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诺奖一步之遥的文学大师,娶到梦中女神后,仅一年就爱上了别人

发布时间:2025-09-23 13:40  浏览量:3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

一读到这句关于爱情的名言,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句话的作者沈从文感动,确实,作为文学大师,

沈从文的文字情感真挚且赤诚。

不仅如此,他苦追梦中女神,著名的苏州九如巷张家四才女之一的张兆和的故事,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个写出““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大才子,

却在苦追女神四年终于结婚之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爱上了别人。

问题来了,为什么写出《边城》、《萧萧》、《三三》等深情意重的大作家,文学大师也会对感情不忠?

而让沈从文婚后仅一年就爱上的女人是谁?

有兴趣者,请往下读。

01

有人说,沈从文可真不幸,

作为作品被译成日、美、英、前苏联等近四十个国家的文字并出版,并被十多个国家选为大学教材,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中国作家,

在他去世数年以后,瑞典学者马悦然才揭秘,1988年如果不是他不幸离世,他将在这年的10月获得诺奖,

明明他写出了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二名,地位仅次于鲁迅先生的《呐喊》的小说《边城》,但在47岁之后,他却不再写小说,

可明明他是最有机会像老舍一样,成为“人民艺术家”的作家。

但是,沈从文的人生真的只有不幸,或很不幸吗,我却觉得并不是,翻开历史,至少在很多方面,沈从文还是很幸运的。

1902年的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湘西的凤凰小城。

一提到凤凰,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个风景极为秀美而又神秘”的小城。

也许,也正是湘水的婉转多情,孕育甚至成了后来的沈从文写作时源源不断的灵感。

就像那句话说的,作家是可以训练,而文学大师,往往是天生的。

而仅仅小学毕业,后来却能写出那么多集浪漫和写实为一体,既诗意又细腻的小说的沈从文,毫无疑问,肯定是天才。

沈从文的祖父,曾是一名跟随湘军打过太平军,回民,苗民,凭着实打打的军功挣下一份家业的实干者,只是可惜的是,这份好不容易获得的家业,后来却被沈从文的父亲败光。

1911年,沈从文9岁时,小城凤凰因为响应武昌起义,当地的苗族开始反抗政府的统治。

一天早上,沈从文一起床,就在道尹衙门口看到了一堆血淋淋的人头,后来,哪怕是走在大街上,他也会看到兵士下乡抓人,而且常常抓到就要杀。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活下来且心灵没因此而麻木的沈从文,不得不说,还是非常幸运。

1918年,才小学毕业,年仅16岁的沈从文跟随当地的土著部队,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一带,后来又正式参军。

也正是这段经历,后来就有人戏称沈从文曾是“土匪”。

然而战乱年代,朝不保夕,想要靠当军人填饱肚子甚至是活命也是相当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穷人的孩子沈从文就想到了靠读书来改变命运。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脱下了军装,来到北京想考大学。

02

可惜的是,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的沈从文,未被录取。

那时的他,因为经济原因,先是住在酉西会馆,后来又搬进了银闸胡同,直到后来他成了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

那个年代,做北大的旁听生,曾经是很多没考上大学的青年学子的选择,像世纪伟人毛泽东,著名女作家丁玲,后来成为报界巨子的成舍我等。

在北大听课的日子,沈从文一边学习,一边在香山慈幼园打工,闲时就勤奋地写作。

正因为写作,沈从文认识了郁达夫并得到了他的帮助。

在郁达夫专门为沈从文呐喊的作品《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后,他的生活终于发生了好转。

1942年起,沈从文的文字开始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

后来,徐志摩又将沈从文推荐给了著名的热心肠,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在胡适的帮助下,沈从文从一名小学毕业生,一跃成了中国公学国语系的讲师。

也正是成为了大学老师,沈从文才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梦中女神张兆和。

张兆和,是苏州人,著名的苏州九如巷四才女之一。

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是个大富商,为人开明且非常有远见。

很早的时候,张吉友就开始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在这样的影响下,张家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全部才貌双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经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而乡下人沈从文,就固执地喜欢上了张家四女儿中的张兆和。

在上海中国公学担任讲师后,修读英文系的张兆和因为兴趣,意外成了沈从文的学生。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老师偏偏爱上了学生,从1930年开始,沈从文不断地写信向张兆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的信一封接一封,一封比一封更赤烈,但刚开始时,一个老师的追求放在张兆和眼时,却让她非常为难。

