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班进京” 到“百戏入皖”

发布时间:2025-09-26 16:17  浏览量:2

当故宫畅音阁的飞檐下,“00后”新生代演员以清亮嗓音唱响春台班《白兔记》、和春班《淤泥河》、四喜班《宇宙锋》、三庆班《龙虎斗》时,雕梁画栋间仿佛再现235年前“四大徽班”各展所长、戏传天下的盛况;当合肥各大剧院的现代化舞台上,京剧《四郎探母》、豫剧《朝阳沟》、昆剧《诗宴·唐才子传》、吉剧《吉德泉》引得观众掌声如潮,江淮大地正以开放姿态拥抱全国百戏的多元风采……

徽班进京235周年暨“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绝非一场单纯的文化展演,而是安徽戏曲在历史积淀中对自身使命的强烈呼应,对从“孕育国粹”到“拥抱百戏”的角色升华:从戏曲起源的千年脉络,到安徽戏曲的地域深耕,再到新时代传承发扬的创新实践,这场活动以历史为经、以艺术为纬,既是对“徽班进京”融合创新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戏曲传承与文旅融合命题的破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奏响跨越世纪的新声。

戏曲艺术的起源,是一部从“娱神”到“娱人”、从“零散”到“系统”的演进史。先秦傩舞的祭祀仪式、汉唐百戏的杂技艺韵、宋元杂剧的叙事框架,为戏曲奠定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核心形态;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让戏曲迎来“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安徽,正是这一时代浪潮中不可或缺的“枢纽”。

安徽地处江淮要冲,吴楚文化的灵动与中原文化的厚重在此交融,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土壤。明代,池州傩戏以“戴面具、跳傩舞”的形式,保留着人类早期戏剧的原始风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同期兴起的青阳腔更具革新意义,开创“滚调”唱法,打破曲牌格律的束缚,以“可长可短、可雅可俗”的灵活性,让戏曲从“文人雅乐”走向“民间欢歌”,不仅直接或间接滋养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更被尊为京剧“鼻祖”。植根于徽文化深厚底蕴的徽剧,自明万历年间形成“徽池雅调”之后,历经400余年风雨淬炼,逐渐沉淀出“唱念做打皆精、文武技艺兼备”的独特艺术风范。它上承徽州腔、青阳腔的艺术精髓,下启诸多地方剧种的发展脉络,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稳稳占据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地位。

黄梅戏《女驸马》。合肥演艺集团供图

1790年“徽班进京”,更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三庆班率先抵京献艺,开启“徽班进京”的百年传奇。随后四喜、和春、春台三大徽班相继北上。它们并未固守徽剧本色,而是以开放姿态吸收京腔的高亢、秦腔的激昂、昆曲的雅致,在融合中逐渐孕育出京剧这一国粹。如今,故宫博物院畅音阁——这座清代宫廷戏曲表演的核心场所,仍留存着徽班当年献艺的文化记忆;而《徽韵畅音——故宫博物院藏徽班戏目选粹》的发布,首次整理出版故宫典藏的徽班戏目与曲谱资料,更让这份跨越235载的文化羁绊,有了可触可感的具象依托。

9月22日上午,由故宫博物院、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政协徽黄室主办,安徽演艺集团承办的“徽韵畅音——徽班进京235周年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专场演出,在故宫博物院畅音阁举行。演出生动再现了从“徽班进京”到“戏传天下”的艺术历程,呈现故宫博物院藏徽班戏目精华:春台班《白兔记》、和春班《淤泥河》、四喜班《宇宙锋》、三庆班《龙虎斗》,再现当年“四大徽班”各展所长、戏传天下的盛况。

本次演出以安徽省徽京剧院“00后”新生代演员为主,特邀非遗传承人参与指导,确保艺术呈现的原汁原味与时代审美的相互融合。表演既恪守传统戏曲的程式规范,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徽班人才的勃勃生机与艺术风采。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为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安徽色彩。

徽剧《徽班》。 安徽省徽京剧院供图

据悉,在徽班进京235周年之际,安徽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包含了创排《故宫・徽韵畅音》精品剧目、出版“故宫藏徽班戏目选粹”系列书籍、举办“徽剧名家讲徽班”专题讲座、打造徽班专题展览、组织“徽班寻根”文化探访活动、推进“徽剧进校园”普及工程、实施“经典传承”艺术保护计划、制作系列戏曲文化短视频等板块,铭记历史初心、传承文化根脉、谱写时代华章。

02

安徽戏曲是地域文化与民生民情的“活态表达”

自诞生之日起,安徽戏曲便深深扎根江淮大地,既是安徽人情感共鸣的“乡音”,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剧种谱系,更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成为反映安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黄梅戏《红楼梦》。合肥演艺集团供图

安徽戏曲的“多元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注脚。除了作为“京剧母体”的徽剧,黄梅戏的崛起更让安徽戏曲香飘全国。它起源于民间采茶调,田间地头的哼唱中满是百姓的喜怒哀乐——没有繁复的程式,没有晦涩的唱词,《天仙配》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浪漫,《女驸马》中“为救李郎离家园”的果敢,以“清新质朴、婉转悠扬”的唱腔,迅速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此外,皖中庐剧清新活泼,用明快语调唱出合肥周边的民俗风情;皖北泗州戏爽朗嘹亮,道尽淮河两岸的人间烟火;皖南花鼓戏生动流畅,将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每一段旋律……这些剧种共同构成安徽戏曲的“百花齐放”格局,每一种唱腔、每一段故事,都是江淮大地人文风貌的生动写照。

