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民间故事丨邾城鱼丸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5-10-07 09:44 浏览量:1
新洲民间故事丨邾城鱼丸的传说
2025年10月05日 13:13 湖北 听全文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年,秦始皇南巡路过邾城(今新洲),传令要吃当地鲜鱼。这可急坏了备膳的厨师——谁不知道这位皇帝最爱吃鱼,却又最恼鱼刺?稍有不慎,便是杀头之罪。
眼见肥美的鲜鱼摆在案上,厨师心慌意乱,忍不住拿起刀背对着鱼肉一阵乱敲。谁知这一敲,竟把鱼刺从碎肉里震了出来!他灵机一动,仔细剔净鱼刺,将鱼肉剁成细茸,掺上少许面粉,搅打成团。待锅中清汤将沸未沸时,他飞快地把鱼茸挤成圆子下锅。但见雪白的鱼团在汤中翻滚,如珠如玉,鲜香扑鼻。
厨师战战兢兢地将这碗清汤鱼圆奉上。秦始皇一尝,鱼肉嫩滑无刺,汤味清鲜醇美,顿时龙颜大悦,赐名“皇统无疆凤珠氽”,还重赏了厨师,带他入宫专司御膳。
这手艺后来传回民间,百姓们亲切地叫它“鱼圆”或“鱼丸”。一道救急的聪明菜,竟化作流传千年的家乡味,至今仍在新洲的宴席上飘香。
元朝末年,张店河畔住着一对勤劳的库姓夫妻。丈夫库轶是个壮实的渔夫,妻子谢氏每日在街边摆摊卖鱼。那时张店河有两条支流汇入,水量充沛,鱼产丰富。可元朝税赋繁重,夫妻俩辛劳一天,缴完鱼税后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有一年九月,张店河突发大水,庄稼被淹,百姓困苦。库轶打的鱼反而更多了,却少有人买。看着卖不完的鱼,谢氏琢磨出个法子:她把鱼肉剁成茸,掺入面粉,反复捶打,竟做出了韧性十足的鱼面。夫妻俩给它取名“捶鱼”,拿到市集试卖,颇受乡邻欢迎。
恰在此时,陈友谅在邾城建立大汉政权,废除苛捐杂税。百姓感恩戴德,纷纷进献土产。库轶夫妇也将捶鱼献上。陈友谅本是渔家出身,一尝之下连声称赞,得知谢氏竟是远亲,更是欣喜,当即赏银千两,将库轶留在御厨当差。
后来陈友谅兵败,库轶带着赏银回到张店,专心经营捶鱼生意。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库家后人开设“库泰丰”商号,使张店捶鱼声名远扬。
如今,这源自元末的鱼面已成为湖北的一大特产,在全国各地的超市热销,传承着这段始于张店河畔的民间佳话。
新洲民间故事丨河东狮吼
新洲电视台综合频道
2025年10月04日 13:16 湖北 听全文
北宋年间,才子陈季常因不满朝政,隐居在风景秀丽的湖北黄州龙丘镇(今武汉新洲三店街),自号“龙丘居士”。他建了座“濯锦园”,常邀友饮酒作乐,还养了一群歌妓助兴。
这可气坏了他的妻子柳月娥。她虽出身名门,但在那个年代,妻子不能在丈夫待客时露面。但见丈夫与歌妓们谈笑风生,她醋意大发。每当宴席正酣,她就用木棍猛敲隔壁墙壁,厉声怒骂,声音震天。客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狮吼”吓到,只好尴尬离席。陈季常颜面尽失,想理论,柳氏却抢先哭闹以死相逼,吓得他不敢吭声,从此落下“怕老婆”的名声。
后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成了陈季常好友。一次苏东坡邀陈季常春游,柳月娥担心丈夫又去找歌妓,死活不让。陈季常只好发誓:“若带歌妓,甘愿受罚!”柳氏才勉强同意。谁知春游归来,柳氏得知丈夫食言,立刻要打板子。陈季常苦苦哀求,最后被罚跪在池塘边。
恰巧苏东坡前来辞行,撞见好友跪地受罚,觉得太丢脸,便责备柳氏不该如此对待丈夫。柳氏一听火冒三丈,心想你还敢管我家事?她毫不客气,把苏东坡也大骂一顿赶了出去。
苏东坡又好气又好笑,想起佛经里的“狮子吼”和柳氏娘家在河东,便写了首诗寄给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把柳氏的凶悍和陈季常的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从此,“河东狮吼”成了悍妻的代名词,怕老婆也被称为“季常癖”。这个发生在龙丘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