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宴上作《滕王阁序》,阎都督当众大笑,深夜却抄文稿加急送京

发布时间:2025-11-18 10:29  浏览量:1

高宗上元二年,南昌滕王阁。

一场为盛世添彩的重阳雅宴,却因一位年轻才子的意外之举,掀起惊涛骇浪。

当王勃提笔,挥洒《滕王阁序》的绝世华章时,高坐首位的都督阎伯屿,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大笑。

这笑声,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才子傲骨与世俗偏见的重重迷雾。

宾客哗然,王勃心凉。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夜深人静之时,那份被都督嘲笑的文稿,竟被他命人连夜抄写,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01

初唐的余晖,洒落在南昌城头。

这一年,是大唐高宗李治统治下的上元二年。

天下承平日久,文风鼎盛,才子辈出。

而我,王勃,便是这群才子中的一员。

我是"初唐四杰"之一,年少成名,文采斐然。

然而,年少轻狂,也曾让我吃尽苦头。

一篇《檄英王鸡》的玩笑文章,却引来高宗皇帝的震怒,险些身陷囹圄,最终被贬为交趾令。

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奇耻大辱。

我从长安的繁华,跌落到偏远的蛮荒之地。

然而,才华是无法被禁锢的。

即便身处困境,我的笔端依然能流淌出瑰丽的辞藻,我的胸中依然澎湃着报国无门的愤懑。

这一次,我由交趾返回探亲,途经南昌。

适逢重阳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滕王阁,前朝所建,巍峨壮丽,素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都督宴请的,是各路文人雅士、地方名流,场面之盛大,前所未有。

我虽然身负罪名,但毕竟是"四杰"之一,名声在外,也收到了请柬。

我带着一丝好奇,一丝不甘,也带着对天下才子的惺惺相惜,踏入了滕王阁。

宴会之上,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都督阎伯屿,一位老谋深算的官场宿将,高坐主位,满面红光。

他今日设宴,除了应景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为他那才华平庸的女婿吴子章造势。

吴子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酸腐气,却深得阎都督的喜爱。

阎都督早早便吩咐他,为今日的宴会准备一篇华丽的《滕王阁序》,好在众宾客面前大显身手,为自己挣些名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逐渐热烈。

阎都督清了清嗓子,笑吟吟地看向众宾客:"今日佳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滕王阁上,临江而立,美景如画。本都督今日设宴,本意是想与诸位共赏秋色,一醉方休。奈何佳景当前,若无佳篇传颂,岂不遗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文人雅士,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不如,请诸位才子为滕王阁作一篇序,以记盛事,传扬千古。谁若能写出一番好文章,本都督重重有赏!"

众宾客闻言,皆心领神会。

阎都督此举,分明是给女婿吴子章铺路。

大家你推我让,纷纷谦逊,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

"吴公子文采斐然,不如由吴公子先来抛砖引玉?"

"是啊,吴公子才思敏捷,定能写出锦绣文章。"

一时间,恭维之声不绝于耳。

吴子章被捧得飘飘然,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他假意推辞一番,便准备起身,拿起笔墨,当众挥毫。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却在众人的恭维声中,显得格外突兀。

"都督盛情相邀,王勃不才,愿试一试。"

霎时间,宴会厅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

02

我王勃,二十岁不到,却已名满天下。

"名满天下"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年少轻狂"的标签。

我曾因《檄英王鸡》一文,获罪贬谪,前途蒙尘。

如今,在众人刻意奉承阎都督女婿的场合,我竟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这在许多宾客看来,无异于不知天高地厚,自取其辱。

阎都督脸上原本和蔼的笑容,微微一僵。

他显然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竟然会有人如此不识趣,敢于抢他女婿的风头。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在我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审视,在衡量。

"哦?原来是王文学。"阎都督的语气波澜不惊,听不出喜怒,"王文学既然有此雅兴,那便请便。"

他表面上客气,但言语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淡。

旁边的吴子章,更是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他原本以为,今日的滕王阁宴会,是他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王勃。

我没有理会吴子章的眼神,也没有理会宾客们或疑惑或看好戏的目光。

我只是对着阎都督拱了拱手,便走向早就准备好的笔墨纸砚。

负责笔墨的仆役,显然也没料到会是这样的局面。

他迟疑了一下,看了看阎都督。

阎都督微微颔首,示意他照办。

仆役恭敬地铺开上好的宣纸,研好了墨。

我拿起笔,笔走龙蛇,丝毫没有迟疑。

众宾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这王勃,果然年少轻狂,竟敢不给吴公子面子。"

"是啊,阎都督分明是为女婿设宴,他这般出头,岂不是扫了都督的兴致?"

