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嫌名字不吉利,亲手划掉他的状元郎,谁知此人后面竟推翻清朝

发布时间:2025-07-17 01:05  浏览量:1

1903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一位湖南来的年轻人,才气横溢,书法出众,殿试中技压群雄,文武百官都说,这人当状元,没人有异议。

可当名单送到慈禧太后面前,她瞄了一眼第一名的名字,眉头立马皱了起来:“这‘闿’字不好。”

“闿”者,开也,开门之意。老太太心头一紧,这不是叫我大清门户洞开、国门失守吗?

于是,她挥手一划,把本该封状元的人,直接踢出了榜单。

没人敢多说一句。

而被踢的那位青年,叫谭延闿。

很多年后,他成了国民政府的主席,统领一方,也是他,早早投身革命,见证清王朝覆灭,成为推翻帝国的亲历者与参与者之一。

如果慈禧知道,自己当年这随意一笔,划掉的,竟然是大清掘墓人之一,恐怕坟里都睡不安稳。

谭延闿出生在湖南茶陵,家里并不算寒门,他父亲谭钟麟,做过两广总督,是当时的封疆大吏。

但他的母亲,只是个小妾,不是正室,不准和人同桌吃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一开始排不上名分。

这在讲究门户、讲究出身的清朝,是很大的落点。

可谭延闿偏偏从小就不信命。

他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十几岁时就小有名气。

有人拿他的字和父亲的相比,直说:“青出于蓝。”

他自小心气高,也骨头硬,他知道自己不是嫡出,不被看重,就更拼命。别人读三遍的书,他读十遍;,别人练字一小时,他写到手指起泡。

到了参加科举时,所有人都说,这孩子有希望当状元。

光绪二十九年,谭延闿参加殿试。

那年是清朝最后几次大规模考试之一,天下才子齐聚京城,竞争异常激烈。但谭延闿毫无意外地杀到了最后,他文章写得漂亮,笔法古拙大气,考官都拍手叫好。

如果只是比学问,他已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可惜,清朝不是靠实力说话,最后的决定权还得看皇上,确切地说,是看慈禧太后心情。

她拿到名单,看到“谭延闿”这名字,脸色当场变了。

“延闿?延者,延续也;闿者,开门也。这不是让清朝门大开,让列强涌进来吗?”

她素来迷信,尤其厌恶“开门”、“变革”这些词。

那几年,国门不也正被逼着打开?八国联军刚来过,义和团才平息,满清正风雨飘摇。

她越看越不顺眼,直接划掉谭延闿的名字,换了个名字更安分的人当了状元。

谭延闿听说消息时,整个人怔在原地,他不是学问不如人,而是因为名字这么荒谬的事情。

他不服,也不甘。但当时,他能怎么办?咬咬牙,忍了。

不过,从那一天开始,他对这个制度、这个朝廷,彻底死了心。

落榜后,谭延闿没有继续死磕仕途。

他转身去了日本,进了早稻田大学读书。

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宪政思想,也第一次与黄兴、蔡锷、宋教仁这批革命青年相识。

他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变了,而清朝还守着祖宗法,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明白,像他这样的人,即便再有才,名字不对、出身不对,也上不了台面。

科举不是为才子准备的,而是为顺民开的。

那几年,他不再幻想中举为官,而是回到湖南,投身新政。湖南是当时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他一头扎进去,越做越大。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没有犹豫,直接响应,接管政权,成了湖南都督。

他这个举动等于摊牌了:我不要做你朝廷的读书人了,我要当改天换地的人。

他组织军队、安抚地方、宣导共和,干得风生水起。

民间有人传他:“不当状元,当都督,更有种。”

而那时候的慈禧,早已死了。

她或许做梦也没想到,被她嫌弃名字的那个年轻人,竟成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其中一环。

清朝灭亡后,谭延闿进入民国政坛,先后做过内政部长、省长、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一路走风生水起。

但最令人唏嘘的,还是他放弃的那两个机会。

第一个,是黄埔军校校长;第二个,是娶宋美龄。

两次机会,都是时代转折点,但他选择成全他人。

1927年,谭延闿病重,在南京去世,年仅47岁。

蒋介石亲自为他书写挽联:“风度清华,文章冠世。”

他的葬礼,规格极高,送行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