更可贵的是,安徽戏曲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从传统剧目到现代创作,它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徽剧《徽班》以“徽班进京”历史为背景,用传统“唱念做打”再现戏曲融合的壮阔历程,让年轻观众读懂安徽戏曲的历史分量;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将革命先烈的故事搬上舞台,以婉转唱腔传递“为理想献身”的家国情怀,让红色精神通过戏曲艺术深入人心;庐剧《村长娘子》聚焦乡村振兴,用接地气的剧情与唱腔,讲述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变迁。这些作品证明,安徽戏曲从未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始终以“贴近人民、反映时代”的姿态,不断赋予自身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京剧《西厢记》。 合肥演艺集团供图

据悉,“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开展期间,除京剧、昆曲等全国各剧种代表人物来合肥惠民展演经典剧目百场以上,黄梅戏、徽剧等安徽地方戏曲也将在合肥惠民展演百场以上。所有展演实行惠民票价,韩再芬等名家大师领衔献艺,带来安徽人记忆里的乡音。黄梅戏《红楼梦》的缠绵悱恻、《延年和乔年》的家国担当,徽剧《徽班》的历史厚重,无不彰显江淮戏曲的独特韵味。

“百戏入皖”
书写戏曲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安徽答卷”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安徽戏曲在新时代的角色升级:从“地域文化代表”变为“全国戏曲交流平台”,从“传承传统”走向“创新融合”。这场文化实践既延续了“徽班进京”的开放基因,又探索出戏曲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全国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方案”。

从“传承”维度看,“百戏入皖”打破了地域与剧种的壁垒,为戏曲艺术注入“交流活力”。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剧种的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将携百余场经典剧目汇聚合肥惠民展演。9—10月,首批展演的剧种以京剧和昆曲为主,还有观众耳熟能详的豫剧、晋剧、徽剧、扬剧、婺剧、吉剧、河北梆子,共计10个全国剧种、13家演出团体、17个经典剧目、26场精彩演出,名家荟萃,流派纷呈。

豫剧《大河安澜》。 合肥演艺集团供图

9月29日至30日,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将在合肥大剧院演绎“重磅大戏”——京剧《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以国粹的深厚底蕴与磅礴气度,拉开整场惠民展演帷幕。10月起,更多剧种的经典之作将陆续亮相,轮番登场,展现全国戏曲多元魅力。豫剧《朝阳沟》的乡土风情、《大河安澜》的家国情怀,扬剧《推拿》的人间温情、《蔡文姬》的才女风骨,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的诗意浪漫与《经典折子戏专场》的精粹浓缩,还有晋剧《打金枝》的宫廷趣事、河北梆子《宝莲灯》的孝亲传奇、京剧《西厢记》的爱情佳话、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灵动演绎、吉剧《积德泉》的市井百态,每一部剧目都是剧种的“代表作”,将带来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

这种“百戏同台”的壮观场面,不仅让安徽观众在家门口便能尽赏全国戏曲之美,过足戏瘾,更让本土剧种在与兄弟剧种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为艺术创新注入新灵感。

与此同时,“中华戏曲传承推介官”受聘、“星耀合肥”电视戏曲节目、“好戏安徽・相约合肥”戏迷票友活动、戏曲进校园等戏曲文化普及与学术交流等多元举措层层递进,既守护了戏曲的“根”与“魂”,又为戏迷票友和青少年搭建起亲近传统文化的桥梁,让戏曲从“舞台艺术”走向“大众文化”,实现“薪火相传”的传承愿景。

从“发展”维度看,“百戏入皖”更是安徽推动“戏曲+文旅”融合的“创新样本”。安徽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活动以戏曲为“引流密码”,将戏曲展演与文旅消费场景深度绑定:观众可在欣赏黄梅戏《红楼梦》后,漫步合肥包河公园,感受“庐州月光”的诗意;在观看徽剧《徽班》后,前往安庆探访徽班发源地,追寻戏曲历史的足迹;在看完婺剧《三打白骨精》后,奔赴黄山体验“水墨山水”的意境。配套推出的“吃住行游购娱”优惠套餐,凭演出票根可免费游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安徽标志性景点和合肥市域内主要景点,让“白天赏景、晚上看戏”成为新的文旅模式。

从“徽班进京”到“百戏入皖”,235年的时光,见证的不仅是安徽戏曲的角色转变,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故宫畅音阁的“00后”演员与合肥大剧院的戏迷隔空共鸣,当《徽韵畅音》的古籍与“戏曲进校园”的课堂交相辉映,这场跨越世纪的文化对话,早已超越一场活动的范畴——它是对安徽戏曲历史地位的致敬,是对戏曲传承难题的破局,更是对“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探索。

未来,随着“百戏入皖”的持续推进,安徽必将以戏曲为纽带,进一步打通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任督二脉”。让千年戏韵在江淮大地绽放更持久的魅力,为中华戏曲的传承发展与文旅融合创新,书写更加精彩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