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世界的相遇相知——评《筑塘而栖》

发布时间:2025-09-28 16:22  浏览量:1

人类在物质世界的相遇相知原本受限于时空,即使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但仍不得不受限于时间;也就是说,空间上可以远隔千里万里,但在时间上必须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才有可能相遇相知。然而心灵世界的相遇相知,却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纵横千万里,上下千百年,不同时空的人们也可以成为心灵上的知音,这就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异代知音”。不过在心灵世界的相遇相知中,时空的限制虽然消失了,但是相遇相知的困难却加大了,这也正是“异代知音”格外难能可贵之处。如果说,杜甫通过“怅惘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成为宋玉的异代知音,李清照通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为项羽的异代知音,陈寅恪通过撰写《柳如是别传》成为柳如是的异代知音;那么在读完郎净女史的长篇小说《筑塘而栖》之后,我要大胆说一句,郎净就是明代江南才子卓人月的“异代知音”。郎净和卓人月是同乡,都是浙江杭州塘栖人——卓人月是文学家,在戏曲和词学上成就卓著;郎净是文学博士和历史学博士后,对塘栖古镇和卓氏家族研究颇深。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郎净简直复活了年仅三十岁就赍志以殁且化为尘土近四百年的卓人月的笑貌音容和心胸气象。卓人月六次科考不第,郎净为之英雄气短;卓人月邂逅红颜知己一相知即永别,郎净为之儿女情长;卓人月与友人纵酒狂歌或者自己一人在月下低吟痛哭,郎净的情绪也如同“孤山久与船低昂”一样,随着卓人月的心绪起伏而抑扬低昂。从甚至分不清“太师第”与“太史第”的懵懂无知的天真女童,到在国家图书馆找到沉睡了许多年书页泛黄的《卓珂月先生全集》的文学博士,郎净不仅找到了传说中的晚明才子,也找到了遥远的江南,更找到了作为卓人月异代知音的自己。郎净为什么能找到?运河边,长桥畔,半月斋,竹里馆,当佩戴着银锁的小姑娘几乎宿命般在街巷里弄穿梭来往,推开那扇木门,遇见青衫白发的长者后,长者告诉小姑娘:“卓人月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有真情的人就能找到;卓人月为文字而生、为文字而死,到文字里就能找到。”(第36页)郎净通过“真情”和“至文”这两把相辅相成的钥匙,打开了进入卓人月心灵世界的关锁,找到了卓人月,找到了江南,找到了自己。或许我们要说,四百年前的卓人月是幸运的,他几乎是非常难得地进入了同乡后辈郎净的心灵世界;但我要说郎净是更幸运的,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把她牵引到卓人月的心灵世界。郎净和卓人月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全:卓人月的生命得到延续,郎净的生命得到提升。同时我还要指出,郎净的心灵世界和卓人月的心灵世界,不仅是同一个温婉江南的文化世界,更是一种古今相通的心灵世界,这种古今相通的心灵世界就是文学的世界,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世界。小说中的“我”当然不必等同于作者,但又何尝不是作者?这种“不是”和“是”之间的叠加,是第一人称的妙处。而小说通篇以“你”指称卓人月,则完全消除了与“我”的距离。整部小说就在“我”与“你”的对话中展开。这也是我说郎净是卓人月的异代知音的艺术上的理由。除了“我”和“你”之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是第三人称的“TA”。这是作者有意把“我”和“你”与其他所有人物“TA”拉开距离的艺术匠心。长篇小说当然要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但是讲故事的方式却是每个作者驰骋才华的表现。《筑塘而栖》不是一部普通的长篇小说,而是以抒情带动叙事的一种虚构文本,甚至为长篇小说提供了另一种讲故事的书写模式。而且我不把《筑塘而栖》视为历史小说,我把它视为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现实小说。历史上的卓人月成为映射现实的一面铜镜。这面铜镜映射出两个现象。一方面是在科举功名这条路上,郎净比卓人月幸运得多,她是华东师大博士和复旦大学博士后,可以说郎净帮卓人月实现了他未能实现的考取功名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说今天的人文学科博士甚至比没有考取功名的卓人月更不受社会的待见。在卓人月的时代,读书人还享有被全社会仰视的崇高地位,卓人月即使没有考中进士,但他的才华和学识仍受人尊重;但在今天人文学科普遍被自然学科挤压甚至鄙视的世界大背景下,在一个只重视论文不在乎创作的学术评价体系中,郎净对文学创作的坚守更值得珍视。郎净从杭州塘栖询问“太史弄”到北京国图寻找《卓珂月先生全集》,从发表《卓人月年谱》、《再论卓人月之悲剧人生及其戏曲悲剧观》到创作以卓人月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筑塘而栖》,我们可以说她找到了鲜活灵动的卓人月,找到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江南,也用文字重建了已被时代拆迁后面目全非的故乡。在文学的世界里,她找到了并且筑造了一个梦。当塘栖最后一座古老的宅院在现代化的拆迁大潮中“颓然倒塌”时(第319页),郎净的心里,读者的心里,恐怕都会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更像是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悲鸣。这是物质世界无可奈何的宿命。但是在以真情和至文融会的心灵世界里,那些美好的灵魂终将相遇相知,并将激荡起悠远的江南水乡特有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散播开来;他们将战胜沧海桑田的巨变,既不会被拆除也不会被漠视,并且在未来的世界里继续吸引那些有缘的“异代知音”,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力。(《筑塘而栖》,郎净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