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写出_咏鹅_的骆宾王,长大后过得如何?结局让人很意外

发布时间:2025-07-07 19:05  浏览量:1

往昔,江南某地,七岁的骆宾王才情出众,凭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句让众人惊叹不已,从那以后,他的神童之名远近皆知。

此后,骆宾王凭借卓越的文学才能,跻身初唐四杰之列,学者胡应麟称赞他们“为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开了先河”。不过,这位极具天赋之人,一生却命运多舛。

少年时期便声名远扬的骆宾王,原本能够闻名于世,然而,命运仿佛早就在他前行的道路上布满了曲折。

在官场这片浑浊的泥潭里,他凭借自身才华遭人妒忌,陷入了毫无缘由的诬陷与艰难处境。被指控“行为不检点”“参与赌场械斗”,骆宾王不仅声誉受损,还在政治的漩涡里没了容身之所。这位才情出众的放浪才子,便开始浪迹江湖,四处飘零。

所幸的是,在历经众多困难后,骆宾王结识了道王李元庆。

李元庆品性刚正,敬重有才能之人,乐于给予庇护。骆宾王因此在道王府里寻得了些许安慰,尽管只是个九品录事,却能够暂且躲开官场的勾心斗角。他在道王府的那段日子,虽说平淡,却也是他人生中少有的顺遂阶段。

但美好的时光未能长久,道王离世,骆宾王再度开启了漂泊之旅。他打算远离尘世的纷扰,回到家乡,做一个闲适的文人。在兖州的山水里,骆宾王沉浸于诗词歌赋,怎料命运又一次把他拖入了纷争。

唐高宗李治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之际,当地百姓渴望参与这一盛大典礼,便恳请骆宾王撰写《请陪封禅表》。骆宾王经过一番审慎思考后,最终落笔成文,文章辞藻华美,内涵深刻。这篇文章赢得了武则天的高度赞誉,唐高宗也因此任命他担任太常寺奉礼郎一职。

于官场之中,骆宾王始终秉持刚正不阿的品性。身为御史台侍御史,他敢于检举百官,不惧权贵。但这般正直,却给他带来了新的灾祸。他因直言无隐再度遭人诬陷而入狱,在牢狱里,他的苦闷与坚守化为了千古名作《在狱咏蝉》。

最终,经过众人一番努力,骆宾王得以获释。但命运的波折并未就此终结。唐高宗离世后,武则天开始执掌大权,骆宾王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

公元684年,即光宅元年,徐敬业发起一场起义,旨在反对武则天。骆宾王身为徐敬业的幕僚,撰写了广为人知的《讨武氏檄》,对武则天的行径予以严厉斥责。

武则天看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之语时,仅仅付之一笑;然而,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大为震惊,还向身旁的大臣打听这文章是谁撰写的。

当有人回应表示是骆宾王所创作时,武则天极为不悦地讲道:“这是宰相的失职,骆宾王具备这般的才华,怎能够让他漂泊在外而无法施展抱负呢?”

对于他最终的结局,史书的记载存在差异。有的称他被乱军杀害,有的讲他出家为僧。不管怎样,他在诗文方面的才情以及充满起伏的人生,成了后世流传的美谈。唐中宗即位后,也把他的诗文汇编成集,以此来凸显他的才华。

骆宾王的整个人生,是才华和命运的交融。他可能是上天眷顾之人,却也被命运所捉弄。他的事迹,不只是文学领域的一段传奇,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切映照,显示出哪怕是最为璀璨的才华,也难以躲过世间的无常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