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夏日小诗,全篇都是洒脱之笔,读后让人豁然开朗
发布时间:2025-07-11 15:10 浏览量:1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喜欢夏天,想每天都守候在它的窗口,看大自然的风景;
喜欢古诗词,想时时都徜徉在它的平平仄仄间,感受夏天的诗情画意。
在本期,诗巷为大家带来的,是明朝诗人王恭的一首诗。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意境空灵美妙,每一句都是洒脱之笔,让人读后身心豁朗,不由沉醉。
避暑
明·王恭
林幽行避暑,藤叶昼阴阴。
地僻无行客,山深独抱琴。
白云时在屦,流水始知音。
寄语尘中者,同来共息心。
王恭,字安仲,亦作安中,自号“皆山樵者”,我国明代明代诗人,闽中十才子之一。
少时家贫的王恭曾四处游历,这样的经历让他得山水之灵气,从而写出了别具灵魂的诗句。
王恭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员,但由于性情原因,他最终选择了隐居,并于七岩山终老。
“吐言清拔,不染尘俗,得大历十子之遗意。其格韵远在棅上”,这是诗家对王恭诗的评价。
夏日炎炎,但在王恭的这首诗中却满是清凉之意,作者将自己周边的所见所闻皆临摹入诗,使得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夏日的美好,更是寻找到了人生的真正逸趣。
诗的首联在第一时间切住题目:林幽行避暑,藤叶昼阴阴;树林中幽静十足,“我”特意来到这里避暑,那些藤叶生长茂盛,在白天形成了浓密的绿荫。
作者用“林幽”二字开头,瞬间就将一种静谧且凉爽的感觉带给了读者,从而使得我们的内心在不知不觉间就随之安静下来。
不但如此,“林幽”一词还初步呈现出了一幅绿意融融的画面,而这散发着生命力量的绿意给予读者的,则是视觉上的无形触动。
“行避暑”三个字通过对作者举动的描写,将其闲适自由的形象展现于画面之上;当然,此时的画面也无不跟随人物的出现而鲜活起来。
后面一句在对画面做出填充的同时,更是对诗中的那份绿意进行了叠染,这样一来,诗中的色彩、气机以及凉意皆得以更加有效的展现。
颔联继续描写作者处所的环境及其形象:地僻无行客,山深独抱琴;因为地方偏僻,所以一般不会有人经过,在大山深处,只有“我”独自一人抱琴弹奏。
当看到颔联的时候,让人禁不住想起了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之一,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有的只是脱离于功名之外的洒脱与惬意。
尽管其中的物象并不完全一样,但王恭诗的颔联显然与王维诗意境相通、意蕴相通。
“地僻”“无人”都将一个“静”字诠释得淋漓尽致,都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安宁。
“山深独抱琴”一句在首联的基础之上,把作者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示给了读者。
而无论环境也好,形象也罢,这都无不彰显着作者的心境与情怀。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当然还有作者热爱自然、追求灵魂自由的高尚情怀。
“白云时在屦,流水始知音。”那白云时不时地环绕在脚边,那流水就是“我”真正的知音。
这首诗的空灵特点,尤其体现在颈联处。
颈联的两句不仅对读者有着视觉与听觉方面的触动与感染,而且还有着精神层面的开悟与洗涤作用。
从前一句的情景刻画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所处地理位置之高远,也可以得知作者心境方面的悠然自得。
后一句化用了“知音”的典故,拉近了作者与流水之间的距离,也诠释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者隐居在这幽僻的地方不但不觉得孤独,反而觉得很是惬意享受,因为这里有他喜欢的风景与生活,因为这里有流水能够听懂他的琴声、了解他的性情。
“寄语尘中者,同来共息心。”想呼唤那些忙碌于凡尘中的人,让他们和“我”一起来感受这里的宁静,让世俗的凡心得以净化。
尾联是虚像描写,它以比较直白的方式道出了作者的心声,道出了他对山水隐逸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作者不但自己享受这里的一切,而且还想让更多人来一起体验,那么在这样的想法背后所隐藏的,当然是他那颗纯净质朴的心灵,是他渴望让更多人从俗事中解脱出来去寻觅人生真谛的赤诚之意。
作者的淡泊从容,作者的乐观豁达,作者的洒脱随性……,在尾联中得以又一次的有力体现。作为读者,我们在羡慕作者的同时,也无不在敬仰着他。
深山自古无烦暑,随处林阴供客眠;读完一首,内心澄澈。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