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遇上《太极图说》:AI时代读书才是碳基文明的生存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6 13:55 浏览量:2
2025年9月26日早8点43分,宁夏银川。漫卷诗书喜欲狂,今日收新书了,宋代理学第一批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邵雍《观物的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书》,张载《张子全书》。读了快一年,才开始系列琢磨宋代理学一段,这或许是读书新需求了。
人的思想有时会逃走的,它羞涩又不着边际,AI时代尤甚,各种诱惑和算法,短视频、游戏精准推送,都要想方设法扼住并把您按在其中不能自拔。那藏匿在我们身后思想本就很脆弱,偏偏肉眼凡胎又总慰藉,我努力了,我坚持了很久,但游戏、抖音根本就停不下来,这就是如今AI时代的人生困境。
人生蹉跎,必须要在这世上留下来点什么,就像这秋天的清晨转瞬即逝,不然呢,思想退废的速度都超越了头上的白发,肉体是靠不住,七十年就朽了,只有那不正经的思想是个依靠,但怎么能抓住狡黠的它呢?
最重要方法是读书。只看今世,人生还有几个秋,思之也无解,读罢周敦颐的《通书与太极》,原来,我们的思想不止只有这抠抠几十年,如果把自己的思想逼的急了,抽打的、肆虐的急了,它会去宋朝借个1000年,而且它还能招来那个时代的巨人、狂人、王候、将相,才子佳人来招乎你。
如今硅基文明(以AI为代表)加速到来,一部分人被数据喂养,沉溺于手游与刷剧,一部分人在科技的征途上狂奔,还有一部分悄悄为AI注入“人类主体性”,文明的法则。读书,为何读书”的答案就愈发清晰——读书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锻造AI,为AI赋于无法替代的“人类主体性”。
1. 读书:对抗AI时代“思维惰性”的铠甲
AI能瞬间提炼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核心观点,甚至解析邵雍“观物”思想的逻辑框架,但它永远无法复刻“读罢通书与太极”时的思维流动:对“理气相生”的困惑、对“天人关系”的顿悟、对千年智慧的共情,这些阅读中的“思维褶皱”,正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来源。
若放弃深度阅读,仅依赖AI获取结论,我们的认知会沦为“被投喂的碎片”,最终失去判断AI生成内容真伪的能力——毕竟AI仍存在“幻觉”缺陷,其输出的“知识”可能是虚构的逻辑闭环。而扎实的阅读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正是驾驭AI的“认知坐标系”。
2. 经典阅读:碳基文明的“文化基因库”
宋代理学的“格物致知”“理气论”,本质是古人对宇宙秩序与人性本质的思考结晶,是人类碳基文明演化中沉淀的“精神密码”。AI可以建立敦煌壁画的数字基因库、翻译古籍,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张载“为天地立心”背后的生命担当,也难以共情邵雍“皇极经世”中对时空的敬畏。
硅基文明的核心是“算法与数据”,而碳基文明的核心是“价值与体验”。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正是将“修身齐家”的伦理观、“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等文化基因注入个体精神的过程。这种植根于生命体验的文化理解,是AI无法模拟的——它能模拟“理性推导”,却没有“人生还有几个秋”的生存感悟,更无对文明延续的主动担当。
3. 人机共生:读书定义“碳基主体性”的边界
硅基文明并非要取代碳基文明,而是形成“人机协作”的新生态。正如《易经》智慧与AI的融合,本质是用东方“阴阳平衡”思维优化AI的“探索与利用”策略,其前提仍是人类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读书赋予我们的,正是这种“主导协作”的能力:AI负责处理海量数据、还原知识框架,而人类凭借阅读积淀的思辨力、共情力与价值判断力,为AI注入“人文温度”。就像AI可修复古籍文字,却需要读懂“诚意正心”的人来诠释其精神内核——这便是碳基文明在硅基时代的独特价值:用阅读守护“思想的主体性”,用智慧定义文明的方向。
4、结语:以读书为桥,连接古今与未来
“时不我待,开始读书”,在AI时代有了更迫切的意义。硅基文明的到来,从来不是读书的“终结者”,而是“催化剂”——它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读书是碳基生命在数字浪潮中“锚定自我”的方式,是用千年文明养分滋养精神、在人机共生中守住“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毕竟,硅基可以储存“知识”,但只有碳基能通过读书获得“智慧”——那是跨越千年的思考共鸣,是对抗时光的精神不朽。
想了罢了,下午13点43分,开始读书,继续翻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
- 上一篇:从“徽班进京” 到“百戏入皖”
- 下一篇:古言甜文——《晏郎君又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