"此子才华是有的,但就是不懂人情世故,难怪会被贬谪。"

也有少数宾客,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他们知道王勃的才华,也期待着他能带来一篇不同凡响的佳作。

我没有理会周围的议论声,我的心神,早已完全沉浸在眼前的纸笔之中。

滕王阁的美景,眼前的秋水长天,心中的块垒,仿佛都在此刻化作笔下的墨迹,喷薄而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文章开头,便气势恢宏,直入主题,寥寥数语,便将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历史背景,勾勒得淋漓尽致。

宾客们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屏息凝神,聆听着我抑扬顿挫的朗诵。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句一出,全场宾客的脸色,便由最初的疑惑,转变为惊艳。

这等气魄,这等用典,绝非寻常文人所能及。

阎都督原本略显紧绷的脸色,也在这时,微微一动。

他看向我的目光,多了一丝深意。

03

我的笔尖在宣纸上飞舞,墨迹淋漓,一气呵成。

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跳跃着,组合着,最终汇聚成一股磅礴的气势,向在场的每一位宾客袭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我朗声念出,声音清朗,带着少年特有的朝气与自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当这句千古名句脱口而出时,滕王阁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许多宾客激动得几乎要站起身来,他们脸上写满了震惊与赞叹。

这等绝妙的对仗,这等浑然天成的意境,简直是神来之笔!

他们从未想过,有人能将滕王阁的景色,描绘得如此富有诗意,如此摄人心魄。

连一旁的吴子章,脸色也变得煞白。

他呆呆地看着我笔下流淌出的文字,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知道,自己精心准备的那篇序文,在我这篇旷世杰作面前,简直如同萤火与皓月争辉,不值一提。

阎都督的表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他的眼神从最初的审视、不悦,变成了惊讶、赞叹,但很快,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从他眼底一闪而过。

我没有停顿,继续挥毫。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文章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我将自己的抱负,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巧妙地融入到对秋日景色的描绘之中。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念到此处,我的声音略微低沉,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这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写我王勃自己?

年少轻狂,获罪贬谪,前途渺茫,如同冯唐李广一般,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

然而,我并没有沉溺于悲伤。

我的文章,依然昂扬向上,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句,仿佛是我在向命运的呐喊,是我对自我才华的坚信。

即便是身处逆境,我王勃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这等豁达之境,令在场所有宾客为之动容。

他们看向我的目光,已经从最初的轻视和疑惑,变成了由衷的敬佩。

当文章的最后一笔落下,我将笔轻轻放下,长舒一口气。

一时间,滕王阁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沉浸在我所营造出的磅礴意境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吴子章的脸色,已经变得惨白如纸。

他知道,自己完了。

他今日所有的风头,都被我王勃一个人抢走了。

而阎都督,他高坐主位,目光在我与那篇序文之间来回扫视。

他的表情,由最初的惊讶、赞叹,最终凝固成了一种复杂难言的神色。

接着,在众人屏息以待,等待着都督的评判之时,一个突兀的声音,在寂静的滕王阁内骤然响起。

"哈哈哈哈……"

阎都督,竟然当众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大笑!

这笑声,是那般响亮,那般突兀,那般刺耳,仿佛要将滕王阁的屋顶都掀翻一般。

04

阎都督的笑声,如同一道惊雷,在滕王阁内炸响。

所有宾客都愣住了。

他们面面相觑,不明白都督为何会突然发笑。

这笑声中,似乎带着嘲讽,带着不屑,但又隐隐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我心头一凉。

我以为我的才华,能让这位位高权重的都督另眼相看。

却没想到,最终换来的,竟是这般毫不掩饰的嘲笑。

难道我的才华,在我获罪贬谪的身份面前,就这般不值一提吗?

