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解缙(三)

发布时间:2025-09-23 14:05  浏览量:3

解缙干这件事十分卖力对朱棣的心思更是心领神会,不久之后《太祖实录》和《列女传》两部书籍编纂完成,解缙由此得到了朱棣的赏赐。此时,立储之争也成为朝廷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议题之一。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二,永乐帝朱棣在金銮殿举行隆重仪式,本来主要议题有两件,即:一是任命道衍和尚为太子少师,并恢复俗姓姚,赐名广孝;二是确立储君,确定太子合法地位,但此时朱棣还没有拿定主意让谁来担当太子之位,第二件就此成为悬而未决的议题。朱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按照世袭立嫡以长制度,亲王的大儿子顺理成章地成为世子,亲王的爵位由世子继承。遵照这个规定,朱高炽几岁时就成为皇室公开承认的世子。朱棣荣登大宝之后,按规定当了多年的世子朱高炽应该名正言顺地登上太子之位,成为合法的大明帝国储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易行,究其原因是朱棣内心犯起了嘀咕、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朱棣嫌弃朱高炽体弱有病、懦弱无能,有心立二儿子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偏爱朱高煦确实有偏爱的道理,一是长得像自己,高大威猛、能征善战;二是“靖难之役”舍生忘死、救驾有功。话说建文帝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朱棣在北平起兵南下揭开了“靖难之役”序幕,时年年仅二十岁的朱高煦一直追随在朱棣身边,身经百战且每次总是冲锋在前、不畏生死,并在几次惨烈大战中拼死护卫父王朱棣,可谓舍生忘死、功勋卓著。此时的朱棣与朱高煦不仅具有父子之情、更有战友之谊,加之朱高煦无论长相、性格还是能力都非常像朱棣,因此,朱棣有心放弃臃肿肥胖、行走不便、胆小懦弱的世子朱高炽,改立朱高煦为太子。朱高煦善于揣测父王心思,同时四处笼络人心,一门心思篡夺太子之位。

永乐元年(1403年)下半年,朱棣召开几次会议专门围绕太子立储问题进行讨论。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靖难将领都是朱高煦的支持者,他们认为朱高煦战功赫赫、劳苦功高,理应立为太子储君。但兵部尚书金忠持反对观点,并在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坚持立嫡以长古训,他进谏道传位规矩不能破坏,否则将贻患无穷,给后世立储留下无尽的隐患和灾难。事后,朱棣又专门征求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意见,他们三人一致支持金忠的“立嫡以长”观点,朱棣又再次单独征询解缙看法,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接着又说:“好圣孙。”这句话算是击中了朱棣柔软的内心,永乐帝深以为然。

大臣意见不一也让朱棣举棋不定,尽管内心倾向于传位朱高煦,但十分信任、亲近的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又不无道理,于是朱棣决定暂且搁置不议,但是太子立储大事也亟待定夺,于是朱棣决定在四月初二赐封道衍为太子少师之后,再召集大臣进行最后一次讨论、敲定。事先,朱棣命人画了一幅画、题名《彪虎图》,画面上一只大老虎领着三只小老虎,尽显父子之情、眷顾之意。朱棣意欲借助此画征询在座大臣们的意见,翰林侍读学士解缙走到画前仔细端详之后,在画面旁挥笔而就写下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看过之后龙颜大悦,当即宣布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二儿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儿子朱高燧为赵王,并授予朱高炽金册、金宝。至此,一场争夺数月之久的立储风波终于尘埃落定。

作为永乐帝的近臣,解缙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两件事:一是在太子储君上促使朱棣下定了决心、作出明智的选择;二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可也因为立储这件事得罪了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最终招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