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网师园,感慨宋代古典时代的落寞,迎来了明朝的黑暗时刻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8  浏览量:2

7月底某天,我夜游网师园。

早就听闻苏州园林推出的此项目,今得偿所愿。

网师园,其名取意“渔夫、渔翁”,始建于南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设计,便深受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启发。在苏州的众多园林中,网师园虽小却精,整个网师园是建筑是一个“包”字形的建筑,逆时针绕一圈走下来,半小时足矣。

9点入园,虽然一系列表演的现代气息太浓厚,还穿着旗袍,不过评弹的《春江花月夜》还是很快活络了气氛,开了好头。

后面不管是琴箫合奏还是滑稽戏《十五贯》,都很有苏州特色。

我注意到隐在里面的书房,网师园本是南宋户部侍郎史正志的私人园林,这里应该就是他的书房了,布置十分典雅。

不管是后面的歌舞还是表演都没有引起我的兴趣。

直到来到了园林中间环抱着的湖,听着弦乐,看着湖景,忽有所思。

我听着林海的音乐作品《痴情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忽而想起一首词,那是南宋诗人蒋捷的绝笔《虞美人·听雨》。

时间仿佛倒退回到了八百年前,襄阳城破的那日,南宋的死亡证明书就已经下来了,临安的陷落只是迟早的事,但是繁华的临安城内,依然夜夜笙歌。

蒋捷也在其中,每个人都在醉生梦死,是对危险浑然不知?还是说抓紧这最后的疯狂?

此时的蒋捷刚刚高中,正是春风得意的时机,他没有天眼,也没有时光机,不知道南宋还只剩下了五年的寿命。

于是,少年意气,夜夜笙歌,他写下《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276年正月,元军攻占临安,城里乱成了一团。蒋捷瞧着局势没指望了,不肯归顺元朝,只得在人群里奔逃。南宋流亡人群先是去了福州,随后又去了广州。

但是蒋捷不愿意再南下了,他本是江南宜兴人,这里就是他的家,这里有小桥流水,这里有杏花春雨,这里独特的气候还有一捏就出水的水蜜桃,这些广州都没有。

于是,蒋捷就在浙南山区隐居下来了,好在元朝管理十分松散,也没人找他麻烦,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词,因为穷困,妻儿子女接连去世。

三十多年过去了,蒋捷的词在江南越来越出名了,他也逐渐豁达起来,甚至创作了《少年游》,仿佛再次年少。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他回到了家乡,被人认了出来,他受到了追捧,人们热情地称呼他“南宋最后一个词人。”

同时,蒋捷也悲观地发现,元朝对于文化的破坏是多么的巨大,在南宋,几乎人人都会写词,都会音律,都会谱曲。可是,元朝取消了科举,私塾也无人教授,才短短几十年,词这一种格式几乎灭绝了,人们不再懂音律,更无法根据平仄填词,人们开始写作下里巴人的散曲,听着这些粗俗之词,蒋捷愣住了。

他的古典时代落幕了,南宋,那个精致典雅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

在一个下雨的夜晚,他安静地坐在僧庐里,听着夜雨,感受着自己历经沧桑的样子。曾经那盛世的梦想已然破碎,他在这个时代成了匆匆的过客。

于是,他写下了绝笔,那一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历史上最后一首宋词,因为此时元朝已经建立三十年了,此后再也无人会写词了。

宋朝就这样永远地过去了,那个不杀士大夫的宋朝,那个真正尊重文化的宋朝,没于大漠铁蹄下。

宋朝的文明成就令人炫目:它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城市化进程。宋人已经产生了“天下为公”的政治自觉,正如一位宋臣告诉宋高宗:“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这种思想在当时何等超前。

西方学者对宋朝的评价令人惊讶。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惊叹:“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法国学者埃狄纳·巴拉兹将宋朝定位为“现代的拂晓时辰”,认为其已接近欧洲18、19世纪的水平。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1368年,明朝建立了,很多人觉得华夏重生了。

可是,明朝,不是宋朝。就像电影《神话》最后说的那样“你,不是蒙毅。”

经过元朝百年的统治后,明朝是一个有着草原基因的混血儿,它不是宋朝。

明朝是一个倒退的帝国,特别是相对于唐宋而言。相比较唐宋,明朝有十大倒退。

首先,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被废除,倒退。

明朝对于文臣毫无尊重,在延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的尊严,官员沦为被打屁股的奴才,这和不杀士大夫的宋朝截然不同。甚至开始特务统治,厂卫制度,绕过三法司和司法,公然为一人网罗异己。

就不说朱元璋“胡蓝大狱”杀了多少人了,朱元璋对于大臣的残忍,世所罕见。

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被鞭死。朱元璋亲自鞭打,亲手杀人。

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表示坚决辞职,朱元璋认为看不起他这个皇帝,教武士摔死阶下。

洪武最后十年,中国成为恐怖世界。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来,合家才有笑容。

这不是宋朝,宋朝不会做如此黑暗的事情。

其次,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商,南宋出现的商业繁华势头倒退。

海禁并非始于清朝,而是明朝,朱元璋罢泉州、明州、广州三处市舶司,实行海禁,《明史》卷205,《朱纨传》记载:板不许下海。此后,朱元璋下令,全面海禁,《明太祖实录》卷139记载: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一直到隆庆年间才重新开关,此时距离明朝开国已经整整两百年了。

第二,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商,南宋出现的商业繁华势头倒退。

朱元璋时期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移民,如洪武赶散等,如《新安镇志》记载称:“大明洪武登极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洪武赶散’。大量江南地区的张士诚统治遗民被迁徙到贫困的江淮地区开垦荒地,变成农民,本来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一片凋敝。