我紧紧地握住拳头,强压下心中的不甘和愤怒。

我努力保持着镇定,对着阎都督拱手行礼:"都督……可是王勃所作,有何不妥之处?"

阎都督的笑声渐歇,他端起酒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在我脸上扫过,带着一种玩味,一种深沉。

"不妥?哈哈,岂止不妥,简直是……"他拖长了声调,让所有宾客都提心吊胆,"简直是……"

他再次顿住,目光扫过在座的宾客,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最终评判。

吴子章更是满脸期待,希望都督能借机将我贬得一文不值。

"简直是……惊为天人!"

阎都督猛地一拍桌子,发出一声响亮的赞叹!

这下,轮到所有宾客愣住了。

他们本以为都督会批判我年少轻狂,不识大体,却没想到他竟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王文学,老夫今日算是开了眼界了!"阎都督站起身,走到我面前,亲自拿起那篇序文,仔细地端详起来。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喜与震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等妙句,此等意境,老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王文学真乃神童也!"

他这番话,如同惊涛骇浪,将所有宾客都震得目瞪口呆。

我原本冰凉的心,渐渐升起一丝暖意。

我看向阎都督,眼中充满了疑惑。

他之前的嘲笑,究竟是何意?

"都督谬赞,王勃愧不敢当。"我谦逊地说道。

"愧不敢当?非也非也!"阎都督摆了摆手,脸上露出由衷的欣赏,"老夫刚才之笑,并非是嘲笑王文学。而是感慨!感慨啊!"

他再次叹息一声,目光扫过在座的宾客,最终落在吴子章身上。

吴子章此刻脸色发青,额头冷汗直冒,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夫本欲让女婿在此作序,为他博些声名。却没想到,王文学竟能写出这般旷世之作!"阎都督说到这里,脸上竟流露出一丝无奈,"老夫之笑,乃是笑我女婿,才疏学浅,当众出丑。更是笑这天下文人,在王文学面前,皆如萤火之光,不敢与皓月争辉啊!"

这番话,既解释了他的笑声,又将我捧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同时又不着痕迹地贬低了吴子章和在座的许多文人。

不得不说,这番言辞,尽显官场老手的高明之处。

宾客们这才恍然大悟。

他们纷纷看向我,眼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与赞叹。

"王文学果然名不虚传!"

"此等佳作,足以流芳百世!"

一时间,赞美之声如潮水般涌来。

我的心中,虽然对阎都督刚才的笑声仍有不解,但至少,我的才华得到了认可,我的作品得到了肯定。

宴会的气氛,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众宾客纷纷向我敬酒,恭贺我作出了这篇绝世名篇。

我举杯回敬,心中五味杂陈。

今日之行,有惊无险。

我的才华,终于得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阎都督那诡异的笑容,以及他那深邃莫测的眼神,却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他究竟是真心赞叹,还是另有深意?

这场宴会,远远没有结束。

05

宴会一直持续到夜色深沉,宾客们才带着对《滕王阁序》的震撼与对王勃才华的敬佩,纷纷散去。

我,王勃,在众人的恭维与赞叹声中,显得有些恍惚。

我知道,今日之作,必将名动天下,再次为我赢得无上的声名。

然而,阎都督那一声突兀的大笑,以及他之后那番看似解释却又语带双关的话语,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他为何先笑?

那笑声中,真的只有感慨和无奈吗?

我总觉得,在那声笑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作为一个久经官场的老手,为何会如此不顾及他女婿的颜面,甚至不惜当众让其难堪?

我带着满心的疑惑,回到了下榻的客栈。

夜已深,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的才华,固然得到了认可,但官场的复杂,人心的莫测,依然让我感到一丝不安。

而此刻,在都督府深处。

阎伯屿屏退了左右,独自坐在书房中,他的面前,赫然摆放着我刚刚写下的《滕王阁序》的文稿。

烛光摇曳,映照在他那张老脸上。

宴会上的那份豪爽与张扬,此刻已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虑,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拿起文稿,仔细地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品读起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他轻声念着,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赞叹。

当他念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精光四射,低声自语道:"妙!绝妙!此等佳句,真乃神来之笔!这王勃,果然是天才!"

