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状元郎,因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而落榜,不料最后直接推翻了清朝
发布时间:2025-11-14 08:08 浏览量:1
有这么一位才子,本来前路坦荡,却因一个“谭”字,连状元帽子都没捞到,谁曾想,他日后竟成了推翻大清的关键人物?
他,就是谭延闿。
而此时,你或许在疑惑:一个名字,竟能改变命运?
──【·诞生·】── 光绪五年冬,湖南衡阳的一栋书房里,重臣谭钟麟捧着刚出生的小儿子,眉宇间满是欣喜。这孩子母亲是府中丫鬟李氏,本来算是不受重视的庶出子,偏偏从襁褓开始就透着不凡气息。谭钟麟给他取名“延闿”,希望小家伙能延续家族荣耀,开启宏大胸襟。
五岁那年,谭延闿被送进私塾,三天一篇赋,五日一首诗,连书法也要每日过堂。父亲有心,师长有方,延闿如鱼得水:不光诗文瑰丽,点画一横一竖也透着灵动。翁同龢当年从北京下乡,听说湖南来了个神童,亲自收他为弟子。翁师教他治世格言,传他察世眼光,让这个少年骨子里多了几分睿智。
十四岁那年,秀才榜上见“谭延闿”三个大字,父亲谭钟麟拍手称快:“果然没看错人!”而这仅仅是开始。
──【·殿试落榜·】── 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谭延闿以会元身份进京。他笔力雄健,诗赋炉火纯青,当场就被提名状元热门。可是,偏偏就是偏偏──殿试那天,慈禧太后亲自过目考卷,翻到“谭延闿”三字,眉头一皱。她想起戊戌变法中那个上书抨击她的谭嗣同,心中一阵厌恶,手一挥,把延闿的卷子随手扔到二甲卷堆里。没等左右言语,殿试结果一出来:谭延闿成了二甲第卅五,状元之位拱手让给了旁人。
考场百官震惊,有人想上前纠正,却在慈禧威仪下咽了回去。谭延闿面色一白,面对这份莫名其妙的“挂机掉线”,他却只能默然收卷,硬着头皮走出殿门。
──【·父丧与觉醒·】── 消息传回湖南,谭钟麟气败如灰,旧病复发,不久便撒手西去。延闿失了父亲,一下子没了精神支柱。他在哀痛中警醒:连帝王都能被偏见左右,清廷又怎能救得中国?
于是,他放下功名,投身改革与救国之途。
──【·挺身革命·】── 1911年武昌起义烽烟初腾,湖南响应号召时,谭延闿已是湖南谘议局议长。他一声令下,湘军即刻起兵,成为南方第一支援军。有人问:“先打哪里?”他淡淡答道:“断大清后路,必先掌湖南。”于是湘军连夜进军,攻占长沙,势如破竹。
此后,他出任湖南都督,与当地学界、商贾联手组织新式学堂,推广测绘、铁路、邮政。湘江两岸,学子如织;长沙城内,铜轨初铺。就在这一片翻天覆地的画卷中,谭延闿的名字被刻在了历史的里程碑上。
──【·护国讨袁·】── 可国民新政未稳,袁世凯又起复辟之心。1915年,袁献帝自称皇帝,谭延闿毅然返湘。长沙大街,他当众撕毁皇帝诏书,挥笔写下《讨袁檄文》:不为苟活,不做鱼肉!文中他用“不”字诀:不拥戴、不效忠、不得罪民,不失为护国盟约的宣言书。他的慷慨激昂,让湘军重燃战意,护国军潮一浪高过一浪,迫得袁世凯仓皇收兵。
──【·糊涂神功·】── 到底是革命者,过于锋芒只怕招来暗算。谭延闿的处世之道,即“一糊涂,胜良将”。他表面与各派保持距离,暗地里却结交北洋重臣,筹措军费;对外接触列强,也懂得不急不躁,让他们以为湖南只是个地方小省,却从未忽视湘军的战斗力。
有人调侃:谭延闿这“混”字,糊了别人,也真糊了自己——他在三个政权之间摇摆自如。可事后他常说:“我不为职务起舞,只为民族存续而战。”
──【·人情与风雅·】── 生活中的谭延闿,又是另一个模样。爱妻早逝,他誓不再娶,连孙中山都曾建议他迎娶宋美龄,他也坚持诺言:“女子贵守节,我不敢轻许。”为化解尴尬,他认宋太太为干妈,让美龄成了自己的干妹。此举虽带着戏谑,却让当事人颇为感动。
美食上,他痴迷湘粤合璧,常自家厨房调试新料。湘菜的辣,粤菜的鲜,在他手里擦出了奇异火花,长沙人管他那桌子菜叫“延闿组庵”。友人笑道:“你这菜,热闹得像革命集会!”
书法更是他的一大爱好。他常对着窗外江水,一字一句研墨运笔,提笔如行云,落笔如飞瀑。中山陵碑文,传闻即出自他手。
──【·政坛巅峰·】── 北伐以后,他担任国民政府要职,负责对外谈判。有人说他稳得像一根定海神针:上海巡弋外国使节,他能谈笑风生;北京接触军阀,他能眉头不蹙;南方安抚旧部,他能声色温润。就这样,一个曾被皇太后“扔进二甲”的落榜秀才,如今却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可是,他从不张扬功绩。有人追问:“你当真不留遗憾?”他笑道:“大清一倒,又算得了什么?我只想留点好给后人。”
──【·落幕与延续·】── 1930年仲秋,谭延闿在南京病逝,年仅五十。蒋介石为他亲执柩,国葬礼毕,他葬于紫金山东麓,与孙中山相顾不远。
有人说,他一生是“大智若愚”的典范:被偏见一弃而后,又以智慧为国分忧;在人情世故中游走,却始终不失初心。他用跌宕起伏的命运告诉后人:不被语言束缚,不被偏见挟持,才能让个人与时代共舞。
如此一个名字,曾让他黯然落榜,却又成就了他推翻大清的宏图霸业。试想,那声“谭延闿”,今日听来,怎能不令人振奋?
参考资料: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谭延闿] [信息来源: 《中国近代史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