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当年她带30多名演员定居美国,生活凄惨,又想回国捞金
发布时间:2025-07-15 22:36 浏览量:1
文|祁言
她曾是梅兰芳亲口夸赞的“天之骄女”,被国家捧在手心的国宝级京剧名角,红遍大江南北的民族骄傲,然而,1988年,齐淑芳带着整个青年团赴美演出后,却集体“消失”了。
一夜之间,她从为国争光的英雄,变成了人人唾骂的“叛徒”,可美国生活却和她想象的截然不同,她和团队很快就混不下去了,趁机又想回国捞金。
可在观众眼中,齐淑芳早已是一个“叛徒”,等她回到国内,想要继续演出的时候,迎来的只有一片骂声,无奈之下,齐淑芳带着团队再次返回美国。
那么,被骂“叛徒”的齐淑芳如今怎样?她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988年,一个国宝级的京剧名角,带着整个青年团,在美国演出后集体“消失”了。一夜之间,她从为国争光的英雄,变成了人人唾骂的“叛徒”。
齐淑芳的起点,高得令人嫉妒,她生在梨园世家,血液里就流淌着戏,虽然正式学戏不算早,但那股子天分藏不住。
人家要练一年的基本功,她几个月就拿下,一招一式,有模有样,更难得的是,她身上有股狠劲儿,每天天不亮,当别人还在梦里时,她已经吊好了嗓子,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
天赋加苦功,等于一日千里,她很快就在上海市戏曲学校脱颖而出,成了最耀眼的那颗星,就连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都亲口夸赞她。
六十年代,齐淑芳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杨门女将》里的穆桂英,《白蛇传》里的白素贞,一个个经典角色让她红遍大江南北,她不只是在国内火,更是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
当她第一次率团踏上欧洲的土地,整个西方世界都为这个来自东方的艺术感到震撼,巴黎、慕尼黑的剧院里,过道上都挤满了人,站票都被抢购一空。
当她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地亮相时,台下金发碧眼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谢幕十几次,掌声依然不息。
那个晚上,“齐淑芳”这个名字,随着中国京剧的首次远征,刻在了欧洲的艺术殿堂上,那时候的她,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骄傲。
时间来到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出国热”像一股暗流,在无数人心中涌动,美国在当时许多人眼里,是一个遍地黄金、充满机遇的梦幻国度。
这一年,齐淑芳再次担当重任,率领三十多人的青年京剧团赴美巡演,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为国争光的例行公事。
然而,谁也没想到,巡演的大幕落下之后,齐淑芳和她的团队,没有登上返回中国的飞机,他们集体选择了留在美国,而这一留,就是石破天惊。
消息传回国内,整个文艺界都炸了锅,一个前程似锦、被国家捧在手心里的艺术家,怎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人们想不通,也无法接受。
一夜之间,赞美变成了唾骂,英雄沦为了“叛徒”,她的丈夫,京剧团的编导,在国内苦苦等待,他原以为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分别,却不料成了永诀。
之后,舆论的洪流将她彻底淹没,昔日的光环,碎得片甲不留,但留在美国的齐淑芳,很快就尝到了现实的残酷。
京剧,这门在故土被奉为国粹的艺术,在西方观众眼里,不过是一种新奇但难懂的表演,演出机会寥寥无几,收入更是微薄得可怜。
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像两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曾经在舞台上扮演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艺术家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奢望。
巨大的落差让团队人心涣散,成员们受不了这种苦,陆续离开,各奔东西,为了活下去,这位昔日的“角儿”不得不彻底放下身段,开始为生活奔波。
在美国的落魄,和国内潮水般的掌声形成了无比讽刺的对比,那一刻,她口中的“美国梦”,或许已经碎了一地。
齐淑芳骨子里的那股狠劲,在绝境中再次被激发了出来,她没有被现实击垮,她心里憋着一口气,非要在这片土地上,为自己,也为京剧争回一席之地。
命运的转折,在她遇到华裔商人黄博文后悄然降临,黄博文被她的执着打动,不仅解决了团队的燃眉之急,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她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演出机会。
起初,她们只能在美国一些偏远的乡镇社区表演,但凭借着扎实到骨子里的童子功和对艺术的虔诚,她们的表演总能征服观众,口碑就这么一点点地传开了。
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齐淑芳的舞台越来越大,她白手起家,在美国正式成立了“齐淑芳京剧团”,甚至吸引了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拜师学艺。
一时之间,齐淑芳在美国名声大噪,团队演出一场接一场,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这样的辉煌并没有维持多久,京剧毕竟是中国瑰宝,对于美国人来说,仅仅只能算是一种才艺。
齐淑芳想要靠一己之力,将京剧在美国发扬光大,确实是不太容易,他们团队的演出,也只爆火了一段时间,等到热度过去后,他们的名气再次下滑。
有网友拍摄了齐淑芳团队的演出视频,她在视频中自信大方的演出,现场有许多老外观众,而当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和她在国内备受喜欢,形成鲜明对比。
从这就能看出,齐淑芳名气大不如前,可想而知她在美国的生活有多么凄惨了,但齐淑芳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从她选择定居美国,在观众心中就已经是“叛逃”了。
2011年,在离开故土二十多年后,齐淑芳回来了,这次回国参加演出,再次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镜头,她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要把京剧在美国传播。
她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并非背叛,而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传播京剧,如果留在中国,她可能也只是“万千艺人中的其中之一”,虽然也能衣食无忧,但那不是她想要的。
在美国,她能白手起家,让成千上万的西方人认识并爱上了京剧,这个意义和贡献,比留在国内要大得多,所以,她觉得自己定居美国,是用另一种方式报了国。
这番言论,像一颗火星丢进了舆论的干草堆,网友的愤怒被瞬间点燃,很多人认为,齐淑芳的话太冠冕堂皇,明明是自己想去美国,却偏偏打着“传播文化”的旗号。
如果真是为了传播文化,齐淑芳为何偏偏选择了美国,怎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当年“美国梦”沸沸扬扬,多少名人都选择了移民海外,在观众看来,齐淑芳只是其中一个“叛徒”而已。
也是因为这样,当齐淑芳回国演出的时候,网友们纷纷认为,她这是想要回国捞金,各种骂声层出不穷,至今也还有网友在评论区中留言,称她为“叛国者”
齐淑芳的故事,就这样卡在了历史的缝隙里,她究竟是传播文化的功臣,还是一个背弃故土的利己主义者?或许,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但她的选择,却像一面棱角分明的镜子,照出了在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之间,那道最复杂、也最难解的裂痕。
时代的浪潮总会卷走一些人,也会留下一些故事,齐淑芳的经历让人唏嘘,从国宝级京剧名角到被骂“叛徒”,再到美国生活的起起落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复杂性。
曾经的掌声和鲜花,终究抵不过一个决定带来的永久烙印,异国他乡的漂泊,让原本闪耀的艺术之星黯然失色,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女”,最终成为一个争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