然而,当他读到"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时,他的脸色却渐渐凝重起来。

他知道,这王勃是在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这其中,蕴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对命运的抗争。

念完这句,阎都督的眼睛微微眯起,瞳孔深处,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芒。

他缓缓放下文稿,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王勃啊王勃,你空有绝世之才,却不知官场险恶。"他自言自语道,"这篇序文,若传到长安,传到圣上耳中,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圣上爱才,却更忌讳臣子‘怨怼’。"

他深知高宗皇帝的心思。

他欣赏才华,却更看重臣子的忠诚和恭顺。

王勃的才华,固然惊艳,但文章中流露出的那份"怨气",却可能再次引来杀身之祸。

阎都督的目光,落在桌案上的毛笔和宣纸上。

他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忽然起身,快步走到书桌前,铺开一张空白的宣纸,拿起笔,却并非是准备作画或写字。

他从怀中掏出一面令牌,轻轻敲了敲桌角。

立刻,一名身穿夜行衣的精瘦男子,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书房内。

"去,备好快马。派府中最精干的抄写匠,连夜将这篇《滕王阁序》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务必誊写得工整漂亮。然后,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阎都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决绝。

"都督,京城来回千里,八百里加急,耗费巨大,恐怕……"精瘦男子迟疑了一下。

"不惜一切代价!"阎都督厉声喝道,他的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这篇序文,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长安!而且,务必让它,以最完美无缺的姿态,呈现在圣上面前!"

他指了指文稿中的几处,语气深沉地吩咐道:"在呈递之时,务必要强调,此序是王勃在滕王阁宴会上,当众挥毫,一气呵成。更要强调,老夫当时,因被其才华震慑,故而情不自禁,当众大笑。这笑,是惊,是叹,是喜,而非讥讽!"

精瘦男子领命,身形一闪,便消失在夜色之中。

阎都督再次坐回椅上,他拿起那篇序文,轻轻摩挲着,眼中复杂的光芒渐渐收敛,最终化为一片深邃。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浩瀚的夜空。

"王勃啊王勃,老夫今日助你一臂之力。能否翻身,便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他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大笑,看似是对王勃的嘲讽,实则是他精心策划的一场布局!

一场为王勃,也为他自己,所布下的惊天之局!

06

夜色如墨,南昌都督府内灯火通明。

数名抄写匠被紧急召集,他们秉烛夜书,将《滕王阁序》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

他们的笔端,带着对绝世文采的敬畏,更带着对阎都督雷厉风行命令的恐惧。

他们知道,这篇文稿,即将承载着某种非同寻常的使命,飞速奔向遥远的长安。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刺破夜幕。

两名骑着快马的精瘦男子,已从南昌城门疾驰而出,马蹄声如急促的鼓点,在黎明前的寂静中,划破长空。

他们的怀中,紧紧揣着那几份誊写工整的《滕王阁序》文稿,以及阎都督的亲笔书信。

这封信,并非寻常的公文。

它饱含着阎都督精心设计的言辞。

信中,他首先极力褒扬王勃的旷世才华,用"文采斐然,惊为天人"等词语,将《滕王阁序》捧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

接着,他详述了宴会当天,王勃如何一气呵成,当众挥毫的场景,并着重解释了自己那一声"大笑"的缘由。

他强调,那笑声,实是因被王勃的才华所震撼,情不自禁发出的由衷赞叹,是对天才横溢的惊叹,而非任何讥讽之意。

更重要的是,阎都督在信中,巧妙地为王勃"开脱"

他指出,王勃虽曾获罪贬谪,但其才华不容埋没,此番《滕王阁序》足以证明其心怀大志,并非因获罪而心生怨怼。

他甚至暗中暗示,朝廷若能网开一面,给王勃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定能为大唐再添一员栋梁之才。

这份信函,字字珠玑,句句用心,既表达了对王勃的惜才之情,又展现了阎都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治远见,更巧妙地避免了触怒龙颜,为王勃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数日后,那份加急文稿,带着南昌的秋风,抵达了长安。

它在宦官的层层转递下,最终呈送到了大唐高宗皇帝的御案之上。

高宗皇帝李治,虽然晚年多病,但对于文学艺术,他素来有着敏锐的鉴赏力。

当他看到那篇墨迹未干的《滕王阁序》时,他起初只是随意扫了一眼。

然而,当他的目光触及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等绝世佳句时,他猛地坐直了身子,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越读越惊,越读越喜。

当他读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他不禁拍案叫绝:"此子之志,可嘉!可嘉!"

