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琼瑶早43年,他才是言情小说鼻祖!三妻十三娃却没人骂他渣男
发布时间:2025-07-31 00:16 浏览量:1
1967年,一个写了120多部小说的老作家,在北京病逝,走得悄无声息。
那年,他72岁。
写作这件事,他已经放下十几年了,不是不想写,是病了,写不动了。
但直到他走,外头很多人还在等他的书。
他那些曾被抢着连载的小说,散落在民国的街头报馆里,如今成了泛黄的回忆。
可你要说中国言情小说的鼻祖,很多人第一反应却是琼瑶。
琼瑶当然厉害,但她自己都说:“我的启蒙老师是张恨水。”
是的,张恨水这个名字,今天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过,但你如果读过《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你一定会对他有所耳闻。
他比琼瑶早出道四十多年,作品字数是琼瑶的三倍,他一边写小说养活三房太太十三个孩子,一边打麻将一边写稿,每天能写上万字,从不改稿,直接上报。
更神奇的是,这么多情的人,却没被时代骂“渣男”。
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在安徽潜山,小时候是个练家子,家里祖上是当过清军参将的武官,父亲会骑马耍枪,人送外号“小张飞”。
但这个孩子偏偏文气十足。
张恨水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西厢记》,迷上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读得多了,也开始写点东西,没想到这一写,就是一辈子。
不过,命运没给他一个顺利开局。
十九岁那年,父亲和祖父接连去世,他本来要出国留学的计划泡了汤,只能辍学回家。
母亲一看儿子成天在家郁郁寡欢,干脆给他找了个媳妇,说是长得漂亮,知书达理。
张恨水一听也就信了,谁知道新婚那晚,掀开盖头,他整个人都懵了。
不是那个他以为要娶的姑娘。
据说是妹妹长得好看,结果被“调包”成了姐姐,长得不好看,还不识字,连名字都叫“大毛”。
他忍了,他把她的名字改成“文淑”,试图培养感情,但两人实在聊不来,也过不到一起去。那会儿的婚姻,说白了就是拜个堂、吃顿饭就算成了,不能退货。他只好离家出走。
没人知道他那时候是不是恨这个婚姻。但他很快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张恨水,取自“人生长恨水长东”。
张恨水写小说,最早是在报纸上连载,那时候人们爱看通俗故事,他便写才子佳人、官场商战、市井风俗,一写就火。
他最高纪录,是同时连载七部长篇小说。
有人问他不怕搞混吗?他笑笑说:“你自己的孩子,会搞混吗?”
这些小说不只是他生活的收入来源,更成了他的“孩子”,一个个养在字里行间。
1920年代,他已经是北平文坛的顶流,写一篇连载小说,可以带动报纸销量,有人专门买报,就为看他的更新。
靠着这支笔,他成了大户人家,住七进大院,养活三房太太、十三个孩子,还有一位老母亲。
但也正是因为他写得多、赚得多,才有可能同时维持三段关系。
第一位是原配徐文淑,虽说没感情,但他没休妻,一直让她住在家中,吃穿不缺,后半辈子也算衣食无忧。
第二位,是他在北京救济院“赎”回来的姑娘,原名招娣,被他改名胡秋霞。他亲手教她认字、读诗,后来成了他的创作伴侣,还为他生了几个孩子。
第三位,是舞台剧上认识的学生周淑云,比他小20岁,他为她改名“周南”,文艺又好听,是他的红颜知己。
她才是他真正的灵魂知己,两人爱京剧、谈文学、写对联,还能合唱一段《游园惊梦》。
三个女人,没有一个告他“渣”。不是她们不委屈,而是张恨水,从未对谁弃之不顾。
他给她们钱、房、孩子、体面,还用尽心思照顾情绪。三房之间,虽各自为营,但没有一个闹到街上去。
这就是那个时代爱情的奇特模样:讲感情,也讲责任。
很多人一看张恨水写言情,以为他只是个情种,其实不然。
抗战爆发后,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写战时杂文。
《虎贲万岁》《潜山血》《热血之花》……这些都是他鼓舞民心的作品。他在报纸上公开抨击日本军国主义,说:“中国不会亡,只要我们还有笔!”
他把一家人送回老家,自己留在重庆,办报、写文、演剧,用笔做刀枪。
在那个子弹横飞的时代,他用爱情故事,给人留一口喘息的空间;也用抗战小说,给人一线民族的希望。
他不是避世者,而是记录者。
他说过一句话:“人都要活着,但不能只为吃喝而活。我的笔,是给这个时代留点温情的。”
张恨水后来的日子,并不富裕。
1948年,他因脑溢血中风,从此失去写作能力,家里也开始变得拮据。
他想把积蓄换成黄金存起来,但没想到被信任的朋友卷款而逃,几十年的家底,一朝打水漂。
不久后,他最爱的妻子周南查出乳腺癌,三年后病逝;原配徐文淑也在老家病重,子女送去的钱才几百元。
他坐在周南的坟前,一坐就是半天,写了上百首悼亡诗,说“我写了这么多故事,最后却换不来她活着陪我”。
1967年,他走了,没有惊动太多人。
但那一年,他的小说还在连载,他的故事,还在影响后来无数写爱情的人。
琼瑶说:“我最早的灵感,就来自张恨水。”
张恨水这辈子,写了爱情,也活在爱情里。
他说:“我不是李商隐,也不是琼瑶。但我想让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子里,看到一点点人情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