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题匾、抗日烈士入祠… 垫江奎星阁为何能成 “旧八景”?
发布时间:2025-07-29 18:14 浏览量:1
“垫江旧定八景”之
奎笔点溪
光绪《垫江县志》卷一“舆地志三”记载:“旧定八景:圣泉烹茶、奎笔点溪、冠山积雪、天马行空、群龟入汉、凤山仙勒、双箭文峰、罗王古洞。”“奎笔点溪”,成为“垫江旧定八景”之一。
旧时垫江县城西门为大有门,大有门外就是桂溪河,桂溪河上有桥名凌云桥。在大有门对面、桂溪河畔的一个小山坡上(现在的土产公司宿舍位置),有一座飞檐翘角的楼房,就是奎星阁(奎星,也作魁星)。
清光绪年间垫江县城图,红色方框处为奎星楼。来源:光绪《垫江县志》。
奎星阁,是古时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奎)星而建。读书人拜奎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垫江县城的奎星阁修建于明代,清代曾有几次修缮。楼呈八面形,楼高七层20余米,供奉28星宿中的“魁(奎)星”。楼内有木质楼梯,每层皆彩绘雕栏。
底层中间神台泥塑有魁(奎)神像一尊,神台高1米余,神像高4米。魁(奎)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
魁(奎)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魁星造像。图片来源:《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 年的广汉》。
相传,县城北门外虎山(今县医院后山)太凶恶,于是在明代,人们就在桂溪河边修建了奎星阁,以镇住虎山。因此,魁(奎)神像一手执笔、一手拿斗,呈与虎对峙的形象。
奎星阁耸立于桂溪河边,高出附近的建筑。夕阳西下时,奎星阁便倒映桂溪河水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被文人墨客誉为“奎笔点溪”,成为“垫江旧定八景”之一。
如今,在奎星阁旧址还残存有一块石匾,匾上刻有“奎星阁。道光癸巳岁,五月中浣”等字。道光癸巳年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据说此匾为清代八大才子之一的李惺所题。
李惺所题“奎星阁”石匾。图片来源:梁欢《垫江县城老地名》。
李惺(公元1785-1864年),字伯子、号西沤,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生于四川东道直隶忠州垫江县,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里、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
当年,县里重修奎星阁,李西沤题写了奎星阁石质横匾。他还为奎星阁题写过一副对联,流传至今:
一支彩笔与天通,摇摇星斗;
万丈高楼从地起,步步云梯。
清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萧秀棠(垫江人),曾登临奎星阁,写下诗歌《登奎星阁》:
危楼压岭倍崔嵬,
凭眺时间四望开。
水意萦迂抱郭去,
山形委折入城来。
临溪有寺藏深树,
筑室何人数举杯。
拟拓垣墙妥坡老,
谁将花竹试先载。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曾修缮奎星阁,并在阁内新建了忠烈祠,供奉垫江籍抗日烈士。
二十世纪70年代,奎星阁被拆除。目前原址只剩下“奎星阁”那块石质横匾。(汤涛)
注:本文参考了黎美剑的《黎美剑说垫江》、梁欢的《垫江县城老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