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正读懂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你就知道怎样与这个世界相处
发布时间:2025-07-23 22:20 浏览量:1
最近重读了一下《滕王阁序》。
读完之后,感到非常绝望,王勃即兴发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我已经三十多了,我发现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可读着读着,读到的是一种坦然,恰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读了《滕王阁序》后说:
读之可以忘忧。
初读时,觉得王勃是天赐的作家,老天爷赏饭吃,整篇文章,才华都溢出来了。
有人统计过,一篇《滕王阁序》,就有三十多个成语,这样的才华,怪不得就连韩愈那样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的人,都另眼相待。
再读时,突然明白,人和这世间,许多事情不过是相互成就,相互路过,彼此欣赏罢了,因此,当你试图去占有什么,其实就已经落了下层了。
01
《滕王阁序》的传奇,实际上就是王勃的传奇。
横空出世,耀眼灿烂。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一个被书香气浸满的家庭,这个家庭,善产才子。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著名的学者和大儒,叔祖王绩,是著名的诗人。
王勃的父亲,也是进士及第,饱读诗书。
再说王勃,特得老天恩宠,生来就长着一个天才的脑袋。
我六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去学校都要被父母拿棍子赶着去,王勃六岁的时候,便可赋诗作文。
我们这些人,九岁的时候,还在学认字,王勃九岁的时候,已经通读文史经典,撰写了一本《指暇》,字数不多,也就十卷而已。
他是别人眼中的天才,神童。
他也不负天才神童之名,14岁的时候,他上书当朝宰相,针砭时弊: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宰相看了惊呼:此神童也。
宰相欣赏,上表举荐,王勃成了当朝最年轻的公务员,前途无量。
王勃也不是‘仲永’之流,随时间泯然众人。
公元666年,王勃16岁,好朋友前去四川上任,送别时,王勃大笔一挥,写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你能想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通达的句子,竟出自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之手?
人有年龄,可才华却没有年龄,不分老少。
然而,对王勃来说,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序幕。
02
此时的王勃,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朝散郎。
可谓前程似锦,这还不够,他经人介绍,又成了沛王府的修撰,深得沛王赏识。
然而,带着年少的轻狂,他很想表现自己,沛王和英王斗鸡,他写了一篇才华横溢的《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
他写得才华都要溢出纸面了。
这篇文章,传到了唐高宗手中,斗鸡还如此冠冕堂皇,高宗大怒:
“勃为皇子侍读,不规其勉力读书,反整日飞鹰走狗,还写什么斗鸡檄文,实荒唐之至!”
事实上,也是王勃的文字,让唐高宗敏感地联想到了皇位之争。
大好前途,毁于一篇文章。
王勃却很悲愤,他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却事与愿违,他悲愤地写: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聪明早慧如王勃,也没有搞清楚他和这世界的关系。
失意的王勃,离开了长安,在蜀中漫游。
公元672年,二十多岁的王勃,再次回到长安,有人想要任用他,可王勃一想到多年前的事情,对文官之职心有余悸,他就写文推辞,结果反而触怒了想要任用他的人。
“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不想当文官,但王勃也要吃饭,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成了参军。
然而,恃才傲物的王勃,在为人处世上根本就是一个“小白”,他到处得罪人,最后又干了一些蠢事,直接被弄进了监狱。
王勃成了杀人犯,按罪当诛。
可是,命运的过山车快速转动,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重获自由。
人这一辈子,其实都在处理我们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处理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只有懂得怎么处理这些关系,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变好。
03
重获自由的王勃,已无心仕途。
他安静著书,硕果累累。
此前,父亲受到王勃的牵连,被贬去遥远的交趾县。
王勃决定,前去看望父亲,这本是一次极为寻常的探亲之旅,却不想王勃成就了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公元675年,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
彼时,阎都督因为重修滕王阁,广邀天下文人雅士,齐聚滕王阁。
王勃也在其中。
事实上,阎都督是想借这场文会,为他的女婿扬才名,他早已让女婿提前准备,写好了文章。
文会开始,他现场出题,大家临场发挥。
其实,参加文会的很多人,都知道这场文会的真正用意,所谓临场作赋,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因此,大家都很懂事,也很谦虚。
可是,王勃却不管,他大手一挥:让我来。
他本就是才子,早就文章惊世,写文,是他的长项。
可是做人,却是王勃的短板,他不知道一个文会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猫腻。
眼见王勃如此不识好歹,阎都督脸色一沉,直接找个借口离开了,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他也好奇王勃到底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就让手下看着,时刻来报。
王勃大笔一挥,开篇就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阎都督一看,陈词滥调,不足为奇。
接下来王勃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都督一看,也没什么太新奇的。
接下来,下人不断来报,阎都督脸色越看越凝重: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看到后面,直接被王勃的才华吸引了。
王勃继续写: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等到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都督惊为天人。
《滕王阁序》的传奇也就此拉开。
04
《滕王阁序》的前面,王勃都是在写景。
一眼望去,天地浩瀚,王勃继续写: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天地无穷无尽,世界辽阔无边,从来不以个人的得失为念,对这个天地来说,人间的名利,得失,都无所谓。
因此,王勃笔锋一转,直接说: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人生得失,从来不是个人能够强求的。
长安繁华,可站远了看,也不过是一个点,和整个世界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又何况是生活在长安城中的一个人呢?
