练现场,演员们对唱腔的处理、乐队的配合常常存在分歧,有时一个唱段反复排练数周仍达不到理想效果。杨春霞曾坦言:“柯湘的唱段既要体现革命者的刚毅,又要保留青衣唱腔的婉转,分寸极难把握,我们常常在排练场争论不休。”

这种僵局,直到于会泳介入后才被打破。于会泳出身音乐世家,精通民族音乐与西洋乐理,曾参与《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多部样板戏的音乐设计。他对京剧唱腔的结构、乐队的编排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融合。杨春霞回忆道:“于会泳一来,不急于说话,先坐在排练场角落听完整段排练,然后拿起谱子逐句分析。他能准确指出哪个音符的力度不对,哪个唱腔的情感表达不到位,甚至能听出乐队配器中细微的不协调。”

在《杜鹃山》的经典唱段《乱云飞》中,柯湘面对革命困境时的内心独白,原本设计的唱腔较为平缓,难以体现人物复杂的情感波动。于会泳到场后,提出了 “唱腔要跟着人物心境走” 的理念。他亲自修改乐谱,在 “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 这句唱词中,加入了西洋音乐中的转调技巧,将传统二黄导板与垛板结合,通过旋律的起伏模拟风云变幻的意境。杨春霞说:“他让我唱到‘洒热血,求解放’时,用高派老生的立音技法处理,突破了传统青衣的音域限制,那种革命者的豪情一下子就出来了。”

于会泳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唱腔设计上,更渗透在对整体艺术呈现的把控中。当时的样板戏创作强调 “三突出” 原则,但于会泳却坚持 “艺术规律不能丢”。在排练柯湘与雷刚初次见面的对手戏时,乐队原本设计的伴奏过于激昂,于会泳当即提出修改:“革命同志相见,有激动更有信任,音乐要柔中带刚,用竹笛和二胡铺垫情感,而不是一味用铜管乐器造势。” 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控,让演员们茅塞顿开。杨春霞记得,有一次排练到深夜,大家对一个动作的配乐始终不满意,于会泳直接走到乐队中,拿起京胡示范指法,“他拉的那段过门,既符合京剧的韵味,又暗合人物的心理节奏,我们瞬间就找到了表演的感觉。”

于会泳的指导还打破了传统京剧 “演员中心” 的模式,强调 “唱、念、做、打与乐队融为一体”。在《杜鹃山》的武打场面中,他要求乐队根据演员的动作节奏调整鼓点,让 “开打” 与 “配乐” 严丝合缝。杨春霞说:“以前排练武戏,演员只顾自己的动作,乐队按固定节奏演奏,常常出现脱节。于会泳让我们反复磨合,直到每个亮相、每个翻身都有对应的音符支撑,舞台效果立刻变得紧凑有力。”

《杜鹃山》作为样板戏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其音乐设计至今仍被戏曲界研究借鉴。而杨春霞的回忆,也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背景如何,真正的艺术突破,永远离不开专业精神的支撑。于会泳在《杜鹃山》创作中的作用,或许正如杨春霞所说:“他让我们明白,好的艺术不是喊口号,而是用精准的技巧传递真挚的情感,这一点,至今仍值得文艺工作者思考。”

1973 年,《杜鹃山》的公演,无疑是中国文艺界的一场盛事。这部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舞台上,杨春霞饰演的柯湘光彩照人,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带着柯湘的灵魂,将这位党代表的坚定、智慧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随着《杜鹃山》的成功,杨春霞的名字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她的剧照、宣传画挂满了大街小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她的 “柯湘头” 发型,更是成为了时尚的象征,被无数年轻人模仿。人们对她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因为她所塑造的柯湘这一角色,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然而,《杜鹃山》的成功,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人认为,《杜鹃山》是 “样板戏” 的代表作品,是 “十年” 文化的产物,它的创作和传播,是当时宣传的需要,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 。他们指出,“样板戏” 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强调政治主题,忽视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作品显得过于刻板和单调。而且,“样板戏” 的推广,是通过 “罢黜百家” 的专制手段实现的,这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另一些人则认为,《杜鹃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水准的作品,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因素,更是因为其本身的艺术魅力 。他们认为,《杜鹃山》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音乐唱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以京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剧中的音乐,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京剧的元素和现代音乐的技法,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像 “家住安源”“乱云飞” 等经典唱段,旋律优美,歌词深情,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

对于这些争议,杨春霞有着自己的看法。她在《我与现代京剧》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杜鹃山》剧组的经历,称这部剧让她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她认为,《杜鹃山》是一部 “植根于人民的艺术精品”,它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她强调,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她塑造出了柯湘这一经典角色 。

沉寂与转型

沉寂的岁月,并未磨灭杨春霞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突破自我、摆脱样板戏标签的决心。1979 年,杨春霞调到中国京剧院,正式复出,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京剧《望江亭》。当她再次登上舞台,那熟悉的灯光与观众的掌声,让她百感交集。台下观众热情的呼喊,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她多年来因遭受质疑而冰冷的心,也让她看到了观众对她的期待 。

为了能在传统剧目中展现出更高的艺术水准,杨春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她深知自己在传统剧目上的不足,于是开始疯狂地 “补课”。她每天早早起床,练习基本功,压腿、下腰、跑圆场,一招一式都毫不含糊,尽管身体因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而酸痛不已,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她还四处寻找名师,虚心请教,学习传统剧目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精髓。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她都反复琢磨,力求做到精准到位。

