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潜心读书,才子题赠一首佳作,构思精妙,炼字讲究

发布时间:2025-07-12 15:25  浏览量:1

读书与写作,乃是一脉相承的生命修行。读书是揽月入怀的积累,南宋大儒朱熹曾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早已道破读书的真谛,唯有饱览群书,才能让思想的源泉清澈如许。

写作是裁云织锦的释放,贾岛两句三年得的苦吟,正是淬炼文字的必经之路。当读过的诗行在心底生根,笔下的文字便如春风化雨,最终凝成具有深度的篇章。

明末一位诗人也很有体会,文学创作不必刻意雕琢辞藻,只需让读过的日月星辰、品过的人间烟火,顺着心泉自然流淌,便是最动人的篇章。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篇:

赠龚君瑞

明末清初 · 王彦泓

闭户翻书有几车,青灯深夜映窗纱。

半帘蕉雨时飘砚,一砌松风静煮茶。

笔阵战酣蚕食叶,文心磨洗铁沉沙。

今朝试向溪头步,几树疏梅尽著花。

王彦泓,少负才名,屡试不第,曾官华亭县训导,一生沉沦下僚。为了排遣愁情,他经常以诗抒怀,其诗以“艳体”闻名,多写闺阁情致与相思心绪。他的诗歌风格追摹李商隐,语言清丽,情感深婉,纤秾中尽显含蓄。

这首诗通过描写闭门读书、青灯夜读、蕉雨松风、煮茶写作等场景,展现出一位学子勤奋刻苦、又雅趣盎然的形象。末句以梅树开花,暗喻其才学终得彰显,意境清雅而富有生机,技巧高超,值得细细品读。

王彦泓的《疑雨集》被钱钟书称为明代艳体之殿军,不过这首诗却脱尽绮罗香泽。当时大明王朝已现颓势,充满了内忧外患,而王彦泓一生未入仕途,长期在江南以教馆为生。龚君瑞虽然生平未详,但从诗人对他的描写来看,应当是与作者同处士林、潜心向学的寒士。

开篇以夸张笔法,描写龚君瑞读书之勤。好友经常闭门钻研,案头翻看过的书卷堆积如山;深夜时分,那盏青灯的光辉依然映透窗纱。“几车”化用学富五车,“青灯”意象常与孤寒、苦读关联,比如陆游的青灯有味似儿时。而“映窗纱”的微光,却在寒夜里透出一种暖意,展现出学子从书卷中感受到一份温暖。

半帘蕉雨时飘砚,一砌松风静煮茶”,这两句视听结合。雨打芭蕉的淅沥声,透过帘隙传到屋内,砚台中的墨汁似乎与雨意交融;风吹松枝的呜咽声,反衬煮茶时的寂静,同时也抒写出读书生涯既需苦寒砥砺,也该雅趣养心。

当大明的朝政被魏忠贤等阉党把持,很多士大夫动辄得咎,不少骚人雅士便转向学术与艺文以避灾祸。王彦泓称赞友人好学上进,其实正传达出他希望以书卷为壁垒,在青灯蕉雨间构筑独立于乱世的家园。

颈联刻画精彩,挥笔疾书时,宛如战阵酣畅,笔尖划过,恰似幼蚕嚼食桑叶;文思经过不断的打磨和洗练,如同沉铁入沙一般深邃。

笔阵”二字,典出王羲之《笔阵图》,将写作比喻为沙场厮杀;“战酣”二字尤为出色,仿佛可见才子挥毫时腕力奔腾。

蚕食叶”则转刚为柔,以啮叶的细密声响,表达笔尖划过纸面的流畅。一“战”一“食”,炼字讲究,传达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激情。

结尾将笔锋从书斋转向景物,今日暂且沿着溪边漫步,沿途只见几株疏落的梅树,全都绽放出娇艳的繁花。梅花在寒冬绽放,热烈奔放,反衬前文“青灯、蕉雨”的清冷氛围。

尽著花”的蓬勃,则暗指好友的才学,终将像梅花破冬一般显露。“疏梅”二字,显示出梅树疏朗的枝桠,若改为“繁梅”,反而缺少了一些风骨。

全文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结构上更是起承转合、严丝合缝。首联描写勤奋读书的场面,颔联继续展现读书环境;颈联转笔谈论创作,结尾借景抒情,表达祝福之意。作者突破了常规赠友诗的应酬,而以感官叙事的手法,让这首诗显得极其流畅,可谓挥洒自如、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