那时的张兆和,不仅是名门闺秀,更是学校里的校花,追她的人,能排上得一条队。

张兆和还给所有追求自己的人编了号码,“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在众多追求者中,来自乡下的沈从文,甚至只能排在第13号,是“青蛙13号”。

03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青蛙13号”自有他的办法和执着,凭着一腔热情和不断的坚持,“青蛙13号”沈从文后来者居上,用一颗近乎狂热的真心,打动了梦中女神张兆和。

来看看沈从文的情书有多热烈吧:

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的名字。

我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但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

也正是这如同灵魂献祭般的爱,最终打动了张兆和。

1932年的夏天,在巴金的建议下,沈从文用了一本小说的版权费给张兆和买了一套英译的精装俄国小说,他还专门带着小说来到苏州,送给张兆和。

最终在张兆和二姐张允和的帮助下,沈从文赢得了张兆和的心。

当沈从文离开苏州时,曾经对张兆和说“如果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没多久,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就给他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字“允”。

而张兆和发给沈从文的电报,却要直接地多,一上来就是他的原话,“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就这样,凭借三年零九个月的坚持和几百封情书的真诚,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成婚。

04

然而沈张二人婚后的生活,却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甜蜜。

虽然刚开始结婚时,沈张二人也过了一段时间温馨的日子。

那时的沈从文,管张兆和叫“三三”,张兆和则管对方叫“二哥”。

沈从文会在去湘西看望生病的母亲时,给张兆和写很多很多的信。

光在去湖南湘西路上的8天时间,沈从文就给张兆和写了多达38封信。

不仅如此,有了张兆和的陪伴,沈从文的创作灵感频发,像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就是这段时间创作而,而《边城》的女主人公翠翠,原型更是张兆和。

但再美好浪漫的爱情,也抵不过琐碎生活的消磨。

先是婚后的张兆和,开始掉入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中,为了节省开支,张兆和只能精打细算,甚至是为了赚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但到了沈从文这里,他却觉得对方太过务实,因为对于一生追求浪漫从事写作的沈从文来说,他不仅会把家里所剩不多的钱拿来接济学生和文学青年,他甚至还有一个很大无用爱好,就是和朱光潜一起,逛北京的琉璃厂买古玩。

于是,俩人之间渐渐有了矛盾。

直到后来的沈从文,思想和感情同时出轨,仅在和张兆和结婚一年后,他就爱上了另一位女作家、文学青年高青子。

那时在文坛正盛的沈从文,甚至帮助高青子发表了《紫》,《黑》,《白》等小说事说,还让她出版了小说集《虹霓集》。

而高青子笔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女子爱而不得的故事,似乎就是在影射她和沈从文。

直到沈从文发现这段感情开始不受控制时,他才向张兆和坦白一切。

此后,沈张婚姻中的裂缝肯定是有的,但最终,张兆和还是原谅了沈从文。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思想上的不同,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变得很差,俩人甚至无法同居一室。

一直到1971年冬,下放的沈从文才因为生病被批准回北京休养,他和张兆和的关系才慢慢回温。

那时的俩人都已经老了,年少时的爱恨情仇,是非对错都已不见,俩人都开始非常珍惜对方,他们又都变回了年轻时的“二哥”和“三三”。

也许,生命还是需要一些阅历的吧,这样我们才会明白,到底什么东西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这些恰如诗人聂鲁达所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胳才历历可见。

1988年5月沈从文去世,2003年张兆和也去世,俩人的骨灰还是埋在了一起。

晚年的张兆和,曾经将俩人的书信整理出来,变成了一本《从文家书》,她在书的后记中写道:

整理编选他的遗稿到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不过,太晚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之间有爱吗,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但对于两个男女来说,一段婚姻仅有爱又好像不太够,因为我们难免会渴求对方的懂得和理解。

然而,懂得和理解却又是那样难得,就如同知音一般难寻。

也许,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吧,充满了遗憾,你爱的人,并不一定是懂你的人,懂你的人,又不一定是你与之执手一生的人。

因为最常见的人生往往是,人们爱着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一些人。

又或者,爱情和婚姻实在是太不相同了,如果既想要爱情和婚姻都幸福的话,那么无论男女,最好都是去爱一些具体的人,而非想象中的人,去做一些具体的事,而非只说不做吧。