然而,当他继续读下去,看到"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时,他的脸色却渐渐沉了下来。

他知道,这王勃是在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怨愤。

高宗皇帝放下文稿,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当年王勃因《檄英王鸡》一文而获罪的往事。

他本以为,经过贬谪的磨砺,这小子应该收敛了锋芒,学会了谨言慎行。

却没想到,他的文章,依然是这般傲气凌人,甚至暗含"怨怼"

这时,一旁的宦官将阎都督的亲笔书信呈上。

高宗皇帝拆开信件,一目十行地读完。

阎都督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宴会当天,王勃如何当众挥毫,一气呵成,以及自己因被其才华震撼而发出"大笑"的缘由。

他更是极力为王勃辩解,称其文章中的"怨气",并非是对朝廷的不满,而是少年才子"壮志难酬"的普遍情感,望圣上明察。

高宗皇帝看完信,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他反复咀嚼着阎都督信中的每一个字眼,又对比着《滕王阁序》的原文。

他开始明白,阎都督那一声"大笑",实则暗藏深意。

这不仅是对王勃才华的赞叹,更是对高宗皇帝的一种"提醒"——提醒他,王勃的才华不应被埋没,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中可能存在的"怨怼"之情。

高宗皇帝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是一个明君,他懂得惜才,更懂得权衡。

他知道,大唐的盛世,需要这样的才子来增添光彩。

而阎都督,这位老谋深算的都督,不仅看清了王勃的才华,更看清了帝王的心思。

"阎伯屿啊阎伯屿,你这老狐狸!"高宗皇帝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你既为王勃做了垫脚石,也为自己挣得了声名。"

最终,高宗皇帝下达了一道特殊的旨意。

他没有直接召见王勃回京,也没有立即为他平反。

他只是将《滕王阁序》敕令抄录,广为流传,并将其收录于皇宫秘档,称其为"天下第一佳作"

同时,他密旨阎都督,对他"识人有方,举荐得力"予以口头褒奖,并暗示其"日后多加关注地方人才"

这道旨意,虽然没有直接改变王勃的仕途,但却赋予了《滕王阁序》无上的权威和流传的广度。

它等于间接为王勃正名,将其从一个"获罪之人",再次推向了文坛的巅峰。

阎都督收到密旨,心中了然。

他知道,他的布局成功了。

他不仅成功地将王勃的才华推向了朝廷的视野,也为自己赢得了圣上的信任和赞赏。

他那一声"大笑",并非嘲讽,而是他作为一个老官僚,在权力斗争中,为才子铺路,也为自己铺路的精妙平衡。

王勃,身在南昌,很快便听到了《滕王阁序》被皇室推崇,广为流传的消息。

他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他知道,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最高层次的认可。

而这背后,阎都督的"大笑"与深夜加急送文稿的举动,无疑是关键。

从那一刻起,王勃对阎都督,再无半点芥蒂。

他明白了,那个看似嘲讽的笑声,实则是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提携,是一位高官对人才的珍惜。

07

《滕王阁序》自被高宗皇帝敕令广传后,其名声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飞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士林震动,文人墨客无不争相传颂,叹为观止。

王勃的名字,再次响彻天下,甚至比他之前"初唐四杰"的名号更加响亮。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高宗皇帝并未立即召王勃回京,也没有直接为他恢复官职。

他依然被贬在外,只是《滕王阁序》的横空出世,让他从一个"获罪的才子",变成了"流放的天才"

这种身份的转变,虽然看似没有改变他的仕途,却彻底改变了他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

我王勃,对此心知肚明。

我深知,这并非皇帝对我仍有不满,而是他作为帝王,需要维持朝廷的权威与颜面。

直接为我平反,或许会让一些人非议圣上"朝令夕改"

而通过推崇我的作品,让我以文学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则是一种更为高明而隐晦的平反。