第三,贸易上,朱元璋两次裁撤市舶司,14世纪颁布禁海令,南宋迅猛发展的海外贸易倒退。

第四,科举上,八股文取士,思想僵化,唐宋科举制度出现倒退。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全文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甚至《孟子》提倡民贵君轻都被废弃。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

唐宋以来文艺的繁荣都依赖于科举,比如宋仁宗时期的繁荣局面,有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等,然而,到了明朝,八股文取士只能训练出机械写文章的考试机器。从此,科举文人再也无法吟诗作对,只能机械考试,却方便其思想操控。

这不是宋朝,宋朝不会做如此低智能的事情。

第五,人性上,它居然有着野蛮的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让所有没有生育过的妃嫔都要殉葬,如此野蛮的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代才被废除。

这不是宋朝,宋朝不会做如此野蛮的事情。

此外,朱元璋的残忍还遗传到了朱棣的身上,朱棣对于齐泰、黄子澄等建文大臣的子女,送入教坊司,多人被虐待致死,明朝时期,对于乐户等贱籍的管理尤为严格,一人为乐户,生生世世为乐户。贱籍是谁废除的呢?清朝雍正皇帝废除了贱籍。

第六,文化上,朱元璋野蛮钳制文化,歧视知识分子,浙东三大才子大多没有被封,功劳最大的刘伯温只封伯爵,朱元璋年号洪武,其盲目崇拜武力,蔑视文化可见一斑。

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曾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居然被朱元璋给腰斩了,使得明初诗人噤若寒蝉。今天人们回想起来,居然找不到明朝初年一个诗人,一片空白,万马齐喑。

对比下朱元璋和唐太宗两人,可见一斑,虽然两人都是马上取得天下,但是唐太宗崇文,朱元璋却抑制文,当然了,这和宋朝重文轻武有关,朱元璋有意反正。导致唐朝诗文空前繁荣,明朝诗文空前落寞。

“十年春正月壬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上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诏藏于秘阁。”这是《旧唐书》的一段记载,二十四史中,居然有八部是成书或者编纂于贞观年间的,占据了中华全部历史的三分之一。

然而朱元璋只编纂了一部《元史》,却毫无责任心,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编好,错误百出,甚至有同一个人分两个传记的例子,比如说像兀良合带、兀良合台、兀良合歹三个名字指的其实都是同一个人。还有像速不台和雪不台,其实也是同一个人,但是硬给分成了两篇传记。朱元璋的毫无责任心让《元史》成了二十四史中公认质量最差的一部。

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北京)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广西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

这些句子里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讽刺他作过反贼的往事。

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于是许元被处斩。

朱元璋因为觉得这些奏章讽刺其做贼就随意杀人,骇人听闻。朱元璋的文字狱和清朝初年的文字狱有的一拼。金庸祖先,时任江西乡试主考的查嗣庭上书雍正,因为“维民所止”觉得“维、止”两个字是雍正砍头,就杀死了他,可见朱元璋和雍正是心理自卑的两个变态家伙。

第七,艺术上,朱元璋为杜绝文人批评时政搞起了文禁,以高压政策审查书籍,整个明初文坛死气沉沉。

明初小说家瞿佑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被“有伤风化”为名查禁。元末明初诞生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明珠蒙尘,一直到明中期弘治年间,明朝放松审核,浙江金华蒋大器才刊行《三国演义》,此时距离元朝末年的初稿已经是150年之久了。嘉靖时期武定侯郭勋刊行了《水浒传》,这才掀起明朝中后期章回小说的繁荣,有了后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章回体小说。

大家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诞生于元朝末年的两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以及被查禁的《剪灯新话》外,明朝初年,没有诞生任何的文学作品。

这和清朝初年康熙年间的文坛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康熙年间,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戏曲,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涨潮的《虞初新志》等文言短篇集,有李渔的《连城璧》、《十二楼》等白话短篇集,有《好逑传》、《平山冷燕》等才子佳人小说,明初文坛却一片黑暗,什么作品也没有,和清初文坛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直到弘治和正德年间,李梦阳等前七子提倡学习唐宋,明朝诗坛才开始复苏。

第八,经济上,为了打压张士诚统治地区,对于苏松地区加以重赋,江南经济凋敝,元末张士诚时期出现的经济繁荣出现倒退。

明初重农抑商,经济长期处于凋敝状态,商业几乎禁绝,尤其是全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遭到了严重的倒退。一直到弘治皇帝时期,放松了对于江南地区的控制,松开了锁链,江南地区经济才得以发展,正德年间,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出现了大发展,丝绸、茶叶、瓷器等手工业水平才恢复到南宋时期的水平,正德皇帝下江南,也有考察江南地区的目的。到了嘉靖时期,江南经济才出现了繁荣,然而此时,距离明朝开国已经将近200年了,已到了中后期。

第九,版图上,朱元璋虽然名字叫做洪武,但是武力上也远不如汉武帝和唐太宗,开疆拓土上远不如汉唐,没有统一西域,最西部打到了哈密地区,设置哈密卫,但是未能如汉唐那边统治整个西域,西域是东察合台汗国,出现倒退。

第十,分封上,朱元璋明知道“乱七八糟”的分封典故,知道分封导致了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还一意孤行分封子嗣,导致死后燕王朱棣造反,河北山东一带兵火连天,生灵涂炭。明朝末年,藩王侵占了多少土地,导致李自成功课洛阳后,直接把福王放到锅里给煮了以泄愤。

这十点都是历史的倒退,中国的倒退,就是从明朝开始的。

可惜,可怜,可叹。一曲听罢,居然无言,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静待雨停,呆呆地看着丝雨细如愁,突然读懂了那句词: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