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为什么变成了“二十四史”?
发布时间:2025-05-17 07:14 浏览量:5
中国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合称为“二十四史”,也被用来泛指整个中国历史。鲜为人知的是,“二十四史”是清朝才确定下来的说法,明朝的说法是“二十一史”,比如明朝大才子杨慎的代表作《廿一史弹词》。那么明朝的“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为什么变成了“二十四史”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明朝“二十一史”的具体名单为:《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
与清朝确定并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史”相比,明朝的“二十一史”没有《旧唐书》、《旧五代史》、《明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修史传统是后代给已经灭亡的前朝修撰史书,明朝自然不会有《明史》。乾隆四年(1739年),清朝编撰《明史》正式刊刻发行,“二十一史”变成“二十二史”。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编撰的史书。但宋仁宗认为《旧唐书》有很多问题,下令修撰《新唐书》。《新唐书》问世后,《旧唐书》便逐渐停止流传。直到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旧唐书》才重新问世。清乾隆帝继位后将《旧唐书》加入“二十二史”,“二十二史”变为“二十三史”。
《旧五代史》是宋太祖时期编撰的,但宋仁宗时期又编撰了《新五代史》。后来金朝和南宋都是独尊《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便停止流传。到了明朝后期,《旧五代史》几乎散失。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时,馆臣邵晋涵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旧五代史》并用其他史料加以补全。
经过邵晋涵两年的努力,《旧五代史》最终以辑本的方式重见天日并上交清乾隆帝。乾隆帝大喜之下决定将《旧五代史》加入,“二十三史”变为“二十四史”。乾隆四十九年(17884年),清朝官方刻印的武英殿《钦定二十四史》正式公开和发行,我们如今所知的“二十四史”至此正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