在这期间,我与阎都督的私下往来也变得密切起来。

他时常召我入府,并非是为了监视或考校,而是与我论诗谈文,探讨时事。

在这些深入的交流中,我逐渐理解了阎都督那一声"大笑"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王文学啊,"一次,阎都督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可知这官场,如同棋局。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你才华横溢,自然是好。但若无知人善任者为你推波助澜,则再好的文章,也可能被埋没于市井。甚至,你的锋芒,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

他顿了顿,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老夫当日之笑,有叹你才华横溢之意,亦有叹你年少轻狂,不懂收敛之意。这文章中虽有抱负,却也隐含怨怼。若老夫不借此机会,为你做一番周旋,你这篇序文,恐怕难逃被禁之厄运。"

我恍然大悟,起身向阎都督深施一礼:"都督慧眼识珠,王勃铭感五内!若非都督,王勃今日恐已身陷囹圄,此生再无出头之日。"

阎都督摆了摆手,示意我坐下:"你我皆是大唐子民,你之才,乃大唐之幸。老夫不过是尽绵薄之力。然而,这只是第一步。你如今名声大噪,天下皆知你王勃有才。但如何将这份才华,转化为真正报效朝廷的力量,还需要你自身去努力。"

他接着为我分析了朝廷目前的政治局势,指点我在未来的仕途中,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巧妙地避开暗礁,如何寻找合适的时机施展抱负。

他教导我,才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智慧和韧性。

这些教诲,对我而言,如同醍醐灌顶。

我这才明白,阎都督那夜加急送文稿,不仅仅是为了我的才华,更是为了我这个人。

他是在用他作为一个老官僚的经验,为我这个年轻才子,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对他自身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阎都督虽然没有获得直接的升迁,但他却获得了高宗皇帝更深层次的信任。

他以"识人有方,举荐得力"的形象,在朝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那些原本对他有所不满的官员,也对他刮目相看。

他的政治影响力,反而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便是阎都督的高明之处。

他看似牺牲了女婿的名声,看似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实则是在一场精密的算计中,实现了多方共赢。

他既推崇了人才,又维护了朝廷的颜面,更提升了自身的地位。

08

我与阎都督的这段特殊"师生"关系,持续了不短的时日。

在这期间,我不仅在文学上得到了他的指点,更在为人处世和官场智慧上,获益匪浅。

我逐渐从一个年少轻狂,恃才傲物的才子,蜕变为一个内敛深沉,懂得权衡的文人。

我开始明白,才华固然是敲门砖,但真正的立足之道,在于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

而阎都督,便是那个教我如何理解和适应规则的人。

他教我如何将锋芒藏于内敛,如何将抱负融于实务,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既能施展才华,又能明哲保身。

数年后,我终于被朝廷重新启用。

虽然并非是直接恢复交趾令,而是被任命为虢州司法参军,一个相对较低的官职。

但对我而言,这已是莫大的恩典。

我不再抱怨,不再愤懑,而是欣然接受,兢兢业业地在新的岗位上奉献我的才华。

我的仕途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我将所学应用于实务,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我的文名,也因为《滕王阁序》的广为流传,而达到了巅峰。

阎都督,则继续在都督的位子上,稳如泰山。

他深得高宗皇帝的信任,政治影响力日益增长。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结党营私,也不张扬跋扈。

他始终以一个清廉能干、深明大义的形象示人,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他与我的这段佳话,也被文人墨客们争相传颂。

阎都督"爱才若渴,不拘一格"的美名,因此而流传千古。

他那一声"大笑"的深意,也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

每当有年轻才子因文章而获罪,或因直言而遭受贬谪时,总会有人提及我王勃与阎都督的故事。

人们会感慨,如果不是阎都督的识才惜才,王勃这等旷世奇才,恐怕早已湮没无闻。

这便是阎都督高明之处的体现。

他用一种看似"嘲讽"的方式,却最终为王勃铺平了道路,也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声名。

他的"大笑",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一场对才华的投资,更是一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看到了王勃的才华,更看到了王勃的"弱点"——年少轻狂,不懂权谋。

他选择用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去弥补王勃的不足,去保护这颗耀眼的明星。

而我,王勃,也在阎都督的帮助下,完成了从一个愤怒的才子,到一个成熟的文人的转变。

我的"复仇",并非是对某个人的打击,而是我的才华,最终战胜了世俗的偏见和官场的险恶。

我用我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这便是文人最大的"爽点"——用手中的笔,为自己正名,为天下立言。