想他王勃,才名惊世,可是依然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困难重重的人生里,王勃感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大家偶然相逢,不过都是他乡之客罢了。
因为各种机缘机遇,在这人间相聚,终了时,也不得不各自离开。
这世界繁华,可我们终究只是过客而已。
因此,过客当有过客的从容啊。
这就是我们和这世界的关系。
若是客人反客为主,那就难免会有诸多烦恼,什么也不属于我们,我们也只是偶然路过罢了。
05
人生天地之间,忽然而已。
每个人生活在这天地之间,个人得失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却都多有不顺。
冯唐能征善战,却也敌不过时间。
李广建立了无数战功,却依然不得封侯。
贾谊才华横溢,却仍然屈居长沙,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
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并不是当时的政治不够昌明。
这些都是命运,君子能够了解时机,通达的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命运。
人生易老,但我们的心却可以不老,怎能因为年老白头而改变自己的内心呢?
人生多难,遇到穷困,我们的意志应当更加坚定,怎能因为贫穷而丢掉自己的远大志向?
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一切从现在开始,都为时不晚。
我,王勃,身份卑微,一介书生。
已到弱冠之年,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如今,我抛弃了功名,不远万里去到父亲身边。
最后,王勃说: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他今日来到这滕王阁,在这里写文章,感觉是才华得到了赏识,就像伯牙遇到了子期,那就弹奏一曲又何妨。
其实,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
人在失意的时候,总会想到命运的不公,可是,这世间事与愿违的事情,又那么多。
很多时候,想要就能得到,是幸运。
想要却得不到,是人生的常态。
人学会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其实就是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的失败。
人生种种,都是体验。
06
在最后,王勃客套了一番。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有幸在这里和大家相聚,临别之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就看在座的各位了。
最后,王勃还写了一首诗。
关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还有一个传奇。
王勃写完这首诗,特意少写了一个“空”字,大家都沉浸于王勃的才华,等到发现少了一个字的时候,王勃已经离开了。
大家相互猜测,纷纷往里面填字,可是怎么填,感觉都不好。
最后,只能派人追上王勃,想问问到底是什么字,得知来意,王勃让人伸出手,他将少写的字写在那人手掌上。
王勃还特意叮嘱,到了之后,方可打开手掌,中途不可随意看,否则字就飞了。
那人照做,回去之后,他像王勃说的那样,在众人面前摊开手掌,大家一看,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少的,竟是一个“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
人生几度变幻,可长江无穷无尽,一直在流淌。
人和这世界的关系,也正是这样,许多人来了,许多人走了,人们来来往往,可这世界,始终日出日落。
人就是这世界的过客。
当过客有了自己的从容,接受自己过客的身份,不卑不亢,对东道主也有了基本的尊重,或许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坦然和平静。
07
一篇《滕王阁序》,将王勃的人生,推上了巅峰。
这篇文章传到唐高宗手里,高宗也是赞赏不已,还打算重新让王勃入朝为官。
可是,此时的王勃,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了。
据说,他是溺水而亡。
他像一颗星,在这个世间闪耀了二十七年,最后,一下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的耀眼的痕迹。
人这一生,不过是与外在发生些关系,与自己发生些关系,和世界相处,也和自己相处,等到哪一天与这一切的缘分尽了,我们便悄然离去,从这个世界消失,而曾经我们所看过的那个世界,依然不停地运转。
王勃恰逢盛会,路经滕王阁,他看了滕王阁的繁华似锦,看了滕王阁的盛况非凡,可这一切,都是滕王阁,而围观的人,看到什么,都不过是自己所看到的而已。
我们与这世界,也不过如此。
我们路过万物,万物穿过我们,在我们心中留下一点痕迹,却从来不属于我们,谁要是想要从外在抓住点什么,占有一点什么,那他人生的烦恼也就开始了。
事实上,人一辈子,只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人生就好了。
第一,和自己的关系。
人这一辈子,都在和自己相处,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就是学会和自己做朋友,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也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
第二,和外界的关系。
人若能坦然接受外在事物的来去,安时处顺,拿这世间之路,好像也就平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与外在的这个世界,总是不能和平相处,不是你想占有我,就是我想占有你。
这样的关系,让人很难受。
可实际上,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只是过客,有些东西路过我们,在我们的生命里停留一阵,那就是我们与它的缘分。
缘分尽了,大家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