在这段转型的日子里,杨春霞的家庭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丈夫林鑫涛不仅在生活上对她关怀备至,还在艺术上与她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每当杨春霞在排练中遇到困难,林鑫涛总是耐心地倾听她的烦恼,为她出谋划策 。儿子林晨也十分懂事,他理解母亲对京剧的热爱和追求,总是默默地支持着她。在家庭的温暖港湾中,杨春霞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加坚定地朝着艺术转型的目标前进。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外界的质疑声如影随形,一些人认为她只是凭借《杜鹃山》走红,对传统剧目的理解和演绎不够深入,难以与那些资深的传统派演员相比。面对这些质疑,杨春霞没有退缩,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回应。她不断地挑战自己,尝试出演不同类型的传统剧目,如《凤还巢》《游园惊梦》《四郎探母》等 。在每一部剧中,她都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展现出自己对传统剧目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在演出《凤还巢》时,杨春霞为了更好地诠释程雪娥这一角色,仔细研究了剧本和人物性格。她从程雪娥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入手,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为了使表演更加生动,她还借鉴了一些其他剧种的表演手法,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在表演过程中,她注重与其他演员的配合,通过细腻的表演和默契的协作,将《凤还巢》的故事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演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表演 。

除了传统剧目,杨春霞还积极参与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和演出。她在《王昭君》《锦车使节》等剧中的精彩表现,展现了她在艺术创新方面的勇气和才华。在这些剧目中,她大胆尝试新的表演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传统京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在《王昭君》中,她通过独特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将王昭君的哀怨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杨春霞逐渐找到了自己在传统剧目中的定位,也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她的演出不仅场场爆满,还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一些评论家认为,她的表演既有传统京剧的韵味,又有现代演员的创新精神,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的成功转型,也为其他受到样板戏影响的演员树立了榜样,让他们看到了突破自我、重新崛起的希望 。

多元探索

1986 年,杨春霞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机遇与挑战 —— 参演电视剧《西游记》,饰演白骨精一角。当时,《西游记》剧组在选角时遇到了难题,白骨精这个角色集妖艳、邪恶与智慧于一身,既要具备精湛的演技,又要有独特的气质,导演杨洁寻觅许久,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杨春霞 。

起初,杨春霞对出演白骨精十分犹豫。彼时,她在京剧界已颇具声名,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突然出演这样一个反面角色,她担心会影响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甚至对未来的演艺事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当时观众很容易将角色代入现实生活,她害怕因此遭受非议 。但杨洁导演对她再三劝说,详细阐述了白骨精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认为她的演技和气质非常适合这个角色,能够将白骨精的魅力与邪恶完美展现。最终,杨春霞被说服,决定挑战这个全新的角色。

为了演好白骨精,杨春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仔细研读原著,深入剖析白骨精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白骨精是一个修炼多年的妖精,她狡猾、狠毒,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择手段,但同时,她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和悲哀。杨春霞从这些角度出发,努力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力求将白骨精演绎得更加立体、真实 。

在表演上,杨春霞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戏曲功底。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经过精心设计,充满了韵味。她的出场,身姿轻盈,眼神中透露出的狡黠与贪婪,让人不寒而栗;她与孙悟空的对手戏,更是精彩绝伦,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和不甘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 “三打白骨精” 的经典情节中,她的三次变身,一次比一次惊艳,又一次比一次邪恶,将白骨精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心中 。

然而,让杨春霞没想到的是,《西游记》播出后,她饰演的白骨精虽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观众们对她的表演太过投入,以至于将对白骨精的厌恶情绪转移到了她身上。走在大街上,常常有人对她指指点点,甚至还有人当面指责她 “太坏了” 。这些无端的指责让杨春霞感到十分委屈,她觉得自己只是在用心演戏,却要承受这样的误解 。

尽管这段经历给杨春霞带来了诸多困扰,但不可否认的是,她饰演的白骨精成为了《西游记》中的经典形象之一,也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她。这次影视尝试,虽然充满了波折,但也为她的艺术生涯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让她在京剧表演之外,展现了自己在影视表演领域的才华和潜力 。

退居幕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春霞逐渐减少了舞台演出,但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戏曲传承工作中。她深知,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和发扬 。

杨春霞收徒传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和艺术技巧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戏曲人才。她的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专业戏曲院校的学生,有的是京剧爱好者,无论背景如何,杨春霞都一视同仁,耐心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她会从最基础的唱腔、身段开始教起,一个音一个音地纠正,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直到学生们掌握为止。

她还经常举办京剧讲座,走进校园、社区、文化场馆等地,向广大群众普及京剧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在讲座中,她不仅讲解京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表演形式等基础知识,还会现场表演一些经典唱段,让观众亲身感受京剧的魅力 。她会邀请观众上台互动,教他们简单的京剧动作和唱腔,让他们亲身体验京剧的乐趣。许多观众在听完她的讲座后,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学习京剧 。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杨春霞非常注重对传统剧目的传承。她认为,传统剧目是京剧的根基,只有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剧目,才能真正掌握京剧的艺术精髓 。她会带着学生们深入研究经典剧目,从剧本分析、人物塑造、唱腔设计到舞台表演,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指导。她鼓励学生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和观众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和演绎,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

除了教学和讲座,杨春霞还积极参与京剧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她经常与其他京剧艺术家、学者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艺术见解和经验。她还参与编写京剧教材、录制教学视频,为京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资源 。她的这些努力,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