09

我,王勃,在离开人世之时,年仅二十七岁。

英年早逝,为我的传奇人生,更添几分悲壮色彩。

然而,在我短暂的一生中,我却留下了《滕王阁序》这等不朽的华章,流芳百世,与日月争辉。

我的才华,在阎都督的慧眼识珠与巧妙运作下,得以避免了被政治漩涡彻底吞噬的命运。

那一声"大笑",那份连夜抄写的文稿,那封加急送京的书信,成为了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它不仅为我的才华正名,更为我的精神世界,指引了方向。

如果没有阎都督的出手相助,我王勃的结局,或许会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一般,或在郁郁不得志中消沉,或因愤懑而触怒龙颜,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我的才华,可能会被埋没,我的精神,可能会被摧毁。

阎都督,则在我之后,又继续辅佐了几位皇帝,直至年老辞官。

他一生为官,清廉公正,深得朝廷倚重。

他的结局,也印证了他当初在滕王阁上,那番深谋远虑的智慧。

他没有像许多官员那样,因站队错误而垮台,也没有因功高震主而遭忌。

他始终在权力的漩涡中,保持着一种清醒与平衡。

他那一声"大笑",以及深夜送文稿的举动,在后世被文人雅士们津津乐道。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才华被发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权力与才华如何共存,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化解冲突的深刻寓言。

阎都督的"大笑",是复仇爽文中,一种独特的"爽点"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刀光剑影,而是智者的谋略,在不声不响中,颠覆了众人的预期,最终实现了对偏见和愚昧的巧妙反击。

他的"复仇",是对那些轻视王勃才华,以为他会因罪而消沉的人的无声打脸。

他的"复仇",是对那些以为可以借机打压王勃,彰显自己女婿的人的釜底抽薪。

他的"复仇",更是对他自己政治眼光和手腕的完美展示。

而我王勃,我的"复仇",则是我的才华,我的作品,在经过这一番波折后,更加璀璨地绽放。

我用我的笔,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声名,为大唐的文坛,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我的遭遇,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从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懂得人情世故、深谙世事变迁的智者。

这便是才华的胜利,也是智慧的胜利。

10

我,王勃,虽然在仕途上未能达到顶峰,但我的名字,却因《滕王阁序》而永垂不朽。

这篇序文,以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意境,以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昂扬斗志,成为了大唐文学的巅峰之作,传诵千年。

而阎都督,那位在滕王阁上当众大笑的都督,他的名字也因此序而与我王勃紧密相连。

后世提及《滕王阁序》,必会提及阎都督的识才之举。

他那份独特的政治智慧,那份对人才的惜爱,也成为了官场中的一段佳话。

我们的故事,不仅仅是才子佳作的传奇,更是对"功名利禄""才华抱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

它告诉我们,在权力巅峰,才华固然重要,但懂得如何运用才华,如何与权力周旋,则更为关键。

王勃的"复仇",并非是对某个人的打击,而是他的才华,最终得到了最高的认可,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和官场的险恶。

他的《滕王阁序》成为了他最好的辩护词,证明了他虽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心中的青云之志。

阎都督的"复仇",则是一种更高明的政治手腕。

他利用一场看似"嘲讽"的宴会,不仅巧妙地化解了王勃文章中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更将王勃的才华转化为他自己的政治资本,为自己赢得了圣上的信任和爱才的美名。

他没有直接与任何人冲突,却通过精妙的布局,实现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这便是复仇爽文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打脸,更是智者的布局,让所有试图伤害自己或轻视自己的人,最终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成就自己的垫脚石。

我们的故事,犹如一幅流传千年的画卷,描绘了初唐时期,文人与官员之间,才华与权势之间,一次惊心动魄却又充满智慧的碰撞。

它提醒后世,真正的才华,终将绽放;而真正的智慧,则能在最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最佳的出路。

那一声大笑,划破了滕王阁的夜空。

它既是阎都督对王勃才华的惊叹,也是他对世事人情的洞悉。

它更是对命运的一次巧妙引导,让一个本可能陨落的星辰,得以重焕光彩,照耀千古。

这就是我王勃和阎都督的故事。

一个关于才华、权力、智慧与命运的传奇。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